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法夫妻攜手製酒 將臺灣標記在世界蘭姆酒版圖

文藝復興酒廠的創辦人邱琳雅(左)、歐利文(右)與蒐集自世界各地的橡木桶。(攝影/Carter)
文藝復興酒廠的創辦人邱琳雅(左)、歐利文(右)與蒐集自世界各地的橡木桶。(攝影/Carter)

【◎文/李曉萍 ◎攝影/Carter ◎圖片提供/文藝復興蘭姆酒廠】

  高雄人邱琳雅與丈夫法國人剛歐利文(Olivier Caen)在旗山約七分大的農田親手栽種甘蔗,打造臺灣第一家蘭姆酒廠「文藝復興蘭姆酒廠」。蘊含在地風土的蘭姆酒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讓世界透過蘭姆酒看見臺灣,夫妻倆用另一種型態,啟動臺灣甘蔗製糖業的「文藝復興」。

2022年出版的法國蘭姆酒雜誌《Rumporter》中,臺灣出現在世界蘭姆酒地圖上,是亞洲唯一被標示國家,被譽為「蘭姆酒的明日之星」(Rhum de Demain)。(攝影/Carter)
2022年出版的法國蘭姆酒雜誌《Rumporter》中,臺灣出現在世界蘭姆酒地圖上,是亞洲唯一被標示國家,被譽為「蘭姆酒的明日之星」(Rhum de Demain)。(攝影/Carter)

從種甘蔗展開的臺灣蘭姆酒序曲

  蘭姆酒(Rum)是利用甘蔗製糖後的副產品糖蜜或甘蔗汁為原料,經發酵、蒸餾後製成的酒。因此盛產甘蔗、糖業興盛的加勒比海區域成為蘭姆酒的主要產地。當歐利文於1998年第一次來到臺灣時,他相當訝異於這個且曾經盛產甘蔗的小島,竟然沒有生產蘭姆酒。他形容,這就像法國不生產葡萄酒一般不可思議。

  2005年,歐利文隨琳雅返鄉在臺灣定居,經營朵瑪酒坊,從事葡萄酒及烈酒進口經銷。隨著生活漸趨穩定,多年前的疑問也逐漸放大萌芽,他開始思索:臺灣的甘蔗及氣候可以孕育出怎樣風味的蘭姆酒?為了滿足自己好奇與想像,歐利文決定自製蘭姆酒。

  從19歲就開始鑽研葡萄酒的歐利文,受葡萄酒文化影響至深,深知一座葡萄園是酒莊的品質和風味體現,他認為製作蘭姆酒也應該要有一片甘蔗田。而對於歐利文提出的瘋狂念頭,同樣具冒險靈魂的琳雅僅笑著回應:「好啊!但是別拖我下水。」

歐利文在旗山種有機甘蔗,以在地原料製作孕含臺灣風土的蘭姆酒。(圖片提供/文藝復興蘭姆酒)
歐利文在旗山種有機甘蔗,以在地原料製作孕含臺灣風土的蘭姆酒。(圖片提供/文藝復興蘭姆酒)
  2013年歐利文向岳父借用旗山的閒置農地,選擇需18個月才能收成的F10品種,以有機方式栽種甘蔗。初期,琳雅只覺得那是歐利文一時興起的鬼點子,無意參與,從種植、採收、榨汁到蒸餾等所有工作幾乎由歐利文獨力完成,直到2016年,兩人到香港參加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商展(Vinexpo)和蘭姆酒節(Rum Fest),琳雅才驚訝地發現,歐利文對世界蘭姆酒廠及製酒技術熟稔於心。這一刻才驚覺丈夫是玩真的,於是她選擇加入,與歐利文並肩同行。

  有了琳雅高效的執行力支持,歐利文的夢想之路更加清晰。隔年,他們購入法國的銅製壺式蒸餾器,取得製酒執照並成立酒廠。琳雅解釋,命名為「文藝復興」,蘊涵以蘭姆酒延續臺灣的甘蔗文化,「重生」臺灣甘蔗製糖產業的期許。

