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老闆炸雞排突暈倒!下秒一頭栽進滾燙油鍋亡 昔日善事曝光引惋惜

進口蛋爭議折損官員「一屍三命」 畜牧司長張經緯將調職

一杯冷飲茶撼動全世界 春水堂創辦人劉漢介

春水堂創辦人 劉漢介 【圖‧陳俊宏】
春水堂創辦人 劉漢介 【圖‧陳俊宏】

【文‧葉志雲】

  40年前,一位愛喝茶的年輕人,好奇地把冰塊加進紅茶裡,沒想到這個無心插柳的喝法,竟然改變了全世界的飲茶生態,成就出21世紀最耀眼的冷飲茶行業;當時隱身臺中市政府(今臺中州廳)後方的一個小小茶攤,意外翻紅,一躍成為從臺灣推向美、加、港、日及中國大陸的國際冷飲茶品牌,並將攻進飲料文化重鎮的歐洲市場!這位改變世界飲茶生態的冷飲茶奇人,就是「春水堂」的創辦人劉漢介。

泡出一壺令人心悅的茶

  劉漢介出生在雲林縣虎尾鎮的醫生家庭。他的父親想要栽培劉漢介從醫,但他看到父親執醫並不快樂,只有喝茶時才會露出笑容;影響所及,劉漢介小時候就沒有想要繼承衣缽,而是想要賣茶。劉漢介的父親喜愛喝茶,曾到日本學習煎茶道,被稱為「茶博士」,他從小耳濡目染,父親也教他泡茶,並送他一把壺,他感念至深,到現在還珍藏在身邊;公司同仁升職主管,劉漢介也會送壺當贈禮,鼓勵好好泡茶,迄今成為春水堂的一項文化傳承。

父親贈與的茶壺,劉漢介至今仍珍藏在身邊。 【圖‧陳俊宏】
父親贈與的茶壺,劉漢介至今仍珍藏在身邊。 【圖‧陳俊宏】

  退伍後考上公賣局,劉漢介分發到臺中市。工作之餘他撰寫茶書卻碰到了瓶頸,1979年夏天,他和友人到日本大阪的紅茶一條街,朋友喝咖啡,他點了杯紅茶,要求加冰塊,但店家告訴他紅茶沒有人在喝冰的,他很不以為然;回到臺灣後,自己把紅茶加入冰塊放在從日本帶回的雪克杯中搖來喝,發現起了泡沫的冰紅茶非常解渴好喝。「泡沫紅茶」就因為劉漢介的好奇心,而意外竄紅。

臺中市四維街泡沫紅茶的發源地

  劉漢介開臺灣風氣之先所撰寫的《中國茶藝》一書,與出版社合作出版後,他拿到一筆錢,辭去工作,1983年在臺中州廳後面的四維街上開了一家陽羨茶行販賣茶具,另在旁邊加了一個小茶攤,專賣冷飲茶;劉漢介研發加了冰塊和蜂蜜的手搖泡沫紅茶,動作有趣,引起好奇,老少咸宜喝出了好味道,經由媒體報導後,小茶攤每天門庭若市。

  隔了一年,劉漢介又在隔壁開了第二家茶行,生意依然非常好;他意識到冷飲茶的商機無限大,於是第3年貸款在四維街24之1號買下店面,成立陽羨春水堂擴大經營冷飲茶,第一家「春水堂」於焉誕生,四維街因此成為冷飲茶的發源地。

  1986年劉漢介創立的春水堂,與傳統茶行不同,它結合插花、音樂與字畫,營造出仿宋代文人優雅喝茶的空間,除了招牌泡沫紅茶之外,他在冷飲茶加入更多樣化的材料,從粉圓、仙草、愛玉到咸豐草,連草藥都入了茶;出乎劉漢介意料之外的是,感覺最平凡的粉圓,竟然大受歡迎,而且以「珍珠」的外號風靡一時。這款伴隨春水堂走紅的「珍珠奶茶」,從此引領風潮,甚至成為冷飲茶的代名詞。

