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談話內容曝!侯友宜南下密會1小時 周典論示警「1情況」非常嚴重

當選總統槍斃所有死刑犯? 柯文哲:神智清楚的不會這樣講話

從醫療、政策等著手 提升罕病患者權益

世上仍存在著逾200種罕見疾病,需要政府、民間共同關注,才能讓病友獲得更完善的保障。 (圖/Boris Jovanovic)
世上仍存在著逾200種罕見疾病,需要政府、民間共同關注,才能讓病友獲得更完善的保障。 (圖/Boris Jovanovic)

【文ー郭慧.攝影-郭慧.圖-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Boris Jovanovic】

隨著醫療技術提升,許多過去被認為「無藥可醫」的惡疾都有了治癒的可能性。然而,世上仍存在著逾200種罕見疾病,需要政府、民間共同關注,才能讓病友獲得更完善的保障。在此之際,爭取罕病病友權益的民間團體、投入相關研究的醫療院所挺身而出,從政策遊說、醫療研究等不同面向多管齊下,與罕病病友並肩作戰。

促進立法保障病友權益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俗稱「玻璃娃娃」的「成骨不全症」、被稱為「黏寶寶」的「黏多醣症」,事實上這類盛行率低於萬分之一、病況卻會危及生命的疾病多被統稱為「罕見疾病」。次子為台灣首例確診「高血氨症」患者的「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深知罕病患者所面臨就醫、就學、就業、安養等多面向挑戰,於是在1999年創辦罕見疾病基金會,希望集眾人之力照顧更多罕病家庭。

「罕見疾病多是遺傳性疾病,也就是因遺傳或突變導致基因缺陷所造成,只要父母其中一方具有罕見疾病家族病史、雙方擁有同種隱性致病基因,或是單純基因突變,都可能會孕育罹患罕見疾病的下一代。」陳莉茵說道。

她進一步說明,由於罕見疾病患者人數少,醫藥研發卻需投入大量時間與經費,在獲利考量下,醫藥集團往往不願投入罕病藥物、療程與營養品的開發。即便有少數罕見疾病藥物誕生,一劑藥物或針劑所需費用也往往高達數百萬元,對罕病病友家庭是極為沉重的經濟負擔,陳莉茵便曾售屋以籌措兒子赴美治療的高昂費用。

為了讓罕病病友不再孤軍奮戰,罕見疾病基金會從關懷訪視開始著手,進而建立罕病病友照護網,更促成政府在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讓罕病病友照護有了法源依據,在藥物取得、健保給付方面更有保障,讓罕病病友的就醫權與生存權終於向前跨進了一大步,這也讓台灣成為全球第五個通過罕見疾病專屬法案的國家,可說是在人權保障上的重大里程碑。

打造讓病友喘息的罕見家園

為了推進罕見疾病的相關照護與研究,基金會也開辦罕見疾病獎助學金,鼓勵病友即便罹患罕病仍能深耕學業,也推出「罕病病友就業促進服務方案」,媒合愛心企業與有特殊技藝的病友,讓病友可透過寄賣、技藝教學等方式賺取收益。

「罕見疾病基金會」舉辦感恩音樂會,除了透過音樂鼓勵病友與家屬,也讓更多人了解罕見疾病。 (圖/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舉辦感恩音樂會,除了透過音樂鼓勵病友與家屬,也讓更多人了解罕見疾病。 (圖/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在新竹縣打造占地1.8 公頃的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罕見家園」。 (圖/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在新竹縣打造占地1.8 公頃的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罕見家園」。 (圖/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同時,基金會也出版多本罕病病友照顧手冊、設置國內首座「罕見疾病生物資料庫」,並提供許多單一疾病病友團體經費,如「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威爾森氏症病友聯誼會」等,讓病友團體能更專注於單一病類的患者照顧。此外,為了連結全球罕見疾病醫療資源,罕見疾病基金會也舉辦國際研討會、加入「亞太罕病聯盟」,協助聯盟在台灣舉辦年會,集結世界各地罕病家庭的力量,讓病友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不只如此,陳莉茵也開心地分享,罕見疾病基金會經過12年的籌備,於新竹縣打造占地1.8公頃的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罕見家園」於2022年底開園,結合農作生產、休閒紓壓、復健訓練、心理諮商、喘息服務等功能,要讓罕病病友與家屬能在此獲得身心的療癒,也希望在此推動更多教育課程,並持續透過舉辦記者會、論壇、慈善音樂會等多元管道發聲,敦促政府落實相關政策,也讓更多人認識罕見疾病,為病友伸出援手。

陳莉茵補充,「由於罕病醫療費用高昂,我們非常期盼健保署積極執行全民健康保險每年編列的『罕藥預算』、擴大罕病用藥健保給付範圍,避免病友苦等不到醫療支援的情形。」陳莉茵期待集政府及社會之力,讓更多病友及早獲得治療,甚至有機會改變一生。

