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農業樣貌 種下無限可能 「青農」接棒 耕耘台中農業新勢力

從零開始返鄉務農的陳君如,耕耘出農業的新樣貌,更成功獲選農業部百大青農。
從零開始返鄉務農的陳君如,耕耘出農業的新樣貌,更成功獲選農業部百大青農。

【撰文|鄒明珆、攝影|江茗洋、圖片提供|陳君如、黃智鴻】

返鄉務農,不再是勉強為之的決定,而更能承載夢想與創意,耕耘出農業的新樣貌。近年,越來越多擁有設計、機械等多元背景的青年,看見農業的新可能,勇敢從零出發,走出自己的農創之路。有人從生活反思中重新找回與土地的連結;也有人結合過去的產銷經驗,打造專屬花卉品牌,期盼讓百合的清香走進人們的日常。他們翻轉了大眾對農業的既定印象,也正逐步成為台中農業的新力量。

--------

隨著城市發展快速,農村青年人口外流,導致農業技術傳承斷層,生產力與競爭力也逐漸下滑。為鼓勵青年返鄉投入農業,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攜手在地農會及產學單位,共同推動「台中市青年農民輔導計畫」,透過從農培訓、增能與創業輔導等多元措施,成為青農成長的強力後盾。

此計畫提供240小時完整課程,涵蓋農業基礎、田間實作、栽培管理、加工行銷與政策法規,協助學員從零開始掌握農業經營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學員完成訓練後可領取津貼,減輕轉職壓力,並鼓勵持續進修、拓展人脈與產業鏈結。目前,已有多位青農在農業技術與創意行銷上嶄露頭角,更成功獲選農業部百大青農,為台中農業注入新血與活力。

城市中的耕耘者
透過友善農業找回土地的連結

畢業於室內設計系,曾從事餐飲與設計產業的陳君如,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選擇離開忙碌的職場,回到南屯老家重新思索人生方向。盤點家中資源時,她想起後院那塊小農地,因此燃起了從農的念頭,並參與台中市青年農民輔導計畫。

陳君如積極推動食農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地方特色作物「麻芛」。
陳君如積極推動食農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地方特色作物「麻芛」。

在為期一年的農場實習中,陳君如從零學起,不僅體驗農業的辛苦,也逐步建立自身與土地的深厚連結。實習結束後,她先在潭子區承租溫室,累積獨立經營農場的實力,並親自走訪市場、餐館與早餐店,拓展銷售通路,同時整建自家農地,成立「城市耕農雞農場」。

陳君如將麻芛融入料理,做成餅乾。
陳君如將麻芛融入料理,做成餅乾。

綽號「阿雞」的她,抱起農場裡的母雞笑著說:「市區農地難以大規模經營,因此我選擇小面積、多樣化種植,主力作物是水果小黃瓜,搭配美濃瓜、櫛瓜、玉米筍、生菜和羽衣甘藍等其他蔬果,並隨季節與消費者需求調整品項。」除了參加市集展售,她也經營固定販售點,逐步建立穩定的銷售模式。

城市耕農雞農場根據季節與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種植如瓜類、根莖作物、生菜等作物。
城市耕農雞農場根據季節與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種植如瓜類、根莖作物、生菜等作物。

有感於都市民眾與土地、食物之間的疏離,她也積極推動食農教育。觀察農場周邊——筏子溪沿岸豐富的生態資源,她設計出結合無毒耕作的農場導覽與課程體驗,從種植、採收到料理,讓孩子透過五感認識農業,並且主動走入校園,與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合作,從地方特色作物「麻芛」出發,引導學生學會珍惜食物與自然。

城市耕農雞農場作物(生菜)。
城市耕農雞農場作物(生菜)。

談起計畫的幫助,陳君如認為實務訓練與人脈拓展最為關鍵:「從農不能只靠苦幹,更需要不斷學習與連結資源。台中市青年農民輔導計畫提供的課程與平台,讓我們不再孤軍奮戰。」

城市耕農雞農場作物(根莖作物)。
城市耕農雞農場作物(根莖作物)。

城市耕農雞農場透過友善農業找回土地的連結。
城市耕農雞農場透過友善農業找回土地的連結。

--------

從修車到栽花
讓百合花成為妝點生活的日常

從汽修、駕訓教練等截然不同的領域,轉入農業的黃智鴻,創業歷程令人印象深刻。懷抱成為生產者、全面掌握產品品質的理想,他完成農民學院的初步培訓後,在后里區的百合和水稻輪作農場實習4年,從田間管理學起。學成後,黃智鴻選擇挑戰高成本、高技術、高勞力的百合切花種植,靠租地、貸款和添購機械設備,創立「杉水晴農產行」。

獲選為農業部百大青農的黃智鴻結合過去的產銷經驗,打造專屬花卉品牌,期盼讓百合的清香走進人們的日常。
獲選為農業部百大青農的黃智鴻結合過去的產銷經驗,打造專屬花卉品牌,期盼讓百合的清香走進人們的日常。