春水堂的珍珠奶茶可說是臺灣冷飲茶的代名詞 【圖‧春水堂】
春水堂的珍珠奶茶可說是臺灣冷飲茶的代名詞 【圖‧春水堂】

春水堂品牌名揚四海

  劉漢介表示,「春水堂」注重喝茶的環境,設立門檻較高,展店自然成長緩慢,到現在全臺也才58家店;海外部分,日本有17家、香港13家,一直在跟春水堂招手的歐洲,則是今年的行銷重點,預計年底在義大利的米蘭及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等地設店。至於2005年設立的春水堂子品牌「茶湯會」,除了臺灣已有210家外,海外市場如美、加、東南亞等地亦都佔有一席之地,美國就超過30家以上。劉漢介表示,「茶湯會」目前在國內手搖飲茶的紅海市場,排行第四,為了與其他競爭對手作區隔,今年開始會朝「小春水堂」的經營模式更新體質,希望在店內增加座位及人員服務,以增強競爭力。

  喝了一輩子的茶,從熱飲到冷飲,充分感受到茶飲市場的冷熱懸殊差異。他認為關鍵在於,傳統的泡茶,只適合一種青茶類,而且用的是小杯;反觀冷飲茶,六大茶類都適宜,什麼顏色的茶都可以運用到極致,即使香片加上蜂蜜和檸檬,都足以讓人神魂顛倒,從3歲到80歲都能喝出樂趣。

旭日初升致力推茶文化

  冷飲茶的發展方興未艾,有人懷疑這股旋風到底還能夠持續多久?劉漢介則深具信心,直言太陽才剛剛升起。他指出,唐宋時期,喝茶就都加了很多料,一直到泡烏龍茶,品茗才沒有再加料。他研判冷飲茶流行風氣,可以再延續個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除了知名的春水堂和茶湯會之外,劉漢介在南投國姓鄉還有一家結合民宿的秋山農場,另在國美館也有家傳承飲茶文化的秋山堂。他不諱言,只有秋山堂不賺錢,但文化面的經營,不能純以盈虧作考量。劉漢介雖然當了阿公,一對兒女也早已進入公司接任重要主管,並積極培養接班,但他交棒很謹慎,認為管理的學問與實務需要時間的累積,目前他仍擔任公司董事長,實際負責主導整個事業體的重要決策。

春水堂店內提供多樣化的經典美食,深獲老饕喜愛。 【圖‧春水堂】
春水堂店內提供多樣化的經典美食,深獲老饕喜愛。 【圖‧春水堂】

  劉漢介經營茶飲事業有成,閒暇愛好的攝影和書法藝術,持續了幾十年,也很有成就。他曾在大墩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個展,擔任過臺中市攝影學會理事長,任內並捐款協助購置會館,獲頒永久榮譽理事長榮銜;以筆名「甘侯」落款的書法作品,更成為春水堂店內最吸睛的藝術佈置。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47期】

相關新聞

專屬臺中的故事 鏡頭外的舊城印象

臺中土生土長的傅天余導演,經歷求學、進修、工作,在全世界繞了一大圈,終究回到故鄉,在老家拍攝《本日公休》這部感人的電影作品,然而鏡頭外的她,對於臺中又有著怎樣的城市印象呢?

臺中市的移動劇場軌跡

劇場的發展,是城市現代化的指標之一。中臺灣現代劇場的拓荒者郎亞玲,帶著觀點劇坊與頑石劇團,循著都市的紋理移動,從中我們見到各個時代文化聚落的變遷,見證現代劇團在臺中從無到有的盛開過程,與這個時空背景下的城市印象。

來自麵粉袋的城市聯想

作家劉書甫著有《喫心地》、《細味臺中》,執筆《TLife 高鐵月刊》、《旅讀》等專欄。經歷北中南各地生活後,回到故鄉臺中定居,更在家中工廠裝螺絲的麵粉袋上,看見對故鄉的城市印象。

消逝的霧峰日常 店老人走

魚販作家林楷倫,近年在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臺中文學獎小說組首獎。從阿公開始在市場經營的魚攤,成為他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然而故鄉的老店,正隨著歲月消逝,林楷倫用文字,記錄下這份惆悵。

人生角色的多重宇宙 廖玉蕙

臺灣文壇裡她是產量驚人的才女,30歲才開始創作,至今已出版超過50本著作,2015年第4屆臺中文學獎,獲得文學貢獻獎的肯定;社群平臺上她是俠女,仗義執言、針砭時事,可說是文學界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在家中她是慈母,是扛起家族情感聯繫的么妹,她是作家廖玉蕙。

夜市旁的次文化基地 篤行1913

  中華路夜市是臺中頗具知名度的觀光勝地,從攤商林立的中華路彎入篤行路,會發現一排建築量體不算小的4連棟老屋,散發著不同於周邊喧鬧夜市的特殊氣質,這裡是「篤行1913」。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