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中五億高中生案 夏男被控殺人「不起訴」確定了

中職/180條好漢挑戰選秀 黃暐傑、江庭毅、張育豪入列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邊坡土石坍落!近百名遊客、員工受困 林業署宣告休園

跟世界拚一場 壯年盛會台北登場

(攝影/王漢順)
(攝影/王漢順)

【文・Edith 攝影・王漢順、杭大鵬】

【圖・台北市體育局、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執行委員會】

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將於5月17至30日在雙北等6縣市、61個場館舉行,是世界壯年運動會自1985年舉辦以來,首度在亞洲舉行,來自全球的選手將踏上台灣的土地,以其熱血魅力引動全民運動熱潮,並共同見證這場精彩絕倫的盛事。

善用既有資源打造運動舞台

世壯運與一般國際運動競賽不同,只須年滿30歲就能以個人名義報名參賽,提供所有運動愛好者一展身手的圓夢舞台。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執行委員會執行長林哲宏表示,世壯運除了是推廣全民、終身運動的指標賽事,本屆賽事也於不同面向響應時下的永續議題,讓永續理念從賽會延伸到日常。

林哲宏指出,本屆世壯運比賽場館的規畫,台北市不僅皆以既有場館作為比賽場地,也優先透過借用或租賃方式取得競賽器材,減少舉行運動賽會所產生的資源浪費。像輕艇、划船、帆船等項目的競賽器材便以租借取得,善用資源且降低建置成本。

林哲宏也分享本屆賽事的特色場地,他指出2024年巴黎奧運有高達95%的場館為現有及臨時建置,並於城市特色地標前舉辦賽事,不僅展現城市特色,也減少新建工程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本屆世壯運也仿效此一作法,例如沙灘排球規畫於台北市政府前廣場舉行,賽前五天將租用細沙,並建置排球攔網、淋浴間與觀眾席等,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沙灘排球場,再於賽後兩天內撤除,場地改作為田徑公路10公里及21公里路跑賽場。國父紀念館周邊也會化身定向越野場地,讓選手在挑戰任務之際,也能瀏覽台北城市風光。

2025雙北世壯運獎牌設計融合台北101與野柳女王頭等雙北地標。 (圖/台北市體育局)
2025雙北世壯運獎牌設計融合台北101與野柳女王頭等雙北地標。 (圖/台北市體育局)

落實環保的指標賽事

此外,2025雙北世壯運也推廣貼近日常的環保理念,林哲宏表示,致贈給參賽選手的禮包中,後背包、水壺、餐具、毛巾及賽會服裝等紀念物,都以環保材質製成,是落實環境永續的基本配備。他也提及,本屆賽會的永續頒獎系統設計,不僅獎牌設計融入雙北城市特色,更以回收或自然材質做成獎牌織帶、托盤和頒獎台, 並榮獲「2025德國iF設計獎」肯定。

環保精神同時也貫徹於2025雙北世壯運的諸多環節,林哲宏舉例,賽會不提供一次性塑膠用品、加強資源回收,並推廣低碳綠色交通,包括規畫偏遠地區選手接駁車、提供外國選手1,200元交通票卡等,期盼選手們善用大眾交通工具前往比賽場地或體驗雙北城市風光,響應永續賽會的理念。

台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執行委員會–2025雙北世壯運賽會禮包提供環保餐具等紀念品,讓永續理念落實於生活中。 (攝影/王漢順)
台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執行委員會–2025雙北世壯運賽會禮包提供環保餐具等紀念品,讓永續理念落實於生活中。 (攝影/王漢順)

創造全民健康生活

社會倡議也是2025雙北世壯運著重的面向,例如為身障選手設立帕拉競賽組別,且針對競賽、交通、場館規畫無障礙設施,並提供免費預約復康巴士等協助。而開、閉幕式節目也涵蓋原住民族文化、身障參與、性別平權等主題,體現賽會對多元價值的尊重。

此外,為了提倡全民運動,本屆世壯運於賽前舉辦各式運動訓練營及測試賽,培養民眾的運動知識、健康意識和運動習慣。林哲宏表示,「希望賽會落幕後,能留下全民運動的風氣,不僅提升個人身心健康,也促進運動產業發展,打造更具活力的城市。」

克服挑戰迎來國際盛事

2025雙北世壯運規模為台灣史上國際綜合性運動賽事之最,台北市雖曾主辦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但由於兩者性質不同,也帶給雙北市不小的挑戰。林哲宏說明,於奧、亞運及世大運,各國均會幫選手組隊參賽,2025雙北世壯運則以個人報名為主,因此首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如何號召世界各地的運動愛好者報名。

為了吸引各路好手,2025雙北世壯運執委會積極邀請前九屆世壯運及其他壯年運動會的選手報名。與此同時,也前往歷屆世壯運報名人數最多的紐西蘭、澳洲及鄰近的香港、日本、新加坡進行宣傳,並透過台北市的姊妹市、駐台單位及企業協助,全力行銷2025雙北世壯運,最終吸引了2萬5,000多名選手,參與人數創下台灣國際綜合性運動賽事的紀錄。