黃智鴻表示,創業初期挑戰連連,技術尚未穩定,卻接連遭遇霸王級寒流、百年大旱和水資源不足等極端氣候。當時為改善環境,他採取「留草不除」的方式,利用雜草保持土壤濕度與肥力,降低用水壓力。在產品面,黃智鴻開創「染色百合」的市場新局,針對百合無藍色基因的限制,自行研發採後處理與染色技術,成功推出莫蘭迪灰、蒂芬尼綠等特殊色系,讓百合走出傳統節慶用途,成為妝點生活和展現個人風格的選項。

黃智鴻創立的杉水晴農產行,主要專注於百合切花種植。
黃智鴻創立的杉水晴農產行,主要專注於百合切花種植。

在行銷面,他則以「杉水晴」穩定供應拍賣市場,並舉辦小小花農及小小農夫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產業與品牌。2024年,黃智鴻再另創「百合專研」主攻網路宅配與客製化市場,並透過社群經營和定價策略,與在地咖啡店和商家合作,擴展通路並建立市場默契,期望透過不同的模式讓更多人喜愛百合花。

黃智鴻開創「染色百合」的市場新局。
黃智鴻開創「染色百合」的市場新局。

身為后里青農聯誼會會長,黃智鴻十分感謝台中市青年農民輔導計畫帶來的資源與曝光,同時積極推動跨作物、跨產區的青農合作。他強調:「農業不是單打獨鬥,我們更需要彼此協力,才能讓台灣農業走得更遠。」

透過小小花農體驗活動,黃智鴻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百合花之美。
透過小小花農體驗活動,黃智鴻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百合花之美。

農業不只是務實的勞動,透過台中市青年農民輔導計畫的支持,一群青年正逐步改寫農業的樣貌,也種下未來無限的可能。

2024年,黃智鴻再創「百合專研」品牌,主打產地直送百合花,也有精緻的百染花悅禮盒,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2024年,黃智鴻再創「百合專研」品牌,主打產地直送百合花,也有精緻的百染花悅禮盒,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百合專研」品牌主攻網路宅配與客製化市場,期望透過不同模式讓更多人喜愛百合花。
「百合專研」品牌主攻網路宅配與客製化市場,期望透過不同模式讓更多人喜愛百合花。

《漾台中》2025年6月號NO.37
《漾台中》2025年6月號NO.37

延伸閱讀

賣苗栗土地幽靈仲介坑300萬 建商遭判刑9月

首屆「全國青農運動會」在南投 聯誼會會長連晏瑩獻薑望旗開得勝

全國青農運動會6月7日南投登場 體能競技更交流經驗

印尼、菲青農來台培訓逾5百人 深化台灣農業交流

相關新聞

島編生活 經緯美學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用纖維說人生的故事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是台灣唯一以「纖維」為主題的專業展館,館內典藏1,200餘件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纖維文物,並從「纖維、時尚、綠工藝」等面向,希望大眾從日漸式微的傳統工藝之中,找回昔日人與土地的記憶。

協拍助攻!「台中製造」好片不斷 台灣首部高鐵動作片! 《96分鐘》即將登場

定檔今年9月5日震撼上映的《96分鐘》,為台灣影史首度挑戰以高鐵為主題的動作鉅獻,不僅獲得台中市政府新聞局拍片取景補助以及「台中拍」獎勵金,劇組更攜手中台灣影視基地,首次搭建高鐵虛擬LED攝影棚,讓發生於疾速高鐵上的故事更真實,令影迷萬分期待!

改寫農業樣貌 種下無限可能 「青農」接棒 耕耘台中農業新勢力

返鄉務農,不再是勉強為之的決定,而更能承載夢想與創意,耕耘出農業的新樣貌。近年,越來越多擁有設計、機械等多元背景的青年,看見農業的新可能,勇敢從零出發,走出自己的農創之路。有人從生活反思中重新找回與土地的連結;也有人結合過去的產銷經驗,打造專屬花卉品牌,期盼讓百合的清香走進人們的日常。他們翻轉了大眾對農業的既定印象,也正逐步成為台中農業的新力量。

台中最長自行車道 綠空廊道 鐵馬慢活輕旅行

全長21.7公里的綠空廊道,善用鐵路高架化的橋下閒置空間,打造台中最長自行車道,沿途綠樹成蔭,花木扶疏,周邊更不乏知名景點與美味小吃,跟著《漾台中》騎上自行車,迎著微風,尋訪城市中的各種驚喜!

傳承時代美學 刻劃百年台中 彫刻匠人陳文才

位於台中市仁愛街的「陳彫刻處」,店外醒目的紅字招牌,出自第一代匠師陳珍之手,屋內牆上「陳彫刻」三個大字,是第二代陳文才的手路,而架上陳列的木藝小物,則是第三代陳希彥與妻子韓惠菁的巧思。百年以來,陳彫刻處見證舊城區的起落與興衰,也以家傳手路,刻劃出台中不同的時代樣貌。

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未來 楊双子的台中漫遊

從《花開時節》、《臺灣漫遊錄》、《綺譚花物語》到《四維街一號》,歷史小說家楊双子,以日治時期老台中為背景,細膩描繪女性之間的情愫,為台灣文壇帶來絲絲清雅的百合花香。「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未來。」她以考據和想像交織成篇,帶領讀者重返百年之前,以文學展開跨時空的「台中漫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