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碼頭光年 開箱駁二的庫存記憶

【文/李瑰嫻、圖片提供/駁二藝術特區、責任編輯/李佩蓉】
面鄰寧靜港灣的古老倉庫群,數十年來陪伴打狗港從漁村蛻變,發展成航行世界的大港,也側寫高雄港在不同時代中,從繁華到回歸寧靜,沒落後的再起和轉型。漫長時光淬鍊,回顧駁二倉庫前身往事,20年來的改變和重生,讓駁二倉庫群以藝文的百變姿態,繼續支撐著城市的靈魂。
20世紀初期,哈瑪星、鹽埕一帶是熱鬧的港口,街道上挑夫、水手交雜著不同語言和口音摩肩擦踵,隨著冒著白煙的火車進站,滿載貨物行駛岸壁鐵道,直接將貨物運送到沿線的倉庫存放,在日治時期建設下,搬運貨物,輸通有無,打狗港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光景。
二戰結束後,高雄港因遍布沉船,喪失港口功能,政府成立高雄港務局,處理打撈沉船、清理航道。歷經擴港工程後,港口載運量激增,讓高雄港迅速繁榮。1970年代以後,全球海運模式改變,貨櫃取代改裝貨運,高雄港改以貨櫃出口為主,第三船渠淺水碼頭旁的港口倉庫,漸失去光環,直到22年前國慶煙火尋找場地時,才打開了這片高雄港的時光膠囊。
最後回歸駁二版圖的大義倉庫群,和其他兩區的斜頂不同,擁有更寬闊的平頂挑高空間,市府將倉庫分隔成10〜100坪大小不等的空間單位,讓不同類型的品牌進駐,形成自成一格的工藝街區。而駁二的兩個計畫「文創人才駐市計畫」、「駁二藝術家駐村計畫」,也都是運用大義倉庫空間進行。
夢想的腳步不停,高雄港灣的轉變也不止步於此,作為2022台灣設計展的主會場,未來駁二藝術特區將不再侷限於可視的25棟倉庫,而會成為蓬勃跳動的文創心臟,以輕軌、捷運、大港橋聯繫創意動脈,一邊串接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一邊延伸至哈瑪星、鹽埕歷史文化聚落,讓源源不絕的創意能量傳送到城市每個角落。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2年No.02】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