「本屆世壯運共有6,500多位國外選手參賽,選手的簽證也是一大課題。」林哲宏說明,有別於世大運的選手代表團以免簽入境,世壯運以個人名義參賽,有些國家的選手會面臨簽證問題,「因此需展開跨部會專案處理,希望讓選手們都能順利來台比賽。」

而在賽會期間,如何顧及數萬名選手及隊職員的安全,建立完善的醫護機制,同樣考驗雙北市的應變能力。林哲宏表示,世壯運參賽族群年齡層偏高,加上多半非專業運動員,發生運動傷害的風險也相對較高,所以每個比賽場館都會安排醫護人力及救護車待命,也與醫院合作建立「綠色通道」,一旦選手出現緊急狀況,就可立刻救護送醫。

賽前特別舉辦沙灘排球運動訓練營,為2025雙北世壯運暖身。 (攝影/王漢順)
賽前特別舉辦沙灘排球運動訓練營,為2025雙北世壯運暖身。 (攝影/王漢順)

觀賞賽事為選手喝采

2025雙北世壯運包含35種運動種類,民眾不論親臨現場或觀看賽事轉播,都能感受到競技運動的熱血與榮耀。林哲宏表示,在本屆比賽種類或項目中,有些台灣民眾較少接觸的特色運動值得一看,例如木球,「這是台灣人發明的運動,其打法、規則和高爾夫球相似,球的大小可一手掌握,球門柱及球桿的設計靈感則來自台灣啤酒瓶,我們也期盼透過此次賽會,將木球推廣至國際舞台。」

林哲宏也推薦極具觀賞性的帆船比賽,「海象及風向皆會影響選手的表現,民眾可欣賞選手比賽時與大自然搏鬥的矯健身影。」而定向越野短距離組將從國父紀念館出發,競賽場域包含信義商圈行人徒步區,民眾有機會近距離為選手加油打氣。林哲宏補充,棒球是深受國人喜愛的運動,本屆賽事也是世壯運創辦以來首度設立女子棒球組別,歡迎民眾為球場上的女力喝采。

2025雙北世壯運不只是體育競技的舞台,更是全民運動與永續理念的實踐場 域,隨著賽事到來,健康、永續的生活方式也將深入台北,為這座城市帶來更 多活力。

台北市政府前設置2025雙北世壯運吉祥物壯寶氣偶,迎接這場全民盛會。 (攝影/杭大鵬)
台北市政府前設置2025雙北世壯運吉祥物壯寶氣偶,迎接這場全民盛會。 (攝影/杭大鵬)

賽事轉播

電視:民視無線台、民視台灣台

網路平台:YouTube「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 四季線上世壯運專區、中天新聞網、東森新聞網、 民視新聞網

OTT播出平台:中華電信MOD、 愛爾達OTT、LiTV、Hami Video、 四季線上

2025雙北世壯運

https://youtu.be/8axCzFIg7YU?si=v-BuMmOJlrchWPgP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680期】。

台北畫刊680期-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在台北
台北畫刊680期-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在台北

延伸閱讀

世壯運比賽禁帶中華民國國旗 蔣萬安:台灣、Taiwan不限制

世壯運周六開幕 選手與觀禮民眾搭捷運享半價

世壯運開幕倒數 賴總統將賀電祝福

17日世壯運開幕 府:總統賀電祝福盼台灣選手贏佳績

相關新聞

設計驅動美好未來 以人本思考提出城市解方

台北市近年透過諸多城市空間改造,創造出融合自然與人文的宜居環境,無論 是社會住宅、捷運綠廊或社區公園,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尊重在地文化,並將 周遭環境納入考量的設計,正一點一滴改變台北的樣貌。

嘗一口北投滋味 徜徉草山好食光

北投涵蓋關渡平原及大屯火山群,多元地形與其氣候特性,加上富含養分的土壤、穩定且潔淨的灌溉水源,使這片土地成為台北重要的農業產地。北投歐式麵包店創辦人陳心絨長期與北投小農合作,將在地農產融入各式風味麵包,她也樂於與每位到訪者分享北投的山田滋味,引領人們認識這片風土的故事。

士林多元文化風采 穿梭古今交會的城市風景

隨著2025雙北世壯運到來,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齊聚台北,除了參與賽事,也能順道遊歷台北城市風光。捷運士林、劍潭站串聯多處台北代表性景點,從藝術殿堂到特色夜市,都能讓旅人深刻感受台北的魅力。

熱血追夢身影 力挺全民運動盛事

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吸引2萬5,000多名運動愛好者齊聚一堂,不僅有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台北市政府也組隊出征,以實際行動力挺這場體育盛會,各路好手將以世壯運為舞台,展開追逐夢想的競技之旅。

開閉幕嘉年華 展演台灣繽紛文化

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場文化交流盛宴。率先登場的遊行踩街及分別於台北大巨蛋與新北市美術館舉行的開、閉幕式,將透過觸動人心的音樂、舞蹈、藝術裝置與數位科技,展現雙北與台灣精彩多元的面貌。

跟世界拚一場 壯年盛會台北登場

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將於5月17至30日在雙北等6縣市、61個場館舉行,是世界壯年運動會自1985年舉辦以來,首度在亞洲舉行,來自全球的選手將踏上台灣的土地,以其熱血魅力引動全民運動熱潮,並共同見證這場精彩絕倫的盛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