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麵粉袋的城市聯想

東區黑手窟裡裝著螺絲的麵粉袋,是城市發展的軌跡。 【圖‧張晉豪】
東區黑手窟裡裝著螺絲的麵粉袋,是城市發展的軌跡。 【圖‧張晉豪】

【文‧劉書甫】

作家劉書甫著有《喫心地》、《細味臺中》,執筆《TLife 高鐵月刊》、《旅讀》等專欄。經歷北中南各地生活後,回到故鄉臺中定居,更在家中工廠裝螺絲的麵粉袋上,看見對故鄉的城市印象。

  從位於臺中東區十甲東路的螺絲公司大樓頂樓,便能清楚看見中部元老級麵粉龍頭「大豐麵粉廠」的綠色廠房,以及上面「雙燕麵粉」四個紅字,以昔日的金莎大樓為背景,與圓拱型的旱溪「東門橋」左右相映。

黑手窟裡的麵粉袋

  東區是早期的黑手窟,巷弄民房內充滿了各種小型加工廠。而我每天在這座螺絲廠內的工作日常所見,除了一桶一桶平列如海、疊放如山的螺絲之外,還有全臺各家麵粉廠的麵粉袋輪番展示。

  這些曾經裝過麵粉的塑膠編織袋,回收再利用,經常出現在工地現場、五金扣件製造與批發業現場。它們強韌不易破損,適合拿來當作裝小型廢棄物的垃圾袋,或盛裝螺絲的暫時性容器。

  各家麵粉廠都會為自家不同的麵粉產品設定品牌,例如豐盟的「冠軍牌」、 臺灣大的「明山牌」、鼎泰豐所選用的僑泰興「嘉禾牌」等。其中,又經常以動物和花卉為名,例如大豐有「雙燕牌」,聯華有「駱駝牌」、「鳳凰牌」,洽發有「鷹牌」、「祥龍牌」、「松鶴牌」;泰成有「牡丹牌」,僑泰興的嘉禾牌又分「藍菊花」和「劍蘭」。唯一例外的,是相對較晚加入這場產業戰局,卻以鉅大資本優勢攻佔市佔率的統一,它沒有另外取品牌名,就叫「統一」。

製作雙燕麵粉的大豐麵粉廠是中部元老級的廠商 【圖‧張晉豪】
製作雙燕麵粉的大豐麵粉廠是中部元老級的廠商 【圖‧張晉豪】

  初到螺絲扣件製造業工作現場時,常不時撿起這些單色或雙色印刷的麵粉袋,瞧瞧上頭的品名和商標設計,看看有沒有新的動物或花草來報到。

昔日棉製的「中美合作」麵粉袋,能改作內褲衣服穿。1984年,國內麵粉袋全面改為PP塑膠編織袋,不易破損、減少污染或滲溢,還能防止蟲鼠咬破。這樣強韌粗勇的麵粉袋自然不能當衣物,拿來裝螺絲倒剛好。麵粉加工和螺絲生產皆是製造業,袋袋相傳,資源再利用。

舊城區的洋派印象

  說起麵粉,比起吃麵,我雖然更愛吃米飯,但麵包、吐司、西式點心確實是我成長經驗中的美味記憶。

在童年記憶裡,對現在的舊城中區印象不深。每次被爸媽帶進城,經常是為了享受娛樂性飲食。例如,到自由路的「三一冰淇淋」門市(位置約在今「巧園咖啡」旁),從整櫃琳瑯滿目、口味新奇怪炫的冰淇淋群中,自己選一球,有時甜筒,有時杯裝,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享受高級而奢侈的舶來甜品;或者,陪媽媽到西點麵包店,拿一個托盤夾好幾種麵包,提一整袋上車回家。

  除了買草袋飯便當,也會買木瓜牛乳配一份烤吐司。後來發現從冰果室、甜品攤,到泡沫紅茶店,到處都會賣這種一面塗乳瑪琳、一面塗果醬,兩片夾一起的「俗胖」;還有,爸媽吃了一陣子奇妙的「能衛康E」,原來和學校福利社賣的「蘋果麵包」同樣出自電臺廣告裡有著濃厚鄉音的「劉麵包」。總之,回頭想想,我對曾是臺中繁華代表的城中,總覺得有一種很洋派的印象。

美援小麥飄洋過海

  後來讀了美援時期的相關資料,和大豐麵粉廠所整理的麵粉業發展史才知道,麵粉袋和平日所感受到的洋派其來有自。

  中部是麵粉加工廠的重鎮,全臺麵粉業者數量,以中部居冠,新竹以北居次。除了延續日本時代兩大製粉株式會社,一在基隆,一在臺中外,主要是1950年中美合作時期,美國以生產過剩的小麥作為物資援助臺灣,直接扶植起了臺灣的麵粉工業。而為了順利推銷小麥,就必須鼓勵大家多吃麵食。

