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預期Fed降息幅度擴大 史指走升、道瓊創收盤新高

中秋賞月東西兩樣情 蘇力最快今生成 吳德榮:3颱未必共存

匠師讓老建築如獲新生

負責整個建築結構木造部分的大木作匠師尤財發 【圖‧陳洋森】
負責整個建築結構木造部分的大木作匠師尤財發 【圖‧陳洋森】

【文‧葉志雲】

  在工地現場忙進忙出,無畏風吹日曬,每日揮灑著無數的汗水,不敢絲毫怠慢的工匠團隊,是古蹟及歷史建築順利修復完成的靈魂人物,不管是大木作、小木作及泥作匠師,大家相互合作,為了保留舊有的建築構件,無不費盡心力在細節處下功夫,可謂用心良苦、功不可沒。

大木作尤財發:古蹟保存責任重大

  臺灣在清朝及日本時期所留下古蹟建築,以木造為材料居多,有20多年工作經驗的大木作匠師尤財發指出,整個建築結構的木造部分,從最上面的屋架,到中間梁柱,以及地板支撐構架,只要有損壞,都得拆解換上新的木材,工作相當吃重,肩負起讓建物屹立不搖,讓古蹟獲得良好的保存,可說責任重大。

  51歲的尤財發,從小跟著做木工父親跑工地,對木構造相當熟悉,後來配合營造廠從事古蹟修復,20多年來,已修復的案件約有30處,經驗非常豐富,尤財發認為,每棟古蹟修復方式,依照損壞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工作難易度也有差別,基本上修復過的日式建築都差不多,以正在施工的大屯郡守官舍來說,其屋架和梁柱的抽換都算單純,比較難做的是地基部分,由於土台傾斜嚴重,損壞較多,必須利用輔助工具把傾斜的基座拉回來固定,還需校正水平,並須經監造的建築師評估可行後,才進行施作,作業程序較為複雜。

  抽換土台基礎木造部分,最麻煩的是,壞掉的木頭兩邊都有榫接,壞掉一邊,就得仿造舊樣式做新的,組裝時還得找到著力點,先做固定,必須耗費比較多心力,才能更換新材料。

  在古蹟修復現場討生活,尤師傅認為,經驗的累積很重要,唯有具備扎實的能力,才能適者生存,「要有好功夫,必須下苦心,盡全力把每件事情做好」。現在建築業缺工嚴重,到處在搶人,他跳槽出去的待遇也會更好,但從事古蹟修復是他的興趣,看著一座座從自己手中修護後重現的古蹟樣貌,讓他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小木作鄭慶華:維持古蹟的藝術價值

  小木作可說是文化歷史發展與生活藝術的結合,許多古蹟及歷史建築可用雕梁畫棟來形容,與大木作的區別,小木作指的是非承重木構件的專業工程,如門窗、屏風、隔扇及壁櫥等。

  小木作匠師鄭慶華,國中畢業就到新竹學習傳統寺廟雕刻,後來也雕刻屏風,沒想到市場被大陸取代,才轉型做木工,今年61歲的他,從進入古蹟修復這個行業,至今已經有30多年的工作經驗。

  鄭慶華認為,小木作在施作裝修上,必須瞭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風俗文化和藝術風格,維持藝術價值和觀賞性。他與大木作師傅兩人合作無間,配合得很好。他認為小木作需學習的地方很多,修修補補恢復原貌,要不斷精進技術,必須在工作上多學多看。

  對鄭慶華來說,小木作的處理需要非常細心,許多古蹟及歷史建築的空間木造部分都用臺灣檜木,非常講究,雖未損壞,但時日久了,需要重新整理。他必須全部拆卸下來,一塊塊塗刷上剝漆劑,先用保鮮膜一塊塊封包起來,置放一段時間,再用手工刮除上面的舊漆,然後依照每一塊的編碼重新回復原位。

