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國務院恢復國際學生簽證面談!不符合1前提恐被拒簽

美國「孤兒列車」:送走20萬名孩子的巨型社會實驗

北海道外海規模6.1地震 最大震度4、無海嘯之虞

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未來 楊双子的台中漫遊

楊双子以考據和想像交織成篇,帶領讀者重返百年之前,以文學展 開跨時空的「台中漫遊」。
楊双子以考據和想像交織成篇,帶領讀者重返百年之前,以文學展 開跨時空的「台中漫遊」。

【撰文|邱璟綾、攝影|莊震烽、圖片提供|楊双子】

從《花開時節》、《臺灣漫遊錄》、《綺譚花物語》到《四維街一號》,歷史小說家楊双子,以日治時期老台中為背景,細膩描繪女性之間的情愫,為台灣文壇帶來絲絲清雅的百合花香。「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未來。」她以考據和想像交織成篇,帶領讀者重返百年之前,以文學展開跨時空的「台中漫遊」。

------------

楊双子的「双」,一眼看去彷彿兩人並肩而立,一如楊若慈與楊若暉姊妹,走過阿嬤過世、父親離家、母親再婚,這對雙胞胎自14歲起相互扶持,在荒蕪的青春裡找尋明天。彼時文學成為姊妹遁逃的幻境,他們一人寫作、一人考據,將「楊双子」訂為姊妹的共同筆名。

楊双子以《臺灣漫遊錄》一書,成為台灣首位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Awards)的作家。
楊双子以《臺灣漫遊錄》一書,成為台灣首位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Awards)的作家。

走過烏日、一中街再到五權路,姊妹在台中留下並行的生命刻痕,2015年妹妹癌逝,楊若慈以楊双子為名,繼續出版《花開時節》、《臺灣漫遊錄》、《四維街一號》等作品,並在2024年底以《臺灣漫遊錄》一書,成為台灣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的第一人。她以文學,替妹妹完成未盡的夢想,也帶她看見更遠的地方。

喝麻芛湯長大的作家

台中烏日、大肚山下成功嶺、張日興商店隔壁,提起楊双子的生命原點,不離這幾個關鍵字,從小陪伴她們長大的,除了成功嶺的軍歌,還有每年端午過後,帶著苦澀與回甘的麻芛湯。

大肚溪兩岸,尤其烏日一帶,曾是中部重要的麻作產區,黃麻不僅能製成麻布、麻繩等用品,在物資不豐的年代,當地農家也將黃麻嫩芽煮成麻芛湯。

一如《臺灣漫遊錄》裡吃麻芛長大的王千鶴,楊双子笑說:「我從小也吃麻芛長大,不只吃,甚至自己種,是一段很有家庭感與季節儀式感的時光。」

那些都是14歲前的事了,阿嬤會在某個帶暑氣的午後,抱著成堆剛採收的黃麻回家,双子和家族眾女眷們,往往秏上一整個下午挑麻芛──以指甲撕去葉脈,只能取最前端的嫩芽葉。接著由阿嬤親自上場,以手勁和巧勁揉去苦汁後,方能煮成一鍋碧綠色的麻芛湯。

當年的黃麻田,如今被道路和建築取代,曾經的懷鄉滋味,彷彿將隨時代一起退場,「我作為一個小說家,希望保留麻芛的文化,只剩什麼方法?就是寫在故事裡。」於是她在《臺灣漫遊錄》裡,以文學為麻芛湯立碑,寫給台中,也寫給那些未被正式紀錄、卻真實存在過的日常風景。

寫歷史 記錄台中的故事

離家後,楊若慈與楊若暉輾轉住過一中街、五權路再到工學市場旁,她們如畫家梵谷和弟弟西奧,在困頓中依然互相支持彼此的夢想。漸漸地,姊姊楊若慈從讀者變成創作者,筆下的少女,總是開懷地吃著美食,那是她們不曾擁有的青春年華。

