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府女性首長 職場分享

【◎文/王亭云、林子涵 ◎攝影/Carter、曾信耀 ◎圖片提供/高市府行政暨國際處】
《高雄畫刊》本期邀訪為了高雄市政案牘勞形的女性首長們,包含行政暨國際處長張硯卿、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宛芬,以及觀光局長高閔琳,從「女力」出發,分享她們在職場中的點滴與心法。
行政暨國際處長張硯卿:「保持彈性,持續學習」
擁有電視台記者、主播資歷,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長張硯卿,為目前市府最年輕的局處首長。為高雄全力推展城市外交,外表清新、談吐大方的她認為,女性心思細膩且觀察力強,在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方面,都能有很好的發揮。
積極與國際互動 跨局處共拚高雄城市外交
許多人好奇,「行政暨國際處」究竟是負責甚麼業務?張硯卿表示,先前行政暨國際處稱為「秘書處」,主要負責市府行政作業、後勤支援及城市國際交流,爾後於2018年更名,將「國際」加入,宣示高雄市政府對於國際事務的重視。對內,行政暨國際處加強跨局處的橫向聯繫,統整不同單位的經驗、資源;對外則更加推進城市外交,其他業務還包括完善消費者保護機制、維護行政中心運作並落實節能減碳等。
「我們不只積極協助高雄各項國際活動,更主動邀約各國訪賓,努力創造與國際城市間更多交流互動。」張硯卿分享,3月底的智慧城市展,市府主動邀請並安排重點交流城市的訪賓在高雄進行參訪。像是愛丁堡議長搭乘文化遊艇就非常喜歡駁二的氛圍,在駁二一待就是五、六個小時;立陶宛克萊佩達市長在衛武營參訪的時候,則即興拿出迷你小號和民眾合奏,也讓大家驚艷不已!
肯定女性團隊合作優勢 永遠在職場上保持謙虛
作為一名職業女性,張硯卿認為,女性在職場上的挑戰,較多還是來自長久以來的女性刻板印象,不過女性的優勢,在於對情緒的感知、觀察力比較強,在團隊合作或處理人際關係的溝通上,更為細心與細膩,能以較柔軟的方式進行,有助於經營團隊、鼓勵士氣與凝聚向心力。
至於女性在職場上,需要具備甚麼特質或條件?她與我們分享,倒不見得與性別有關:「保持彈性非常重要!保有謙虛、學習的心態,這些沒有性別之分。」保持彈性能讓我們面對新環境、突發狀況或臨時任務時,快速調整好心態,順利完成任務,透過不斷學習新知、接受新的刺激,看到職涯更多可能,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和」也很重要,要耐心傾聽、以開放的態度溝通。
「挫折就是養分」 研考會主委蔡宛芬:珍惜練就能力的每個機會!
「像玩手遊打怪一樣,一關一關過!」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宛芬,以活潑的比喻,鼓勵參與公共事務的女性越挫越勇。擔任研考會主委工作,每天需面對的是高雄市政府的內部風險控管、各項工作進度、智慧城市的打造與市民滿意度等,在條理分明的大數據背後,正向積極的她,對於性別平等的追求,有著極大的熱情。
蔡宛芬認為,高雄市政府很支持女性首長,也肯定女性首長的能力,給了很大的空間發揮,蔡宛芬沒有照顧責任的壓力,相對可以花較多心力在工作上,但她也觀察到,社會上普遍還是認為女性是主要的家庭照顧者,女性要在職場上維持不輸給男性的成績,其實壓力是更大。
「世界上的性別歧視永遠不會消失,只能說讓現況從0分、2分、4分到6分一直進步,一步一步來」,蔡宛芬認為,要達到性別平等,過程都必須以10年計,但沒有努力,就不會有成果。「現在參與公共事務的女性,擁有了前輩在性別平等路上努力的果實,我們也要帶給別人果實,要做的事情實在非常非常多!」
重視性別平權 觀光局長高閔琳:「力推高雄成為國際城市」
從議員轉換跑道的高雄觀光局長高閔琳,過去就常為性別平等議題發聲,接任高市府觀光局局長後,她也將性別平等、LGBT多元性別觀念,放進「觀光」的各項業務中,如在2023高雄燈會中設置有性平觀念的燈飾,或者打造風景區性別友善廁所、推動性別友善旅館,讓高雄能全力朝更友善、更國際的觀光大城市發展。
國內、外雙管齊下全力行銷 推動高雄旅遊
隨著疫情解封,高雄市政府觀光局積極行銷高雄旅遊,高局長說:「對國內旅客,要讓他們每次來高雄都有不同感受;對國際旅客,要加強高雄的知名度。」近期觀光局大力推動那瑪夏螢火蟲季等山城觀光,也剛與日本旅行業者合作洽談行銷高雄,更輔導受疫情影響的餐飲、旅宿業者等,以各樣特色活動活絡地方商圈。
高雄 各種性別都能自在的城市
高局長要求所轄的各風景區,條件許可下要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也在高雄觀光景點、旅宿等提供女性生理用品,關注「月經貧窮」議題,她說「不要歧視、尊重包容、平等機會」是原則, 期待所有的人都能提升性別敏感度。
她認為高市府相當重視性別平權,像是成立性別平等辦公室,以專責單位去跨局處處理性平議題;也有高比例的女性首長,都能凸顯出生活在高雄其實很自由,各種性別的人都能被尊重。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特質都不一樣」,高閔琳局長持續在自己的位置上,將性別平等的價值傳遞出去,建構一個友善的國際城市。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3年No.05】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