化腐朽為神奇的小木作匠師鄭慶華 【圖‧陳洋森】
化腐朽為神奇的小木作匠師鄭慶華 【圖‧陳洋森】

泥作匠師簡士原:享受完工後的成就感

  52歲的泥作匠師簡士原,原本在營造廠打零工,2015年參加勞動部主辦的全國技能競賽,獲得泥作組冠軍,一戰成名,躍登為泥作達人,精湛的泥作手藝終被看見,成為古蹟修復的泥作大師。

  簡士原的父親是「土水師」,從事泥作多年,他在國中畢業便跟隨著父親在建築工地出入,習得一身好技藝,但他個性喜好挑戰,對於一成不變的現代建築行業並不感興趣,認為古蹟修復每天都有不同工項待克服,工作比較有變化,容易有成就感。頂著烈日下,曬成黝黑的皮膚,在工作中爬上爬下,練就了這行業的一身本領,泥作的工作範圍很廣,主要包括建築中會用到水泥工程的項目,如地面及牆面及磁磚貼飾等。

全國技能競賽冠軍的泥作匠師簡士原 【圖‧陳洋森】
全國技能競賽冠軍的泥作匠師簡士原 【圖‧陳洋森】

  長年參與古蹟修復的簡士原認為,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是地板支撐構架的維護補強工程,以大屯郡守官舍而言,前置作業必須在土台基礎四周的紅磚表面先貼上一層不銹鋼網,然後上面再粉刷水泥砂漿,這項新的工法,並沒有難倒簡士原。他說,克服難關後特別開心,很享受成功後的那一刻喜悅感。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56期】

延伸閱讀

影/建啤分割案審議 民眾抗議活古蹟遭判「死刑」

斗六唯一古蹟寺廟「真一寺」 斥資逾億元整修、重現齋教建築風華

立院三讀 設不動產估價助理員制、促古蹟土地管用合一

立院三讀修正土地法 促進古蹟土地管用合一

相關新聞

匠師讓老建築如獲新生

  在工地現場忙進忙出,無畏風吹日曬,每日揮灑著無數的汗水,不敢絲毫怠慢的工匠團隊,是古蹟及歷史建築順利修復完成的靈魂人物,不管是大木作、小木作及泥作匠師,大家相互合作,為了保留舊有的建築構件,無不費盡心力在細節處下功夫,可謂用心良苦、功不可沒。

古蹟修復 兼具使命與責任

  古蹟都是前人所留下來的重要文化資產,每處古蹟都有動人的故事及悠久的人文及歷史背景。基於對文化資產修復的使命感,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30年的郭俊沛建築師,以非做到最完善不可的精神,忍受壓力與辛苦,完成了一件件艱難的任務。

愛戀大甲溪 走讀河口繽紛的動植物世界

  大甲溪長達142公里,是一條水力豐沛、美麗動人的河川,起源於中央山脈的雪山及南湖大山等高山群峰之間,沿途納入各大小支流;溪水流經梨山、佳陽、德基、谷關、東勢、豐原等地,最後由大甲與清水區間出海。來趟河口之旅會發現原來河口地帶蘊藏著無數令人驚艷的自然生態景觀:處處看得到鳥飛魚躍、蟹美魚肥、及綠茵遍地的萬紫千紅。

鄒駿昇玩味 藝術探險家

  走在豐原街上,你會看到腳下黃綠色調的人孔蓋,翻轉城市美學的印象。搭乘BRT公車,你會望見科博館站,已悄悄換上恐龍新裝,訴說與自然共存的智慧。這些創意,出自於豐原區土生土長的藝術家鄒駿昇。

彩繪寶島之美 醫生畫家趙宗冠

  俗說:「活到老、學到老、健康到老。」 曾經用畫筆記錄臺灣之美的趙宗冠醫師,高齡90歲仍勤於作畫,不但在各縣市「畫透透、走透透、展透透」,而且深耕臺灣~放眼世界的胸懷,繼續彩繪人生。

在纖維中尋覓交會的靈感 萬縷千絲

大自然的「生態交會區」,是一種生物種群相競相生的奇妙景象,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由吳尚霖策展的「穿越交會區—萬縷千絲」國際交流展,巧妙地運用了生態交會區的概念,將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匯聚一堂,透過纖維的媒介,展現了文化、科技與知識的交融與共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