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談話內容曝!侯友宜南下密會1小時 周典論示警「1情況」非常嚴重

當選總統槍斃所有死刑犯? 柯文哲:神智清楚的不會這樣講話

傾聽樹語 護樹懂樹續城市綠意

詹鳳春以專業角度審視樹木,理解樹木的需求,並透過演講、著作等方式,將護樹知識分享給相關單位與民眾。 (攝影/林冠良)
詹鳳春以專業角度審視樹木,理解樹木的需求,並透過演講、著作等方式,將護樹知識分享給相關單位與民眾。 (攝影/林冠良)

【文-黃映嘉 攝影-林冠良】

在城市高樓環伺下,樹木提供視野一抹綠意,得以讓人在繁忙日常中有所喘息,同時,樹木更有遮蔭蔽日、調節氣候的作用,對於城市有著數不清的益處。台灣第一位女性樹木醫生詹鳳春,專長樹木醫療、樹木保育等工作,經常開課演講推廣樹木相關知識。透過她的角度,引領我們學習如何在日常中觀察樹木,並從中學習護樹知識,讓這個城市充滿綠意、生生不息。

了解樹木語言
成為守護綠意的一員

在鄉村長大的詹鳳春,從小就在充滿樹木的環境中生活,求學時開始以科學角度探究樹木生命,進而踏入樹木醫學領域,學習救治生病的樹木,或是替城市與建案規畫合適的樹種與種植位置,「了解樹木語言的人並不多,因此更需要有人去協助樹木,讓它們能好好生長。」

詹鳳春解釋,所謂的樹木語言,是透過人們的眼睛去察覺樹的各種狀態,「樹木不會說話,但是大家可以試著去觀察它開花的樣子、樹幹的紋路、根系的生長方向……透過這些了解樹木向外傳遞的訊息。」例如看到根系長出地面,代表土壤太硬,根系缺乏呼吸空間。

秉持著協助樹木傳達訊息的精神,詹鳳春經常到陽明山為志工與民眾演講,她發現愛護樹木的人很多,但方式往往不正確。她語帶擔憂地表示,台灣民眾長期欠缺正確的樹木與植物教育,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多施肥、多澆水等錯誤資訊,「其實可以把樹木想像成野生動物,用最自然、最野生的方式去照顧,例如不需要經常施肥或澆水,但要確保空間充足、土壤不會積水,只要遵守這些原則,天公伯也會幫你好好照顧樹木。」

人們可以透過觀察樹木的根系生長樣態等,察覺它們所傳遞的訊息,幫助樹木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 (攝影/林冠良)
人們可以透過觀察樹木的根系生長樣態等,察覺它們所傳遞的訊息,幫助樹木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 (攝影/林冠良)

挑選合適樹種
維護城市綠意景觀

樹木是城市景觀的重要一環,因此不論公領域的人行道、公園,或是私領域的自家庭園,選對樹種不僅能為景觀加分,健康生長的樹木也能為城市景觀帶來無盡綠意。不過詹鳳春也憂心地提到,「我最擔心因為考慮景觀而未能理解樹木生長的需求,儘管極力表現景觀特色,但若樹木生長不良,反而會造成景觀問題。」

「行道樹要耐修剪、耐空汙、耐土壤環境,如何與周遭環境共生是非常大的課題。」詹鳳春以敦化南路上的台灣欒樹為例,「台灣欒樹不會有根系亂竄的問題,而且隨著季節變換還會有色彩變化,是能夠維持城市景觀的樹種。」有別於台灣欒樹,詹鳳春認為樟樹、榕樹雖然也很漂亮,但是因為根系需要較大的空間,在人行道寬度有限的情況下,會造成根部突出地面,影響用路人安全,因此需審慎評估適合種植的地方。

除了路旁的行道樹,公園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樹木的地方,然而在這些場域種植樹木亦是大有學問。詹鳳春表示,適地適木很重要,例如河濱公園的土壤黏性高,遇到下雨就容易積水,因此要選擇能夠適應這種環境的樹種,例如落羽松、柳樹。另外,來河濱公園運動不免需要樹木遮蔭,因此樹冠大的樹種也是挑選的首要條件,「若想增添公園景觀變化,則可選擇會開花的樹種,更能帶來季節性趣味。」

透過觀察樹木的樹幹紋路,可判斷生長狀況。 (攝影/林冠良)
透過觀察樹木的樹幹紋路,可判斷生長狀況。 (攝影/林冠良)

