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亮樂聲伴我庄 美濃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文/蔡蜜綺 ◎攝影/Carter、林芷芸、連偉志、邱泳通、相成行銷 ◎圖片提供/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廟埕前榕樹下,響亮的鑼鼓、嗩吶聲劃破小鎮寧靜天空,隨著充滿精神的奏樂聲,周邊田園景色也鮮活起來。
「客家八音」是客家族群中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合奏形式,深深扎根於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作為南部六堆的客家八音團之一,「竹頭背客家八音團」在團長鍾兆生的帶領下,成為美濃當地重要的文化象徵。
為人生奏樂 客家八音傳達飽滿情感
「客家八音」可喻為客族特有的民間小樂隊,所謂「八音」是指八種樂器材質──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然而,美濃的客家八音比較特別,四人就能成軍,領奏者為嗩吶手,其他成員負責弦樂與打擊樂。這種簡化編制使得一人往往在過場樂段需要演奏多種樂器。鍾兆生分享:「我除了吹嗩吶外,還要兼任直笛、敲鑼等工作,顯示出我們『客家八音』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師承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藝師鍾雲輝及鍾彩祥先生,竹頭背客家八音團團員有專司嗩吶的鍾兆生,他也是一名地理學系博士,長年投入客家聚落地理、菸樓建築研究及博物館展示規劃設計。太太吳佩玲專司二弦,同時擔任美濃廣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弦手由現任廣德里里長黃沛文擔任。團員裡最搶眼的,是目前大一的王佳豪及國三的鑼鼓手羅鈺諺,他們都是美濃國中客家八音社的學長學弟,多年來堅持學習八音,也會指導社團後進。
農業時期,客家八音常見於婚喪喜慶及祭典儀式,與生命腳本密不可分,尤其在祭天、祈福及祭祖活動中更是不可或缺。南部六堆獨有的「敬外祖」儀式,便是婚禮前夕,新郎須向母系祖先報告即將結婚的消息,八音團會伴隨這一傳統儀式演奏。在這些場合中,客家八音不僅是樂聲的傳遞者,更是文化與情感的媒介。
「竹頭背客家八音團」的成立,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與使命感。2012年,鍾兆生與一群夥伴回到家鄉美濃廣德社區,這個村落自乾隆3年開庄,曾以盛產八音樂師及山歌聞名。鍾兆生返鄉發現,傳統的八音演奏幾乎已被錄音帶所取代,不捨這項傳統的生命力逐漸流失,他決定啟動客家八音的傳承計畫,並創立了「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推廣過程中,鍾兆生面臨了不少挑戰。八音的學習難度極高,尤其南部的客家八音沒有工尺譜,所有傳承皆依賴「口傳心授」,即老師吟唱,學生憑記憶背誦,這樣的學習方式既耗時又難以掌握。因此,儘管初期有十多人參與學習,能堅持下來卻屈指可數,但鍾兆生並未放棄,繼續推動客家八音在學校與社區的傳習。
傳統與創新碰撞 讓更多人聽見八音之美
客家八音不僅是音樂形式,亦是庄頭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村莊兩百多年來的常民生活,是透過飲食、建築、紙傘、八音、藍染、花籃等傳統樂曲與工藝表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的庄頭文化。」鍾兆生自返鄉後,便開始紀錄八音、藍染與花籃等項目,透過影像與文字,為後代保留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鍾兆生強調,傳統文化的保存不僅僅是表面的紀錄,更需要實際參與和傳承。「竹頭背客家八音團」不僅參與地方廟會的演奏,也通過表演與推廣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這項藝術。「客家八音的現場演奏是非常有溫度的,相比播放錄音帶,現場演奏更能帶動氛圍和人群。」
鍾兆生與團隊今年國慶在總統府演出,將八音與電音混搭結合,展現傳統音樂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我們的八音講究傳統,但也接受創新。」他認為,培養新的聽眾是保持傳統文化活力的關鍵,年輕一代的加入讓八音不僅僅是老一輩人的回憶,而是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光發熱的藝術。「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樂聽者,才能讓客家八音在現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客家八音的響亮樂聲,縈繞在庄頭與居民的記憶裡,透過鍾兆生和「竹頭背客家八音團」的努力,這項傳統音樂藝術得以在時代浪潮中延續生命。它不僅是過去的回聲,更吹響光明未來的生命旋律。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4年No.11】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