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角色的多重宇宙 廖玉蕙

廖玉蕙 【圖‧吳景騰】
廖玉蕙 【圖‧吳景騰】

【文‧張晉豪】

  臺灣文壇裡她是產量驚人的才女,30歲才開始創作,至今已出版超過50本著作,2015年第4屆臺中文學獎,獲得文學貢獻獎的肯定;社群平臺上她是俠女,仗義執言、針砭時事,可說是文學界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在家中她是慈母,是扛起家族情感聯繫的么妹,她是作家廖玉蕙。

鐵支路的童年回憶

  對於家鄉潭子,廖玉蕙有著豐沛的情感,「在田間與兄長們追著小火車抽取車上的甘蔗,或溜進糖廠裡看楊小萍等知名歌星的演出,這就是我的童年。」國小搬到臺三線上,前有縱貫路與臺鐵鐵道,後面是臺糖五分車軌道,「多年後我參加臺中文化局文學地景的計畫回去原址踏查,被呼嘯而過的車嚇到,才驚覺以前的危險竟習以為常。」

  接著廖玉蕙一家人又搬到潭子加工出口區旁,母親很有雅興地在一旁的圳溝邊種了櫻花與柳樹,那段時間廖玉蕙莫名出現過敏症狀,尤其春季幾乎每天都必須到醫院報到。聯考前廖玉蕙還在發燒,打了針前往考場,卻因副作用的嗜睡反應,在最擅長的國文科目上昏昏欲睡,但她還是如願北上進入東吳大學中文系就讀。

  原本母親相當擔心廖玉蕙的症狀到北部可能更加嚴重,沒想到一搬離家她便不藥而癒,這才發現原來過敏原可能就來自花粉、柳絮。

加工出口區旁舊居的過敏歲月讓廖玉蕙印象深刻(圖左為廖玉蕙的母親) 【圖‧廖玉蕙】
加工出口區旁舊居的過敏歲月讓廖玉蕙印象深刻(圖左為廖玉蕙的母親) 【圖‧廖玉蕙】

租書店的閱讀啟蒙

  廖玉蕙之所以選擇中文系,與潭子街上的租書店有著極大關聯。母親總會在買菜後,到店內租書,因此家中常常有新書,廖玉蕙就跟著翻閱,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成為她閱讀的啟蒙。多年後成為作家的廖玉蕙,還曾回去租書店拜訪,「老闆叫做黃幹,他說過去都是從臺中市區扛著新書來潭子,印象中高大的老闆,如今再見卻顯得矮小,不知道是自己長大了?還是老闆年紀大了?」廖玉蕙與老闆合影,並請丈夫蔡全茂畫下這珍貴的一刻。

  大學時廖玉蕙進入校刊社擔任主編,在一次編輯研習營隊中,從200多人中脫穎而出,受作家弦賞識,進入幼獅出版社擔任編輯。身在當時文壇中心的廖玉蕙壓根沒有想到創作這件事,每天做著潤稿、寫信等工作。

  有次學生問她:「老師,您在綿綿細雨中散步,看起來若有所思,是在想什麼呢?」廖玉蕙發現自己只是想著晚上要洗菜煮飯,她將這個尷尬的小故事寫成文章〈閒情〉,投稿到中國時報,沒想到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

  〈閒情〉獲得讀者熱烈迴響,中國時報也趁勝追擊,持續刊登廖玉蕙的作品,她因此受到鼓舞,持續產出文章,並於1986年出版第一本書《閒情》,躋身暢銷作家之列,一路創作至今。「我可以有點驕傲的說,送出的稿沒有被退過!因為自我把關,不管是大報、小報,都提供品質一致的稿件,每篇文章都花費心思,絕不隨便!」

廖玉蕙重訪昔日文學養成的租書店 【圖‧廖玉蕙】
廖玉蕙重訪昔日文學養成的租書店 【圖‧廖玉蕙】

退休後的一方園地

  升大學後老家搬到潭子、北屯交界的頭家厝一帶,母親在世時,廖玉蕙就將老家買下,後來又購入隔鄰的房舍,並於母親過世後,打造成綠意盎然的庭院 。    「這是我一生最棒的決定!以前就希望老後家裡能有一方園地,我們種植一些果樹,其中有棵紅肉李樹種了10 年始終沒有結果,今年終於結了 10 粒果實!我們為此特別買蚊帳保護,以防小鳥掠食。這份喜悅是言語難以形容的。」

  如今廖玉蕙每個月都至少回來潭子兩趟,她也始終沒有忘記母親的叮嚀,讓老家成為聯繫手足情感的園地,不管婚喪喜慶,大家養成默契各帶一道菜在老家相聚,一起分享生命的喜悅或悲傷。

