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美貿易倡議今簽首批協定 政院:歷史性里程碑

非台大!泰晤士2023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這校」奪第24名台灣最佳

用社會設計的創意 重新架構生活

用社會設計的創意 重新架構生活 (圖/RAWPIXEL LTD)
用社會設計的創意 重新架構生活 (圖/RAWPIXEL LTD)

【文ー田育志.圖ーRAWPIXEL LTD、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金點設計獎】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日常生活各層面也隨之衍生許多不同問題,其中人口老化、貧富差距、永續環保等議題日益顯著。為了替這些問題找出解方,近年興起以「人」、「利他」為主軸的「社會設計」,透過與公部門、民間組織的合作,不論是打造能讓民眾安心的醫療服務,或是重新活化社區,都能看見社會設計應用於解決社會議題,並創造有別於以往的新生活體驗。

讓未來更美好的解決方案

過去曾任職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服務中心的楊振甫,於2012年發起「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面對社會層出不窮的問題,秉持著「社會創新不只需要思考設計,更需要實際行動」的理念,期望透過募集不同領域的設計師與專業人士,一同投入5%的業餘時間,將原先運用在企業創新上的設計能力與專業知識,貢獻於解決社會議題的挑戰中。

「社會設計,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社會創新。在社會往更好方向前進途中所遇到的關卡,就是社會設計想解決的難題。」楊振甫表示,社會設計並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以反映現實為前提,針對須解決的議題提出方案,例如在政府的既有政策或是公共服務上,納入新科技、新的設計思維,讓公、私部門合力打造有別於以往的服務或溝通方式。

楊振甫進一步解釋,社會所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其實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所面臨的難題,於是「以人為本」的核心考量,是社會設計帶來改變的關鍵。「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設計解決方案,不僅能促進城市進步,也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共創以人為本的設計途徑

為了讓社會設計化為真正的行動,楊振甫認為,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不能從零開始,而是在前期就必須先進行充實的田野調查與研究,了解市場供需、使用者需求後, 才能精準投入資源且有效推動計畫,他說: 「我們在從事每個社會設計項目時,花8成時間做研究、聚焦問題,剩下2成的時間才是採取行動。」接著,還得招募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開門造車」、共同創造,透過公、私部門與各專業知識的碰撞,思考問題的多元面向,才能發展出創新的可能,進而解決問題。最後,則是移轉社會設計的過程與成果,「社會設計不是一蹴可成,即使這次只向目標推進了10%,但這10% 會成為下個接棒者的基礎。」楊振甫認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接棒前行,才能替社會帶來持續性的改變。

這樣的過程,透過5% Design Action 的首個社會設計項目就能一窺究竟。2013年,5% Design Action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台北市衛生局、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彰化基督教醫院等公、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合作進行「癌症篩檢服務設計」,短短幾天就號召到80位來自平面、多媒體、工業等不同領域的設計師,藉由具不同專長的設計師混搭組隊,替癌症防治宣導設計出多種方案。

「過往,許多民眾擔心篩檢出不好的結果, 因而對篩檢感到畏懼,導致他們不願意去篩檢,我們透過社會設計幫助他們跨越這個障礙。」楊振甫說道,經過前期研究、召募跨界專家共創後,即有團隊設計出「午後的奶察」方案,將乳癌行動篩檢車打造成粉紅色的歐式餐車,讓民眾感受篩檢過程就像喝下午茶一樣輕鬆,藉此增加民眾前往篩檢的意願。楊振甫解釋,這就是考量人們心理狀態後,以人為核心的設計。

台北是社會設計的培養皿

除了透過公、私部門與各領域專業人士集思廣益共創解決方案,以鼓勵產品設計與研發,進而提升設計價值並創造美好生活品質的「金點設計獎」,自2018年起正式增設「年度特別獎」,表彰具綠色、社會議題等面向的設計作品,2019年起則在「金點新秀設計獎」增設「社會設計類」參賽類別,鼓勵設計新生代及早了解與學習社會設計的內涵,將社會議題融入設計創意中。

觀察近年金點設計獎得獎作品,能看見台灣設計圈對於社會議題的投入與關注,例如2019年獲得年度特別獎社會設計獎的「海廢圖鑑」,新世代設計師針對海洋汙染議題, 將101件指標性的海洋廢棄物設計成好玩的圖鑑網站,以有趣、易讀的環境教材,推廣海洋環境保護意識。

