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的移動劇場軌跡

《含笑花-陳進》 【圖‧唐天】
《含笑花-陳進》 【圖‧唐天】

【文‧郎亞玲】

  劇場的發展,是城市現代化的指標之一。中臺灣現代劇場的拓荒者郎亞玲,帶著觀點劇坊與頑石劇團,循著都市的紋理移動,從中我們見到各個時代文化聚落的變遷,見證現代劇團在臺中從無到有的盛開過程,與這個時空背景下的城市印象。

  提到「觀點劇坊」可能許多人很陌生,其實它是「頑石劇團」的前身,也是日治時期以來中部地區第一個「現代劇團」。1980年代國內現代劇團正從北部起步,由金士傑、李國修等人帶起風潮,我從1987年成立「觀點劇坊」,前後延續了5年。那個時期剛解嚴,戲劇史稱之為「第二代小劇場運動」,劇場形式以身體、即興、集體創作形式表現,並熱衷於對社會規範、國家威權、政治制度等的批判。

觀點劇坊的誕生

  劇團早期像遊牧民族,輾轉借用一些舞蹈教室排練。到第3年才在謝美玉小姐的支持下,在湖北街、中華路一帶,創建了一個機能完善的現代小劇場,特別的是周邊都是充滿傳統民俗、宗教等空間,小劇場形成有趣的對比。除了戲劇、舞團的展演,還播放藝術電影,凝聚很多的愛影人。可惜當時大眾對劇場十分陌生,相關管理條例未臻完善,不得已而暫時解散,空間也嘎然而止。這也是日後再度組織劇團時取名「頑石」的原因,深深體會劇團的生存,需要「堅如磐石」的信念。

  再訪舊址,劇團所在的湖北街門號因街道重整而消失,最後靠著旁邊的廟宇找到,令人不勝唏噓。然而當年的團員們,日後一個個在藝術文化領域嶄露頭角,如童顏劇團的創辦人張黎明,就是從觀點劇坊發跡,足見不經意的栽花,也會有令人驚豔的發芽、茁壯、成蔭,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啊!

玩劇島建置了一座完善的實驗劇場 【圖‧郎亞玲】
玩劇島建置了一座完善的實驗劇場 【圖‧郎亞玲】

頑石劇團與理想國

  我在大肚山度過很長的歲月,最初是東海大學中文系與研究所,畢業後在校內兼課將近30年﹔3年前,又回去唸美術系碩士在職專班,如今畢業在即。人為什麼會在同一個地方待那麼久?只因東海如世外桃源般,牢牢吸住曾經駐留的步履,她有一種永恆的吸引力,召喚著遊子一再重返這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觀點劇坊」解散後,大肚山的風吹拂著我,燃起我再度對戲劇的回眸。當時的「理想國」社區,已有藝術家如張永村、苦苓、蘇玉珍、小雨(蔡志賢)等聚集,熱情地邀請我來街坊交流,也因此醞釀出成立於1994年的「頑石劇團」,劇團的第一筆資金,就來自藝術家與店家捐贈藝品拍賣品募得。此時臺中小劇場才終於興盛起來,出現兒童取向的童顏劇團、小青蛙劇團;象劇團、大開劇團等以創作為訴求的現代劇團也隨後陸續成立。

  理想國的店家以「藝術街坊自治會」的名義,辦理藝文活動,會長先後由「玫瑰園咖啡」創辦人黃騰輝與本人擔任。具有人文、藝術特色的店家進駐如雨後春筍,包括畫廊、咖啡店、骨玩、茶坊、設計飾品等,深受喜愛。「柯比意廣場」則是區域的心臟,經常有音樂、戲劇、舞蹈等不同型態之展演。

  這樣的經驗,讓我重新思考了劇場和社區、社群的關係,劇團也從小劇場的表演型態朝向更多土地人文的關懷,從文史資料爬梳提煉出更貼近生活經驗的劇場美學。921地震後,自覺階段性任務完成,乃搬離大肚山,展開另一段美好的旅程。

美術園道的燦爛歲月

  美術園道鄰近國美館,許多美軍留下來的花園洋房,是人人夢想的家園。加上園道寬敞,綠樹成蔭、公共藝術引人駐足,比鄰而居的優質餐廳,假日遊客絡繹不絕。當時的住所地坪就超過60坪,3層樓裡有2個大廳,6個房間,排練室位在3樓,住家和劇場合而為一。

  為了敦親睦鄰,劇團與餐廳、社團合作演出,加上和日本、法國的藝術組織交流頻繁,最後策畫了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的「臺中市彩繪城市藝術節」系列活動,辦了超過30檔節目,足足熱鬧整個月。很可惜不到3年,房東將房子收了回去,我轉向精明商圈覓屋。