文藝復興的酒標訴求透明,清楚標示每一瓶酒的原料、製程、橡木桶、熟成時間等資訊。(圖片提供/文藝復興蘭姆酒)
文藝復興的酒標訴求透明,清楚標示每一瓶酒的原料、製程、橡木桶、熟成時間等資訊。(圖片提供/文藝復興蘭姆酒)

以藝術與職人的精神製酒

  歐利文以新鮮甘蔗汁或糖蜜為原料進行發酵,在蒸餾過程加入他自行培養的「福爾摩沙發酵菌」或是發酵後殘餘的新鮮酵母。經二次蒸餾取得原酒液,不添加香料、色素、糖等任何添加物,直接存放於不同的橡木桶中熟成。過程中,從糖蜜使用、發酵時間、酵母菌種、蒸餾時間的掌控、橡木桶種類、熟成期間的氣候條件等,每一個變因都會影響到蘭姆酒的風味。正因如此,文藝復興每一桶酒都有其獨特個性,搭配歐利文首創的「完全透明的酒標」,為每一桶酒留下身分文件,明列從原料到陳放的所有細節。對歐利文而言,製酒猶如藝術創作,不應受傳統所框架,不需遵循既有道路,覺得好玩有趣,就大膽嘗試。

歐利文自橡木桶中取酒,透過敏銳嗅覺分辨味道的轉變。(攝影/Carter)
歐利文自橡木桶中取酒,透過敏銳嗅覺分辨味道的轉變。(攝影/Carter)
  《威士忌聖經(Whisky Bible)》的作者Jim Murray品飲文藝復興的Cask 18067 Limousin後讚譽:「當有人問我世界上哪裡生產口感最棒、最濃郁的蘭姆酒時,我會回答在圭亞那、牙買加、委內瑞拉和斐濟。喝了這款後,再問我同樣問題,我會毫無疑問的說還有臺灣。」

  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顯示歐利文的製酒並非盲目莽撞,而是以職人精神追求極致細節。他累積豐富的經驗,掌握蒸餾技術並優化新酒品質,「至於最後的成果,交給大自然決定。」他接著說明,臺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潮濕,且日夜溫差大、乾濕季節分明,這樣的氣候條件讓蘭姆酒在桶中熟成的過程中,產生豐富變化,孕育出複雜而細膩的風味,形成獨具臺灣特色的蘭姆酒風味輪廓。

文藝復興蘭姆酒隨著與空氣接觸的時間不同,呈現出前、中、後的氣味變化。(攝影/Carter)
文藝復興蘭姆酒隨著與空氣接觸的時間不同,呈現出前、中、後的氣味變化。(攝影/Carter)

持續探索臺灣蘭姆酒的潛力

  橡木桶也是文藝復興蘭姆酒風味的靈魂之一,也是其獨一無二的關鍵要素。一般蘭姆酒廠多選擇波本桶陳放,歐利文卻收集超過50種的新舊橡木桶來實驗蘭姆酒的風味變化,包含法國干邑桶、貴腐酒桶、軒尼詩白蘭地使用的利木贊桶、波爾多拉圖酒莊的酒桶、勃根地白酒桶、西班牙雪莉桶、蘇格蘭艾雷桶、葡萄牙馬德拉酒桶等,甚至還有極為珍稀的日本單一產地水楢桶。

  歐利文如數家珍的盤點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橡木桶,興奮地分享其中樂趣,每次選擇不同的橡木桶陳放和過桶,等待時間醞釀出千變萬化的香氣。他尤其鍾愛蘇格蘭艾雷威士忌桶和利木贊新桶,前者為蘭姆酒注入獨特的泥煤風味,後者則呈現優雅細緻的層次,他繼續笑著說:「如果我必須用一樣的桶子、一樣的步驟製出一樣的酒,那就太無聊了!」