於日常學習觀察環境
培養理解樹木的敏銳度

樹木對我們的生活、環境如此重要,因此詹鳳春建議平時可多充實樹木知識,並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對樹木語言的敏銳度,讓自己可以具備照顧、保護樹木的基本知識,若遇到需要救治的樹木,也能適時察覺,並協助向相關單位求助。

詹鳳春分享自己救治二二八和平公園裡一棵老流蘇樹的故事,當時樹體逐漸衰弱,並且枯枝漸增,開花時間也不如預期,「實際考察後,發現病因是土壤空間的問題,因此花了相當多時間將根系引導至表土層。」她回憶起救治老流蘇樹期間,常有民眾前來圍觀,更會不時提出疑問,詹鳳春也樂於回應與分享,她認為,透過這種交流,民眾也會開始更關心樹木,之後若在其他場域遇到類似問題,也能進而為樹木發聲。

在台北,從人行道至公園,處處都是能親近樹木的場域,詹鳳春以自身為例,「日常散步時就可以觀察樹幹與枝條的走向,或是檢視樹幹表面的皺褶,感受它的生長狀態。」若想與樹木有更多接觸,她也相當推薦近期流行的園藝自然療法,透過學習種植植物與樹木來紓解壓力、復健心靈,「用這種特殊、非學術的方式接近樹木,也能增添學習樂趣。」

想感受樹木不必遠赴高聳深山,在台北只要走出戶外、仰頭觀看,就有機會沉浸在富有綠意的環境之中,而坐擁此等上天恩賜的我們,也應以感恩的心,誠懇地去傾聽樹的話語,進而護樹、懂樹,讓城市的綠意永續,綿延不絕。

台北市的公園樹種豐富多樣,是民眾認識與學習樹木的知識寶庫。 (攝影/林冠良)
台北市的公園樹種豐富多樣,是民眾認識與學習樹木的知識寶庫。 (攝影/林冠良)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3月號662期】。

台北畫刊662期-生機盎然的三月 讓身心沉浸在綠意中
台北畫刊662期-生機盎然的三月 讓身心沉浸在綠意中

延伸閱讀

人行道上最大的阻礙是它!台灣為何蓋不了像樣的人行道

賓士車違停人行道 竟是新北警友 他還搶人手機阻檢舉

柏油鋪滿樹穴 新北市府遭批虐樹成習

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繁榮經濟背後 生態付出代價

相關新聞

走進北投溫泉風情畫

五月,嫩綠迎上枝芽,正合宜尋幽訪勝,散步捷運新北投站外,走訪得以見證北投首家溫泉旅館過往繁榮的天狗庵史蹟公園,感受北投普濟寺內清幽的日式風情,接著浸浴在硫磺泉池內舒緩身心,再從展覽中遙想昔日溫泉深入民居生活的風貌,體驗一段優雅靜謐的旅程。

探索北投市場脈絡

對於台北居民來說,傳統市場裡的人情味與商品豐富性,早已深植在地人心中,其中營業超過三十年的北投市場,除了生鮮蔬果,還販售種類繁多的民生用品,提供各種生活所需,成為當地人日常補給的堅實靠山。

舌尖喉韻興味

若問大稻埕風味有何獨特?人人皆有不同答案。迪化街及大稻埕慈聖宮百年滋味, 不僅與商道緊密相連,也不脫在地家常和廟宇文化的草根性。

老靈魂新體驗

「一股創作、尋根的能量,對家鄉文化的自信,近年在大稻埕持續迸發。」台北霞海城隍廟文宣組長吳孟寰15年前來到大稻埕,一路看著街區復興與轉變。他說,大稻埕歷經百年洗禮,造就接收外來文化的氣度和尺度,積累豐厚底蘊,使得文創團隊、設計師、文化人乃至於各路旅人,都能在這座老街坊滋養靈感轉譯時代潮流,新舊共融中玩味出不一樣的大稻埕。

淡水河畔光景

百年前,這裡與街外車道一樣匆忙。「大稻埕」如其名原是曬穀的廣場,1851年同安人林藍田創設「林益順」商號後開始建立街市,而後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因地利之便吸引外商進入設立洋行,昔日農地蛻變為樟腦、南北貨、布匹、茶葉、中藥的集散地,不僅是商業重鎮,也成為孕育現代化思潮的搖籃,時光遞嬗,大稻埕風華數度翻篇。

經典地景巡禮

迪化街一段以民生西路為界,以南至南京西路通稱「南街」,以北至歸綏街通稱「中街」,再向北至民權西路則稱「北街」。讓我們由南向北來一趟經典地景巡禮,領略大稻埕的百年風華。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