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二共創2號基地 一銀倉庫變身城市美學新據點

駁二共創2號基地內部結構挑高5米,傳統建築結構融合現代美學與設計概念,賦予老銀行設計新靈魂,做為南方設計人才培力場域。(攝影/Naru)
駁二共創2號基地內部結構挑高5米,傳統建築結構融合現代美學與設計概念,賦予老銀行設計新靈魂,做為南方設計人才培力場域。(攝影/Naru)

【◎文/Naru ◎攝影/Naru ◎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在鹽埕街區矗立超過50年的斑駁臨港老倉庫,經整修後成為高雄設計最新發信地。駁二藝術特區第26座倉庫成員——第一銀行高雄倉庫,今年7月以嶄新面貌「駁二共創2號基地」登場,知名設計師聶永真及建築師伍偉廷的新工作室率先進駐,一樓街邊空間打造咖啡、選物店與藝廊空間,老鹽埕新氣象,設計與文創聚落正蓬勃成形。

伍偉廷建築師事務所最初進駐於駁二共創1號基地,因為擴編進駐新開幕的駁二共創2號基地。(攝影/Naru)
伍偉廷建築師事務所最初進駐於駁二共創1號基地,因為擴編進駐新開幕的駁二共創2號基地。(攝影/Naru)

見證港區繁華史 一銀倉庫華麗轉身

  兩層樓挑高建築,牆面印著偌大的「第一銀行高雄倉庫」,建於1964年,歷經老城區轉型,為蓬萊商港的繁榮年代留下歷史見證,它是駁二藝術特區的新成員,高市府文化局與第一銀行簽訂租約,保留原始外觀結構並修復重整,在今年7月推出嶄新設計共創空間「駁二共創2號基地」。

  秉持「交流跟分享是從事文創不可或缺的靈感來源」,高市府文化局2017年著手打造駁二共創基地,以「跨界合作、共享資源」概念,邀請各領域設計師進駐空間,建立微型工作室,設立以來多呈現滿租狀態。新近推出的2號基地,千坪挑高5米雙層倉庫,提供更具規模的常駐空間,除個人工作者共用空間外,基地內也規劃專業攝影棚與多功能會議空間,滿足多方面設計工作上的需求。

聶永真親自設計工作室空間,以書櫃牆區隔空間層次,並規劃一間屋中屋,讓工作夥伴可以在開放與隱蔽感兼具的環境下工作。(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聶永真親自設計工作室空間,以書櫃牆區隔空間層次,並規劃一間屋中屋,讓工作夥伴可以在開放與隱蔽感兼具的環境下工作。(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首波進駐設計師 聶永真:創作想像源源不絕

  駁二共創2號基地於7月正式啟用後,首先迎來設計師聶永真、建築師伍偉廷團隊進駐。建築師伍偉廷是土生土長高雄人,替代役也是在駁二藝術特區服務,談起進駐一銀倉庫的機緣,起因於原本位於駁二共創1號基地的工作室,隨著業務擴大逐漸不敷使用,聽到新基地落成的消息後,立刻決定申請入駐,成為首波進駐「房客」。「我一來就被建築物本身強烈的結構美學所吸引。」建築師伍偉廷說:「另外,位置優越、交通方便,還可接觸不同業務單位,跨行業和領域合作,也是共創基地迷人的地方。」

伍偉廷建築師事務所展示許多個人收藏的藝術作品,希望藉由共創空間與不同創作者及品牌跨域合作。(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伍偉廷建築師事務所展示許多個人收藏的藝術作品,希望藉由共創空間與不同創作者及品牌跨域合作。(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高雄獨特的海港氛圍也吸引知名設計師聶永真,他與團隊首次從臺北南進,落腳共創基地展開新計畫。去年參加高雄市政府主辦的「台灣設計展」,讓聶永真有機會在高雄停留半個月,他與工作夥伴十分享受這座城市的開放感和慢生活。得知一銀倉庫改建,在參觀空曠敞亮的空間後,讓聶永真產生源源不絕的創作想像。

高雄獨特的生活節奏和開放感,吸引設計師聶永真與團隊夥伴南進高雄打造「永真急制」高雄工作室。(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高雄獨特的生活節奏和開放感,吸引設計師聶永真與團隊夥伴南進高雄打造「永真急制」高雄工作室。(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平常工作很滿,假日也不想出門,來高雄以後感受到環境的不同,還有美麗的大海,感受度和以往有明顯落差。」聶永真笑說:「什麼都沒有的老倉庫讓我可以充分發揮,高雄與藝文相關的事件和活動很多,讓人覺得在這裡工作很有趣。」從多年習慣的工作場域出走,聶永真表示取代商業考量,他從空間去思考可能性,以「屋中屋」的概念,規劃「永真急制」高雄工作室,有別於開放共享的臺北工作室,在這裡工作夥伴就像是聚落,既保有各自隱私,也能彼此交流。未來高雄工作室將主要發展動態設計,並嘗試南北城市串聯的可能性。

神諭咖啡在共創2號基地以「美學五感融入日常」為發展方向之一。(攝影/Naru)
神諭咖啡在共創2號基地以「美學五感融入日常」為發展方向之一。(攝影/Naru)