發揮醫療綜效整合照護資源

罕見疾病基金會透過督促政府、國際合作、打造罕見家園等方式,照顧罕病病友及其家庭,「馬偕紀念醫院罕見疾病中心」則希望結合醫院跨科系資源、醫學研究量能,建立完善的罕見疾病診斷及照護體系,讓罕病病友能舒緩病痛,享有治癒的可能。

長期投入罕見疾病治療的罕見疾病中心資深主治醫師林炫沛表示,過去罕見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多由不同科別醫生組成的臨時小組負責,馬偕為了讓相關醫療資源更有效地運作,在2016年成立罕見疾病中心,更有制度地投入罕病治療及研究,並逐步建立包含分子生物學突變基因分析、新生兒篩檢等臨床診斷服務、協助安排跨科別會診、跨科共同照護聯合門診等,發揮醫療綜效,同時也與醫院的社工師等合作,給予病患及家屬更多醫療資訊及心理支持,從多面向著手,提供罕病家庭相關的照護資源。

新生兒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林炫沛也分享,罕見疾病醫療可粗略分為確診與治療兩部分,由於過去台灣醫療較不發達,常有「找不出病因」的情形,光是確診便可能耗時數年。如今醫療技術提升,罕見疾病確診時間已大幅縮短,更能從治療等方向著力,盡早控制病情,讓罕病病友也能享受正常生活。

除了罕見疾病的確診與治療,林炫沛也強調新生兒篩檢的重要性。許多遺傳性疾病在嬰兒出生時並無明顯病徵,這時更需要透過詳細的篩檢來確認。「家長接到醫院通知孩子可能是罕見疾患者者時,往往難以置信。我曾遇過一位同為醫生的患者家長,他得知時仍十分震驚,畢竟孩子當時的外表看來仍是健康可愛的模樣,一點都看不出是病人。但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便有可能舒緩病況,乃至達到近乎根治的效果。」林炫沛說道。

陳莉茵與林炫沛都認為,罕見疾病這種人類生命傳承過程中的隨機風險,需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從預防、治療、照護等多方面著手,建立完整的醫療照護體制。期盼能在國家專屬法案的保障下,持續促進罕見疾病的健保給付、醫療照顧等,以全民之力為罕病病友織就最溫暖的照護網。

「馬偕紀念醫院罕見疾病中心」整合跨科別資源,希望為罕見疾病的研究、診斷、照護盡一份心力。 (攝影/郭慧)
「馬偕紀念醫院罕見疾病中心」整合跨科別資源,希望為罕見疾病的研究、診斷、照護盡一份心力。 (攝影/郭慧)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3月號662期】。

延伸閱讀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62:富不過三代?

國邑罕病藥將有新進展

罹罕見眼病一出門恐失明 愛犬獲主人的「超酷墨鏡」重獲自由嗨翻

詹雅雯不唱了!腦部大失血留陰影 3度動刀遺產捐款

相關新聞

走進北投溫泉風情畫

五月,嫩綠迎上枝芽,正合宜尋幽訪勝,散步捷運新北投站外,走訪得以見證北投首家溫泉旅館過往繁榮的天狗庵史蹟公園,感受北投普濟寺內清幽的日式風情,接著浸浴在硫磺泉池內舒緩身心,再從展覽中遙想昔日溫泉深入民居生活的風貌,體驗一段優雅靜謐的旅程。

探索北投市場脈絡

對於台北居民來說,傳統市場裡的人情味與商品豐富性,早已深植在地人心中,其中營業超過三十年的北投市場,除了生鮮蔬果,還販售種類繁多的民生用品,提供各種生活所需,成為當地人日常補給的堅實靠山。

舌尖喉韻興味

若問大稻埕風味有何獨特?人人皆有不同答案。迪化街及大稻埕慈聖宮百年滋味, 不僅與商道緊密相連,也不脫在地家常和廟宇文化的草根性。

老靈魂新體驗

「一股創作、尋根的能量,對家鄉文化的自信,近年在大稻埕持續迸發。」台北霞海城隍廟文宣組長吳孟寰15年前來到大稻埕,一路看著街區復興與轉變。他說,大稻埕歷經百年洗禮,造就接收外來文化的氣度和尺度,積累豐厚底蘊,使得文創團隊、設計師、文化人乃至於各路旅人,都能在這座老街坊滋養靈感轉譯時代潮流,新舊共融中玩味出不一樣的大稻埕。

淡水河畔光景

百年前,這裡與街外車道一樣匆忙。「大稻埕」如其名原是曬穀的廣場,1851年同安人林藍田創設「林益順」商號後開始建立街市,而後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因地利之便吸引外商進入設立洋行,昔日農地蛻變為樟腦、南北貨、布匹、茶葉、中藥的集散地,不僅是商業重鎮,也成為孕育現代化思潮的搖籃,時光遞嬗,大稻埕風華數度翻篇。

經典地景巡禮

迪化街一段以民生西路為界,以南至南京西路通稱「南街」,以北至歸綏街通稱「中街」,再向北至民權西路則稱「北街」。讓我們由南向北來一趟經典地景巡禮,領略大稻埕的百年風華。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