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鎮加工區女性身影 藍色制服下的花樣年華

此次訪談高雄加工出口區四位退休女性勞工,左圖從前至後依序為劉美珠,阮蘭英、黃秋雪、陳美貞。(攝影/Naru)
此次訪談高雄加工出口區四位退休女性勞工,左圖從前至後依序為劉美珠,阮蘭英、黃秋雪、陳美貞。(攝影/Naru)

過去加工出口區上班時間,數萬名騎機車和自行車通勤的員工擠滿道路,萬頭攢動的盛況。(翻拍/Naru)
過去加工出口區上班時間,數萬名騎機車和自行車通勤的員工擠滿道路,萬頭攢動的盛況。(翻拍/Naru)
【◎文/Naru ◎攝影/翻拍/Naru ◎圖片提供/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劉美珠、黃秋雪、阮蘭英、陳美貞、葉素卿】

  「那一天早晨,在前鎮加工區工作趕著上班的她們,害怕遲到而領不到全勤獎金,於是全擠上了一艘從旗津通往前鎮的渡輪…...」聽著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推出互動式劇場《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訴說著「二十五淑女事件」,慢慢地揭開那段塵封已久往事,心中也泛起一陣陣漣漪。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保存高雄勞動文化與勞工歷史,常設展中展示加工出口區女工的制服、縫紉機以及老照片。(攝影/Naru)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保存高雄勞動文化與勞工歷史,常設展中展示加工出口區女工的制服、縫紉機以及老照片。(攝影/Naru)
  1966年12月,全世界第一座加工出口區在高雄前鎮區成立,傳統型勞力密集產業公司進駐,大量勞力需求吸引周邊許多求職者前來應徵,成為打卡上班的工薪階級,用青春換取家中的經濟改善,女性勞動力在70年代支撐起臺灣經濟動能,更在工作與家庭雙重角色中轉換,展現無比堅韌且璀璨的生命力。

圖片為當時的基層與管理幹部,帽緣有三條橫槓的是工作教練。劉阿姨(右2)和同事們過去在前鎮加工出口區服務超過25年,個個從基層做到管理職,見證前鎮加工出口區的興盛與轉變。(圖片提供/劉美珠)
圖片為當時的基層與管理幹部,帽緣有三條橫槓的是工作教練。劉阿姨(右2)和同事們過去在前鎮加工出口區服務超過25年,個個從基層做到管理職,見證前鎮加工出口區的興盛與轉變。(圖片提供/劉美珠)

女性撐起加工產業一片天

  「我16歲初中畢業就到前鎮加工出口區打工,當時朋友的姐姐到加工區上班,我就跟著去應徵。」陳阿姨說,所以就和村裡其他女孩一起從屏東通車到高雄。訪談中,阿姨們紛紛憶起多年前的往事,黃阿姨說當時社會重男輕女的普遍現象,許多家庭只供哥哥或弟弟讀書、升學,她們則進入當時美商在臺開設的「高雄電子」,每天去加工區上班,一做就是25年直到退休。

早年加工出口區女性從業員佔大多數,可說是女性勞動者撐起了加工出口區的一片天。(圖片提供/黃秋雪)
早年加工出口區女性從業員佔大多數,可說是女性勞動者撐起了加工出口區的一片天。(圖片提供/黃秋雪)
  在經濟尚未起飛的年代,臺灣在高雄前鎮創立世界第一座加工出口區,吸引外商來臺設廠,除了將紡織成衣、電子、汽車等未完成商品或零件進行加工外,劉阿姨指出當時的產業也有香港柚木,專做馬靴的製鞋廠以及雨傘工廠等,這些加工鏈經由女性勞工們的巧手,產品完成後再轉運到世界各個角落。

每天清晨6點鐘,甚至天還未亮就整裝出門,一天6至8小時投入加工生產線。前為陳阿姨、後為阮阿姨。(圖片提供/阮蘭英、陳美貞)
每天清晨6點鐘,甚至天還未亮就整裝出門,一天6至8小時投入加工生產線。前為陳阿姨、後為阮阿姨。(圖片提供/阮蘭英、陳美貞)
  她們的精巧手藝創造好口碑,讓加工出口區產值快速成長,越來越多女孩們和劉阿姨一樣,從各縣市蜂湧到加工區工作,據高雄勞工博物館資料顯示,1976年前,園區從業人員中女性就佔了5分之4,可說撐起加工產業一片天,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推手。

  曾在加工區工作過的阿姨及叔叔們回憶,在70年代全盛時期,這裡的生產線一天三班隨時待命,當時還沒實施週休二日,機器與人力幾乎24小時都輪轉個不停。加工區每天湧入十幾萬人,通勤時萬頭攢動的盛況,讓曾在這工作的老員工到現在都記憶猶新。聊到通車經驗,劉阿姨她說:「最早期上下班時擠公車,或騎腳踏車,有機車的是少數。之後公司成立了很多條線路的交通車,遠至屏東麟洛、左營,楠梓,交通就方便許多!在那之前有人形容上下班時交通擁擠的情形,就像處在槍林彈雨中。」陳阿姨更笑說:「上下班時就像是螞蟻雄兵,路上滿滿的都是機車。」為了照顧眾多員工,許多工廠在內部設置了餐廳、福利社,甚至還有公園和郵局,儼然形成一座小社區。