  「我們也時常舉辦家族旅行,或許因為我是家中年紀最小的,過去受到大家的呵護,如今就由我來為大家服務,回報家人對我的關愛。」

豆仔葉的故鄉滋味

  臺中的一切都令廖玉蕙眷戀,曾經有位電視臺記者,操著一口尾音上揚的標準臺中腔,只要在電視上聽到這位記者的聲音,廖玉蕙就知道要報導臺中新聞了。

  味覺也是記憶的一環,「豆仔葉」是廖玉蕙最愛的家鄉味之一,做法與薏類似,取長豆的嫩葉經過搓揉,與爆香過的蒜頭、小魚乾,還有莧菜一起烹煮。4、5月回臺中,她就會早起到市場裡買幾包豆仔葉,再帶回臺北料理。

  「臺中給我一種中庸、得乎其中的感覺。」大學初次離開故鄉,發現相較於臺北的時髦與南部的保守,臺中就介於兩者之間。其中潭子更是在臺中與豐原兩個鬧區間,「這裡有14期重劃區的繁榮崛起,又有著鄉間野趣,每次回到潭子,我的心才能整個沉澱下來。」廖玉蕙也喜歡到丈夫清水老家附近的高美濕地看看海,或在潭子的摘星山莊,感受古典之美與青創活力。

文字裡的滿滿思念

  歲數邁入7字頭,廖玉蕙經歷了父母、手足一一告別,她用自己最擅長的文字紀念他們:「《後來》寫我的母親,得到文建會(今文化部)『100精選、全民大閱讀』百大好書的肯定,對我意義非凡!而最新作《早安,窗邊上的玫瑰》則寫到二哥與小哥。」字裡行間,盡是對家人的滿滿思念。

  她曾說:「寫作是為生活找一個說法」,如果記憶像風,書寫便留下生命軌跡,記錄下像太陽一樣的笑容或碧綠的夏色,如蝴蝶一樣款款飛舞在人間萬象中。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52期】

延伸閱讀

金溥聰與羅智強的恩怨情仇 中間人徐巧芯認錯指訊息傳達太慢

被羅智強稱誣指代陳長文發文 侯辦:僅是順帶論及

對他高歌一曲就有紅包!公園阿伯一天豪發2萬元 台中民眾排隊等唱歌

逛廟東、大慶夜市停車免煩惱 台鐵6高架橋下停車場啟用

相關新聞

太平中興社區鐵雕文創火花

  「當打鐵遇上文創,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 太平中興社區推動地方產業振興,歷經16年淬鍊浴火重生,讓鐵工產業從土法煉鋼走進藝術的殿堂,進而發光發熱。這個「成功翻轉黑手仔窟」的傳奇故事,不僅為社區再造找到一條出路,也孕育太平鐵工藝術節的誕生,為地方創生發展樹立新的標竿。

留白計畫、實心裡生活什物店/島作

  繁忙枯燥的現代生活中,「儀式感」顯得更加重要,也許是晚餐後跟伴侶在家公園散步,或是上班打卡後泡杯咖啡。然而有沒有可能透過創意,為生活增添儀式感,帶來具象化的幸福?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所舉辦的「創意台中」,今年就將主題聚焦於「幸福臺中儀式感」,透過多組團隊,為生活挖掘更多的靈感,並看見臺中創意產業驚人的創造力。讓我們透過本屆兩組創意團隊的專訪,一窺今年「創意台中」從儀式感中帶來的幸福魔力吧!

比度咖啡屋、答母森林發酵工坊

  景觀餐廳也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基地?比度咖啡屋與答母森林發酵工坊就坐落在達觀部落的大安溪、香川溪匯流處,田小君與丈夫透過原鄉食材與傳統的料理方式,一路上努力研發嘗試,希望將代代相傳的先人智慧,以及泰雅族的GAGA精神,從大安溪谷裡發揚光大。

何志隆 再現翡翠青瓷的浴火鳳凰

工作室設在臺東的兩岸知名的陶藝家何志隆,以精湛的工法,將自西漢以來便失傳的「翡翠青瓷」,重現新生命,成為驚世傑作。他認為臺中市的文化氣場很適合創作,因而在臺中工業區設立展示中心,開啟與臺中的緣分。

大安港老街 走讀文化散步趣

  大安區位於臺中市的西北角,因地形的因素,入秋後盛行東北季風,雨少乾燥,風勢強勁,最大風速可達12級風以上,令人難以招架,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與農作生產,因此臨海地區田埂隙地間常見的防風樹林,成為田野風光的一項景觀特色。

梁金群:我從雨林野村來闖蕩文化城

 出身馬來西亞熱帶雨林旁的小村莊,梁金群來到臺中讀大學,勤於筆耕,屢屢攻下各項文學獎,並已出版了四本散文集及小說,在文學界闖出了一片天地;梁金群的文學人生,充滿傳奇色彩,耐人咀嚼。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