  於是1960年代,由美援會、農復會和麵粉工業同會成立的「臺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宣揚麵食的好,舉辦講習教導大家製作麵、水餃、包子、饅頭、餛飩等中式麵食。另外,也成立「烘焙人員技術訓練班」,訓練製作麵包、西點蛋糕等西式烘焙的師傅。

早期三一冰淇淋位在現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合作金庫銀行臺中分行(原臺中州立圖書館)對面 【圖‧張晉豪】
早期三一冰淇淋位在現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合作金庫銀行臺中分行(原臺中州立圖書館)對面 【圖‧張晉豪】

麵粉遍布山海屯城

  豐原自清代即因地方士紳與官府間的往來餽贈而促使糕餅萌芽,日本時代起又因伐木業和鐵路經過而成客商雲集的工商重鎮,帶動糕餅業的蓬勃。百年來發展,讓豐原、臺中本來就有糕餅業的深厚底蘊,美援時期的「麵食推廣運動」則一舉改變了國人的飲食習慣,灌注西式烘焙的技術與設備。

  臺中又有美軍駐紮清泉崗機場,那麼多美軍在這座東亞最大的空軍基地之城活動。而擁有先天優勢的麵粉廠開設了自己的烘焙食品門市,城中出現許多糕餅麵包店、西點蛋糕坊:麥思多、樂達利、西法、仕康佳、多喜田……。這些臺中的麵包店還培養出了臺灣的智識分子,例如張溫鷹、吳乃仁、吳乃德、陶傳正。

雖然以今日的視角來看,不管是中式麵食或西式麵包糕點,早已是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但看到這麼多的麵粉袋,還是令我想起臺中曾是麵粉之都烘焙之城,是洋派飲食的最前線。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52期】

延伸閱讀

入選「500碗」小吃美食 苗栗阿嬤臭豆腐讓學生考滿分就可換一份

烹調「10個NG習慣」恐食物中毒!在廚房檯面解凍或醃製食物也是地雷

南台科大餐旅系學生鐘偉誠作品「小丑」獲全國競賽銀牌

「陳耀訓蛋黃酥」再度瞬間秒殺!網友泣:10秒就沒了

相關新聞

太平中興社區鐵雕文創火花

  「當打鐵遇上文創,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 太平中興社區推動地方產業振興,歷經16年淬鍊浴火重生,讓鐵工產業從土法煉鋼走進藝術的殿堂,進而發光發熱。這個「成功翻轉黑手仔窟」的傳奇故事,不僅為社區再造找到一條出路,也孕育太平鐵工藝術節的誕生,為地方創生發展樹立新的標竿。

留白計畫、實心裡生活什物店/島作

  繁忙枯燥的現代生活中,「儀式感」顯得更加重要,也許是晚餐後跟伴侶在家公園散步,或是上班打卡後泡杯咖啡。然而有沒有可能透過創意,為生活增添儀式感,帶來具象化的幸福?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所舉辦的「創意台中」,今年就將主題聚焦於「幸福臺中儀式感」,透過多組團隊,為生活挖掘更多的靈感,並看見臺中創意產業驚人的創造力。讓我們透過本屆兩組創意團隊的專訪,一窺今年「創意台中」從儀式感中帶來的幸福魔力吧!

比度咖啡屋、答母森林發酵工坊

  景觀餐廳也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基地?比度咖啡屋與答母森林發酵工坊就坐落在達觀部落的大安溪、香川溪匯流處,田小君與丈夫透過原鄉食材與傳統的料理方式,一路上努力研發嘗試,希望將代代相傳的先人智慧,以及泰雅族的GAGA精神,從大安溪谷裡發揚光大。

何志隆 再現翡翠青瓷的浴火鳳凰

工作室設在臺東的兩岸知名的陶藝家何志隆,以精湛的工法,將自西漢以來便失傳的「翡翠青瓷」,重現新生命,成為驚世傑作。他認為臺中市的文化氣場很適合創作,因而在臺中工業區設立展示中心,開啟與臺中的緣分。

大安港老街 走讀文化散步趣

  大安區位於臺中市的西北角,因地形的因素,入秋後盛行東北季風,雨少乾燥,風勢強勁,最大風速可達12級風以上,令人難以招架,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與農作生產,因此臨海地區田埂隙地間常見的防風樹林,成為田野風光的一項景觀特色。

梁金群:我從雨林野村來闖蕩文化城

 出身馬來西亞熱帶雨林旁的小村莊,梁金群來到臺中讀大學,勤於筆耕,屢屢攻下各項文學獎,並已出版了四本散文集及小說,在文學界闖出了一片天地;梁金群的文學人生,充滿傳奇色彩,耐人咀嚼。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