高雄加工出口區女子宿舍啟用典禮。(圖片提供/葉素卿)
高雄加工出口區女子宿舍啟用典禮。(圖片提供/葉素卿)
  每天清晨6點鐘,甚至天還未亮就整裝出門,一天6至8小時投入加工生產線,為了通勤方便,有些人也會在加工區鄰近的前鎮市場合租宿舍共同生活,讓彼此有個照應,一直到加工區女子宿舍啟用。劉阿姨的老同事阮阿姨回憶說:「一開始就是很想家,每天打電話回去都會哭。」覺得這樣的生活辛苦嗎?她們搖搖頭,笑說:「那時候大家都很努力賺錢,沒想到辛不辛苦,只想說能不能多加班、多賺點錢。」早期工廠的薪水每個月大概480到540元,對家裡來說不無小補。

雖處辛苦年代,但我們是幸運的一群

  聽著她們訴說著往事,在一般人眼裡,每日早出晚歸、長時間通車,幾乎沒有時間休息,日復一日全神貫注的投入生產線,才能達到精準高效率,更遑論結婚生子後還要照顧家庭,簡直蠟燭兩頭燒。問她們平時這麼忙碌,有時間安排休閒活動嗎?劉阿姨笑說:「我們那時候很愛加班,還有人一個月加班200小時,拿到薪水很開心,就跑去大新百貨、光復路逛街買衣服。」工廠白色無塵的罩袍下,她們裝扮時尚不輸雜誌明星!也有許多女孩報名夜間部在職進修,投資自己累積專業知識,或者跟劉阿姨一樣,在工廠遇見自己的另一半,攜手共組家庭。

高雄勞工博物館推出勞動劇場《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由志工演員重現1970年代加工區女性勞動者職場及家庭的故事。(圖片提供/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高雄勞工博物館推出勞動劇場《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由志工演員重現1970年代加工區女性勞動者職場及家庭的故事。(圖片提供/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曾擔任工會常務理事為員工爭取權益,也和女性勞工們站在一起,同甘共苦半輩子的胡叔叔說:「其實我們是幸運的一群,雖然是辛苦的時代。」年紀輕輕就進入加工區,中年退休後紛紛展開精彩的第二人生,有些人經營公司,從勞方轉戰資方,發展出興趣開設花藝工作坊,或轉職到幼稚園,也有些投身公益照顧弱勢族群,或者是遊山玩水走遍世界各地,退休後生活精采無比。

  這群女性勞工們就像是孕育加工出口區的母親,造就了高雄城市發展。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為重現加工出口區的黃金年代,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推出互動式劇場《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定目劇,透過影像交織以及紡織工廠的場景意象,從另一種角度,深入貼近她們的生命故事。

•《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定目劇

演出時間: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每月演出一場次(劇長40分鐘),

詳情請上勞工博物館官方網站查詢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3年No.05】

延伸閱讀

製鋁工廠鋁容器外洩 新北消防籲:切勿灑水以免爆炸

5/18國際博物館日 高美館不限次數免票參觀

感受台南美好 2023博物館節5月20日登場

又一起墜樓意外!家中正辦喪 高雄前鎮婦人疑陽台收衣失足

相關新聞

孩子們的快樂基地

今年兒童節,高雄把送給每一位小朋友的禮物變「大」了!

高雄化身大型海洋樂園!兒童節邀大小朋友來場海洋「大」冒險

迎接4月兒童節假期,高雄為每位小朋友準備了難忘的兒童節禮物,把整座海洋城市變成孩子專屬的遊樂園,於4月4日至7日一連四天,以《2024海洋童樂會 高雄總動員》與所有大小朋友同樂。

搭乘輕軌踩點柴山休憩廊道 收藏城市風光

搭著輕軌逛駁二、到光榮碼頭已經逐漸成為高雄觀光顯學,而現在有越來越多高雄在地人發現,原來搭著輕軌到鼓山站,也能輕鬆爬柴山,登山運動亦能完成淨零減碳。

從山谷唱進世界舞臺 尼布恩合唱團

2023年7月,來自高雄六龜的尼布恩合唱團,以改編平埔族及布農族古調的自創曲目,在世界合唱大賽上大放異彩,擊敗眾多國家勇奪「公開組」金牌。半年後的現在,團員已緊鑼密鼓投入今年度賽事,合唱團指揮陳俊志預告,這次將以在地客家歌謠應戰,讓世界再次聽見臺灣!

溪寮國小自然美學 「家鄉記憶步道」深刻土地情感

「這是我們的逃學步道。」大寮區溪寮國小學童笑鬧著,在桃花心木林下的步道奔跑嬉戲。溪寮國小江忠鵬校長談起步道改造緣起,是透過「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重現綠蔭風光,為孩子營造一條「充滿家鄉記憶的步道」,走進林蔭步道、穿過橋梁,接著踏上水圳旁的綠帶,在田間學習農作,加深對家鄉土地的認識。

當代文青小農 新上國小教室花臺變菜圃

位於左營區的新上國小結合食農教育與美感教育,近9年來在校園內種植超過70種以上蔬果,全校師生化身城市當代文青小農,透過蔬果種植培育學生綜合素養,引導學生挖掘問題、誘發思考及主動學習等,期間深耕校園藝術教育更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肯定,並將「教室小農」教學經驗整理成書《一步蔬果‧小農雜學力》,是一本校園食農最前線的實務全紀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