美術園道環境舒適,人文氣息濃厚。 【圖‧郎亞玲】
美術園道環境舒適,人文氣息濃厚。 【圖‧郎亞玲】

精明商圈與玩劇島

  新租屋處前身是一所生態幼兒園,曾經在一季吃到後院百來粒的芒果。沒料到,竟遇到有人跳入院內,惡意將家中2隻狗趕走,只好放棄庭院式住宅,而遷到現今精明一街的社區大樓。24小時的管理,雖然犧牲了動物的自由,卻讓人安心,漫步在紅極一時的歐式商店街,可以享受人群的活力與樂趣。

  一次飯局,向范特喜微創文化創辦人鍾俊彥,推薦社區地下室閒置千坪空間的使用方式,殊料此建議獲得了投資方的認同,籌畫1年多後,「玩劇島」這個以藝術、劇戲為教育核心的場所就此誕生。

  千坪的空間裡,不但有插畫家們作品的立體化,更有豐富的五感體驗、劇場演出與藝術的策展。更難能可貴的,是設立了一個設備完善、符合各項安檢的實驗小劇場。可惜因為人事變動,開幕不久,頑石退出經營團隊,成為一場短暫的嘉年華會。

移動賦予的意義

  觀點劇坊和頑石劇團創造的戲劇時光,在臺中已綿延超過35年,臺中的人文環境與時俱進,藝術氛圍與日俱增,我們用「戲劇」說臺中故事與城市印象,感謝每一次的「移動」給予我們的靈感,以及每個「他方」成為「此地」的感動!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52期】

延伸閱讀

現場直擊!2023廣藝金創獎頒獎典禮 6大得獎感言一次看

南投星空季從白天玩到晚上 清境鳶峰星空劇場套票開賣

兩廳院辦永續國際年會 盼開啟台灣綠色劇場時代

劇場的未來在平板電腦? 疫後線上劇場更夯引進百老匯

相關新聞

太平中興社區鐵雕文創火花

  「當打鐵遇上文創,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 太平中興社區推動地方產業振興,歷經16年淬鍊浴火重生,讓鐵工產業從土法煉鋼走進藝術的殿堂,進而發光發熱。這個「成功翻轉黑手仔窟」的傳奇故事,不僅為社區再造找到一條出路,也孕育太平鐵工藝術節的誕生,為地方創生發展樹立新的標竿。

留白計畫、實心裡生活什物店/島作

  繁忙枯燥的現代生活中,「儀式感」顯得更加重要,也許是晚餐後跟伴侶在家公園散步,或是上班打卡後泡杯咖啡。然而有沒有可能透過創意,為生活增添儀式感,帶來具象化的幸福?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所舉辦的「創意台中」,今年就將主題聚焦於「幸福臺中儀式感」,透過多組團隊,為生活挖掘更多的靈感,並看見臺中創意產業驚人的創造力。讓我們透過本屆兩組創意團隊的專訪,一窺今年「創意台中」從儀式感中帶來的幸福魔力吧!

比度咖啡屋、答母森林發酵工坊

  景觀餐廳也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基地?比度咖啡屋與答母森林發酵工坊就坐落在達觀部落的大安溪、香川溪匯流處,田小君與丈夫透過原鄉食材與傳統的料理方式,一路上努力研發嘗試,希望將代代相傳的先人智慧,以及泰雅族的GAGA精神,從大安溪谷裡發揚光大。

何志隆 再現翡翠青瓷的浴火鳳凰

工作室設在臺東的兩岸知名的陶藝家何志隆,以精湛的工法,將自西漢以來便失傳的「翡翠青瓷」,重現新生命,成為驚世傑作。他認為臺中市的文化氣場很適合創作,因而在臺中工業區設立展示中心,開啟與臺中的緣分。

大安港老街 走讀文化散步趣

  大安區位於臺中市的西北角,因地形的因素,入秋後盛行東北季風,雨少乾燥,風勢強勁,最大風速可達12級風以上,令人難以招架,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與農作生產,因此臨海地區田埂隙地間常見的防風樹林,成為田野風光的一項景觀特色。

梁金群:我從雨林野村來闖蕩文化城

 出身馬來西亞熱帶雨林旁的小村莊,梁金群來到臺中讀大學,勤於筆耕,屢屢攻下各項文學獎,並已出版了四本散文集及小說,在文學界闖出了一片天地;梁金群的文學人生,充滿傳奇色彩,耐人咀嚼。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