「楊双子」筆名象徵楊若慈與楊若暉這對雙胞胎姊妹從小相互扶持。
「楊双子」筆名象徵楊若慈與楊若暉這對雙胞胎姊妹從小相互扶持。

「整個青春期我們都在飢餓中度過,永遠處在很餓的狀態。」楊双子回憶,腹內饞蟲不曾遠離,讓她從言情小說寫到歷史小說,總是不知不覺將飲食文化融入故事之中。

楊若慈與楊若暉兩姊妹投入文學創作領域,一人寫作、一人考據,直到楊若暉離世也未曾停止。
楊若慈與楊若暉兩姊妹投入文學創作領域,一人寫作、一人考據,直到楊若暉離世也未曾停止。

「寫作對我而言,像是完成自己的歷史作業。」就像楊双子總以為自己是眷村之後,未料家族其實已在大肚山下傳承兩百年,於是她透過書寫,談族裔認同、性別認同,也以文學筆法,回應當代台灣人對於身分的認同,「我寫作,是因為我想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然後可以到哪裡去?」

楊若慈於妹妹楊若暉離世後,接手歷史考據的工作,細細還原老台中的日常生活,將每一部作品,都獻給楊若暉。
楊若慈於妹妹楊若暉離世後,接手歷史考據的工作,細細還原老台中的日常生活,將每一部作品,都獻給楊若暉。

「大家都寫台北、台南的故事,我們應該寫台中的。」於是她們為了2014年第一屆臺灣歷史小說獎徵稿,投入長篇歷史小說創作,由姊姊負責寫作、妹妹負責歷史考據,「楊双子」則為雙人筆名。

2015年夏天,楊若慈在楊若暉的安寧病房裡持續寫作,趕在病魔帶走妹妹之前,除了承諾完成長篇小說,她還答應妹妹會努力站在舞台上,要替她看見更遠的風景,走到更遠的地方。

然而,小說沒有得獎,楊若暉離開了,僅僅時隔兩個月,楊若慈就以〈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拿下台中文學獎散文首獎。夜裡看著得獎名單,她嚎啕大哭、再三呼喊妹妹的名字,盼生死兩別的她能看見。此後,楊双子接手妹妹歷史考據的工作,細細還原老台中的日常生活,將每一部作品,都獻給楊若暉。而那部沒有得獎的小說,歷經一年重修補寫,也在2017年底以《花開時節》出版,成為小說家的她,以文學創造一個世界,讓姊妹倆都能幸福。

開動了!愛吃鬼的台中漫遊

翻開楊双子歷年作品,飲食書寫是一大特色,事實上,她在《開動了!老台中》一書中,也提到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吃鬼。正如書中所述:「歷史有味,飲食難忘!」站在歷史研究者與飲食狂熱分子的交集點,她以台中火車站為中心,走上老台中街頭飲食踏查之路。

楊双子在《開動了!老台中》書中,以歷史研究者與飲食狂熱分子的身分,爬梳了20道老台中街頭點心的飲食文化。
楊双子在《開動了!老台中》書中,以歷史研究者與飲食狂熱分子的身分,爬梳了20道老台中街頭點心的飲食文化。

「飲食充滿文化與階級,除了單純的美味外,背後還有一段生命史。」楊双子說,台中是日本時代創設的新興城市,各地移民帶來家鄉文化、飲食,進而在街頭孕育出特色點心。

倘若要挑選西式伴手禮,她習慣到第二市場對面買坂神本舖的長崎蛋糕;但要找尋台灣的傳統糕餅,勢必得走一趟台中媽祖廟萬春宮對面的異香齋。半夜嘴饞時,她則是特別懷念中華路夜市的陳家牛乳大王,通常帶一組木瓜牛奶與烤土司套餐,品味1970年代台中街頭最時髦的點心。至於在台中最熟悉的味道,她將獎項頒給一中街的雞排和紅茶,因為鹹香酥脆的雞排,不只曾為她帶來收入,還曾是填飽肚子的高級食糧。

