從北冰洋到黑潮 方盈智的海洋探索

【◎文/李曉萍 ◎攝影/Carter ◎圖片提供/方盈智】
2024年,國家海洋研究院成員代表臺灣登上國際知名的「極星號」破冰船(R/V Polarstern),前往北冰洋海域進行海洋科學研究,象徵臺灣在極地海洋科學領域已獲國際肯定,寫下臺灣海洋研究的全新里程碑,為未來在國際海洋科學界的發展鋪路。
而促成這趟探險之旅的幕後功臣,正是長期致力於極地海洋科學的中山大學海科系助理教授方盈智。從一名會暈船的博士生,逐漸成為視出海觀測為樂趣與探險的研究員,如今又轉型教育英才的老師,方盈智的羅盤從極地海洋指向與臺灣息息相關的黑潮,唯一不變的是探索海洋的熱忱和挑戰未知的勇氣。
探險起航 難忘極地研究
「學物理的人都有抽絲剝繭的特質,『鑽研』就是我的怪僻。」或許性格使然,當年就讀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的方盈智對大多數課程不感興趣,唯獨海洋物理學得心應手。於是,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開啟方盈智海洋研究的第一篇章。畢業後工作三年,在教授的鼓勵下,決定遠赴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分校攻讀博士,投入北冰洋的懷抱。
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後,方盈智任職德國布萊梅港的阿弗瑞德.韋格納研究所,期間曾參與計畫,登上前往北冰洋的破冰船。聊起極寒之地的科學研究生活,方盈智掩不住眼中那道熱血與成就感交織的光芒。
方盈智選擇參加破冰船的第一段航程,他表示:「從無到有最好玩。出海後會出現許多紛爭和狀況,我喜歡參與從混亂中逐漸建立共識的過程。」他分享,自己曾成功挽救整個航次的海洋研究數據,當時有其他團隊同仁未參加行前會議,登船後卻突然要求增加儀器,可能影響觀測數據的問題便隨之而來。正當僵持不下時,方盈智居中協調,透過縝密分析成功讓雙方達成共識,避免了研究數據的損失。
極力促成國際學術合作
北冰洋航次的經歷不僅讓方盈智備受主管賞識,也展現了他在封閉高壓環境下的應變能力。因此,在「極星號」2024年航次的召集期,領隊便力邀他參與。方盈智把握機會與國海院攜手,耗時一年多準備申請計畫書,成功通過韋格納研究所的審查,為國海院的研究員爭取到一席登船資格,成功打開國海院在國際海洋研究領域的能見度。
方盈智坦言:「如果要用金錢或利益來衡量參與極星號計畫,還真的沒有。」他注視著螢幕上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說:「這就是我想得到的,我的動機是解讀這些資料,在德國取得話語權,讓國際看到我們臺灣人做的研究。」
情牽家鄉的黑潮探索
地極冰洋漂泊數年,倦鳥思鄉,2021年方盈智選擇返臺任教於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在北冰洋深耕多年的方盈智明白,若持續專注相同領域,工作上將輕鬆許多,然而他卻選擇一條截然不同的航道,將研究目光轉向島嶼東岸的黑潮,他表示:「我想多了解自己家鄉周圍的水域。」方盈智幽默地調侃自己個性上有一點M(被虐傾向),或許對他而言,全新領域的挑戰與探索才能滿足心底依然燃燒的冒險魂吧!
走過阿拉斯加與德國,回到臺灣,十多年的研究生涯未曾消磨方盈智對海洋的求知慾。他將心法分享給踏入研究領域的年輕學子,強調:「耐得住孤獨、保持好奇心和想像力。」並以自身經歷鼓勵年輕人勇敢踏出臺灣,開拓視野,在壯闊海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探索之路。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4】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