自法國進口銅製壺式蒸餾器,更精準掌控蒸餾酒液的品質。(攝影/Carter)
自法國進口銅製壺式蒸餾器,更精準掌控蒸餾酒液的品質。(攝影/Carter)
  文藝復興蘭姆酒在國際賽事上表現亮眼。2021年於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SFWSC)奪下兩面雙金牌與一面金牌,2022年在英國倫敦國際烈酒競賽(ISC)則一舉拿下7金5銀。即使頂著獲獎光環,文藝復興依然不為追求穩定利潤而大量生產基本酒款,也不試圖復刻得獎酒款。負責行銷的琳雅表示,比起追求大眾市場,他們更重視真正了解並喜愛文藝復興的知音,而負責製酒的歐利文則堅定地說:「我想繼續試驗,看看臺灣蘭姆酒能發展出多少未知的風味。」

FB:Renaissance Distillery 文藝復興蘭姆酒 前朵瑪酒坊

IG:Renaissance Distillery文藝復興蘭姆酒廠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提醒民眾切勿酒駕,未滿18歲禁止飲酒。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1】

延伸閱讀

從不喝酒到開酒廠 恆器製酒釀出女性最愛地瓜酒

台中霧峰農會桐林酒廠動土 農業部長陳駿季盼為農產加值

1瓶99.9萬元!「慕赫50」全球限量67瓶、全台僅10瓶

甘蔗帶漢人來台?台大搞錯巴洛克建築?日本搜刮鑽石?新書挖趣台灣史

相關新聞

新春漫步 山‧海‧河

和煦陽光溫暖整座城市,萬物充滿生命力,在山、海、河、港的環抱中,開啟一場冬日的高雄小旅行,讓好心情伴你迎接新年的開始。

「吉伊卡哇」出遊愛河灣! 2025高雄冬日遊樂園掀療癒風暴

繼高雄燈會「2024 Kaohsiung Wonderland 冬日遊樂園x黃色小鴨」成功引發黃色風潮後,「2025 Kaohsiung Wonderland 冬日遊樂園」當然也要為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特別邀請來自日本的「吉伊卡哇(Chiikawa)」於1月25日至2月16日愛河灣盛大登場!

香港年宵在高雄 百分百港味的農曆新年

農曆新年是充滿濃厚傳統氣息的節日,而「香港年宵在高雄」的舉辦,為高雄增添了一抹濃濃的港味,由在臺港人組成的「臺灣香港協會Taiwan Hong Kong Association」策畫,這項活動自2023年首度登場便引發廣泛關注,2025年活動再度攜港式文化、手作體驗和地道美食重磅回歸,邀請全臺民眾共同感受這場年度盛會。

山—暖冬正好露 發掘山林魅力

走春去哪裡露營最Chill?不妨來一趟六龜寶來,為自己預約一場花季泡湯之旅,或者前往桃源秘境,來趟深山梅樹的露營之旅,沉浸在山林間的清新空氣,悠然地眺望高山溪畔,享受一段簡單又放鬆的休閒時光。

海—大海開吃!年節虱目魚料理推薦

微涼夜色只有路燈暈出微微的光,天還未亮,養殖虱目魚的塭岸邊,漁民已經牽著網準備收成,踩踏的水聲與跳動的虱目魚,一尾一尾放進籃內撈捕上岸,覆蓋層層冰塊送上冷鏈車後,全程低溫冷凍直送興達港區漁會的水產加工廠,準備進行後續處理,清潔、去鱗、去刺、分部位、包裝、檢驗、裝箱,一道道工序不容馬虎,才能從產地送至各處,成為餐桌上的那碗西瓜綿虱目魚湯、乾煎虱目魚肚、燙魚皮、虱目魚粥,鮮香美味、誘人垂涎。

河—循光玩港都!高雄燈會順遊夜間景點特搜

「2025高雄燈會」即將於1月25日至2月16日在愛河灣盛大登場,除了觀賞燈海之外,愛河灣沿岸也有多處迷人景點值得探索。水波與光影交織成夢幻場景,璀璨燈光點亮城市夜空,為農曆春節妝點出歡騰溫暖的氣氛,迎接著歸鄉的遊子,也歡迎著前來高雄共度農曆春節的旅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