嚴禁煙火畫廊開展 神諭咖啡喚醒流金歲月

  駁二共創2號基地一樓規劃為共同工作空間,設有專業攝影棚,讓美學五感融入街角生活,街邊則為店面使用。率先入駐店家有「Oracle Coffee神諭咖啡」及蘊潮藝術新開設的畫廊「嚴禁煙火」,兩位店主保留一銀倉庫建築特色與原始肌理,打造出飄著咖啡香與藝術氣息的風格空間。神諭咖啡創辦人陳叡維說:「我覺得咖啡廳要有故事,而高雄一銀就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深色調的簡潔空間中,象徵金庫的黃磚吧檯成為視覺焦點,當午後陽光穿過洞窗,灑落進來的燦爛光影,讓人彷彿走入鹽埕過往的流金歲月。

  駁二藝術特區版圖從碼頭畔逐步延伸,近年積極活化大勇區內彰化銀行、華南銀行等商銀倉庫群,從最初的3座倉庫到現在的26座,融入來自四面八方的多元創意,以全新樣貌與城市持續共好,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文化創意人才、設計師與品牌進駐後,高雄的設計能量繼續成長茁壯,讓人們充分感受高雄的城市新美學。

駁二共創2號基地串門子

  一樓規劃咖啡店、選物及外帶飲品店等3間街邊店,還有1間當代藝廊,讓人走進共創基地就可以感受設計生活。

透過空間設計,打造復古與時髦兼具的神諭咖啡,讓人不禁循著咖啡香走進共創基地,感受設計生活。(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透過空間設計,打造復古與時髦兼具的神諭咖啡,讓人不禁循著咖啡香走進共創基地,感受設計生活。(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 Oracle Coffee神諭咖啡

  韓系風格的神諭咖啡,品牌咖啡豆每季更換,並提供客製化烘豆服務。「煙燻奶油冷萃」為鋪上奶蓋的冷萃咖啡注入煙薰香氣,「荔枝冰美式」在爽口美式咖啡中加入鮮甜果香。另外,奶油香濃郁的可朗芙和鐵鍋鬆餅也都是人氣餐點。

蘊潮藝術負責人王賢吉保留過去倉庫的「嚴禁煙火」標語,作為畫廊名稱。(上:攝影/Naru;下: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蘊潮藝術負責人王賢吉保留過去倉庫的「嚴禁煙火」標語,作為畫廊名稱。(上:攝影/Naru;下: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

• 嚴禁煙火畫廊

  店門口恰巧印有過去倉庫的嚴禁煙火標語,蘊潮藝術負責人王賢吉將標語保留,作為畫廊名稱。每月與藝術家合作策展,內容以當代藝術為主,希望透過駁二的地理環境,吸引更多人走進藝術收藏的世界。

• 駁二共創2號基地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必信街105號

電話:(07)521-2980

網址:https://v2.pier2base.tw/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3年No.09】

延伸閱讀

2023台日觀光高峰論壇在愛知 高雄接棒主辦

婦人騎單車「親吻」高雄輕軌列車 肇事後逃離警方追人中

TTXC城市串聯活動 「K歌巴士」邀民眾唱遍高雄

影/高雄婦抵押房匯百萬為「他」治病 警狠戳愛情泡泡

相關新聞

秋冬漫遊高雄山城 感受自然療癒魅力

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過後,宣告冬天即將到來,到溫泉勝地泡湯正是時候。從台28線接27線,一路沿著荖濃溪河岸順遊,即可扺達六龜區各個熱門旅遊景點,續往前行接上台20線,就能造訪寶來、不老兩大著名溫泉鄉,高雄山城生態多元豐富,值得旅人們漫步探索,現在就為自己規劃一日療癒時光吧!

高雄 今天想來點?

2023年,是高雄美食能量爆發的一年,不僅有53家店榮登國際紅色美食聖經《米其林指南》,高雄4家星級餐廳共摘5星,創下耀眼紀錄,帶領港都美食躍上世界舞台。

熱氣球升空 月世界惡地、愛河灣風采一覽無遺

甫於今(2023)年9、10月間熱鬧落幕的田寮月世界、愛河熱氣球繫留體驗邁入第三年,活動口碑吸引眾多渴望翱翔於天際的人們前來參與,寫下新高記錄。

必比登推介 隱身巷弄的家傳美味

傳承自老奶奶50年手藝的煙燻甘蔗鴨、蘊含麻油與香菇香味的鴨肉油飯,平價就能吃到的美食在日常街巷中默默傳香。走訪今年獲米其林平價美食「必比登推介」的「老爺美食館」、「米院子油飯」兩家餐館,一探他們贏得顧客和美食家點讚的背後對飲食的熱情堅持,以及圍繞在人與人之間的故事。

米其林摘星之路:承SHO料理長藤本詳一

位於前鎮區,連續2年獲得米其林一星肯定的「承SHO」,是日本米其林餐廳「傳DEN」於2020年擴展的首間海外姊妹店,由副主廚藤本詳一來臺坐鎮。餐廳官網揭示「承SHO」的精神與使命:店名取自「傳承」一詞中的「承」,繼承的不只是日本文化的哲學,也尊重臺灣高雄生活的傳統,將會同時承接兩者,誕生屬於高雄的料理,以嶄新的方式流傳下去。

法式星級味蕾背後故事:天才主廚Xavier Boyer

「我第一次來到高雄時,心想這裡的天氣和生活幾乎就跟加勒比海一樣,人們在緩慢之中帶著自己的節奏和態度生活著。」站在26層樓高的落地玻璃窗前,承億酒店法式餐廳Papillon法籍米其林二星主廚Xavier Boyer說:「會踏上高雄這片土地,起因於太太,也因為她,在這落地生根,開了自己的餐廳,也見證高雄爆發力十足的轉變,身處現代與傳統建築交融城市,令人驚艷!」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