楊双子回憶,楊若暉罹癌後,每回定期門診結束,她們會到健行路上的老美牛排飽腹一頓;也吃中央市場的李阿海,必點滷肉飯、嫩薑和豬心湯。而不吃飯的時候,她喜歡和妹妹在柳川散步,步道旁的長椅是休息的地方,也曾比肩站在苦楝下,感受掠過鼻間的花香。

所以,假使有那麼一天,楊若暉翩然而歸?「我想,我們必須要有一頓飯吧。」楊双子說,「如果有那一天,我要煮飯給我妹妹吃。」不需要連鎖餐廳、不需要百年老店,也許只是一碗家常的湯麵,用紅蘿蔔、洋蔥、青蔥及番茄等食材慢火煨煮,光是看著蒸騰的白煙,就讓人熏了眼眶。

《漾台中》2025年6月號NO.37
《漾台中》2025年6月號NO.37

延伸閱讀

台中烏日溫水游泳池停業逾480天 委外無人來…改採ROT招標

南台灣最大!誠品生活台南今起試營運 8大遊逛亮點一次看

臺灣漫遊錄接連獲獎 楊双子:台灣文學走向世界

台灣漫遊錄獲美國亞洲協會翻譯文學獎

相關新聞

島編生活 經緯美學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用纖維說人生的故事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是台灣唯一以「纖維」為主題的專業展館,館內典藏1,200餘件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纖維文物,並從「纖維、時尚、綠工藝」等面向,希望大眾從日漸式微的傳統工藝之中,找回昔日人與土地的記憶。

協拍助攻!「台中製造」好片不斷 台灣首部高鐵動作片! 《96分鐘》即將登場

定檔今年9月5日震撼上映的《96分鐘》,為台灣影史首度挑戰以高鐵為主題的動作鉅獻,不僅獲得台中市政府新聞局拍片取景補助以及「台中拍」獎勵金,劇組更攜手中台灣影視基地,首次搭建高鐵虛擬LED攝影棚,讓發生於疾速高鐵上的故事更真實,令影迷萬分期待!

改寫農業樣貌 種下無限可能 「青農」接棒 耕耘台中農業新勢力

返鄉務農,不再是勉強為之的決定,而更能承載夢想與創意,耕耘出農業的新樣貌。近年,越來越多擁有設計、機械等多元背景的青年,看見農業的新可能,勇敢從零出發,走出自己的農創之路。有人從生活反思中重新找回與土地的連結;也有人結合過去的產銷經驗,打造專屬花卉品牌,期盼讓百合的清香走進人們的日常。他們翻轉了大眾對農業的既定印象,也正逐步成為台中農業的新力量。

台中最長自行車道 綠空廊道 鐵馬慢活輕旅行

全長21.7公里的綠空廊道,善用鐵路高架化的橋下閒置空間,打造台中最長自行車道,沿途綠樹成蔭,花木扶疏,周邊更不乏知名景點與美味小吃,跟著《漾台中》騎上自行車,迎著微風,尋訪城市中的各種驚喜!

傳承時代美學 刻劃百年台中 彫刻匠人陳文才

位於台中市仁愛街的「陳彫刻處」,店外醒目的紅字招牌,出自第一代匠師陳珍之手,屋內牆上「陳彫刻」三個大字,是第二代陳文才的手路,而架上陳列的木藝小物,則是第三代陳希彥與妻子韓惠菁的巧思。百年以來,陳彫刻處見證舊城區的起落與興衰,也以家傳手路,刻劃出台中不同的時代樣貌。

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未來 楊双子的台中漫遊

從《花開時節》、《臺灣漫遊錄》、《綺譚花物語》到《四維街一號》,歷史小說家楊双子,以日治時期老台中為背景,細膩描繪女性之間的情愫,為台灣文壇帶來絲絲清雅的百合花香。「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未來。」她以考據和想像交織成篇,帶領讀者重返百年之前,以文學展開跨時空的「台中漫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