「社會設計」針對需要改善的社會議題,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設計師混搭組隊,共同討論出各種解決方案。 (圖/ 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
「社會設計」針對需要改善的社會議題,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設計師混搭組隊,共同討論出各種解決方案。 (圖/ 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

而作為2016金點設計獎首次品牌得主的5% Design Action,於2018年與台北市文化局、士林公民會館等單位合作「來去士林學」計畫,集結了在地與熱愛士林的設計師與各界專業人士,思考如何讓新與舊、銀與青、傳統與現代在這個地區共存,並透過設計展現士林深厚的人文底蘊,共同編織溫暖的士林。計畫共有6個設計提案,其中「溫暖的傻眼蛋」主題,透過有趣的扭蛋活動, 讓遊客根據扭蛋的指令探訪士林,除了在探訪過程中能更了解在地,居民、老闆也能與來訪者分享歷史與士林的樣貌,加深對士林的認同感。楊振甫回憶,當時參與計畫的夥伴曾給過這樣的回饋:「最開心的莫過於能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設計、實踐理想,也藉由返鄉設計活動更加認識家鄉的美與可愛, 學習以不同方式看待自己的家鄉。」

幾次在台北展開社會設計行動的經驗,讓楊振甫觀察到,「台北這座城市有各式各樣的使用者,因此也會衍生不同條件的社會問題與挑戰,但同時也能在這座城市號召到許多跨領域專家,反而刺激了許多解方的生成,在我眼中,台北是很棒的社會設計培養皿。」楊振甫樂觀表示,當更多的社會設計在這座城市發生、實踐,相信會對社會生活帶來更深刻的影響與改變。

獲得金點設計獎的「海廢圖鑑」,針對海洋汙染議題設計圖鑑網站,並以有趣創新的方式,推廣海洋環境保護的社會意識。 (圖/金點設計獎)
獲得金點設計獎的「海廢圖鑑」,針對海洋汙染議題設計圖鑑網站,並以有趣創新的方式,推廣海洋環境保護的社會意識。 (圖/金點設計獎)

獲得金點設計獎的「海廢圖鑑」,針對海洋汙染議題設計圖鑑網站,並以有趣創新的方式,推廣海洋環境保護的社會意識。 (圖/金點設計獎)
獲得金點設計獎的「海廢圖鑑」,針對海洋汙染議題設計圖鑑網站,並以有趣創新的方式,推廣海洋環境保護的社會意識。 (圖/金點設計獎)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4月號651期】。

台北畫刊第651期-與地球共好 享受城市綠生活
台北畫刊第651期-與地球共好 享受城市綠生活

相關新聞

「有食閣有掠」的美食街 永樂市場覓食記

日本時期在台灣出生的藝術家立石鐵臣,一生熱愛台灣,他的作品不管是素描、淡彩、油畫或者版畫,經常以台灣為主題,其中一幅《民俗臺灣》的永樂市場小吃攤畫作裡,許多人圍著一家摵仔攤,食摵仔麵,吃到爽快處,還單腳翹到椅條上,畫面左側一角,且有位大爺有椅子不坐,偏要屁股下沉、兩腳彎曲,腳丫子踩在椅面上蹲著吃,這種姿勢台語漢字寫成「跍」(khû),跍咧食飯是古早人常有的一種動作,有人說這是因為從前農人常在田埂上用餐所養成的習慣,即使不在田裡而在永樂市場小吃攤前,還是得要這個動作來享受,才會續喙。

印度廚房神器 「廚房的心臟與靈魂」坦都爐

台北的印度餐廳一定備有印度烤餅,種類也很多,但最常見的是Naan。Naan這個字,餐廳菜單裡也沒特別規定必須要用漢字標示,有翻成「饢」者,筆畫特多,雖是漢字,光看字面,仍不太確定你能念得出來,這自然是為了彰顯當初譯者的滿腹經綸所致。

很重要!美食城市一定要有清真認證

台北、台中、台南現在都開始風行起米其林星級評鑑或必比登推薦,但是要開拓美食觀光,這還不夠,推廣對穆斯林友善的清真認證也很重要!

走進北投溫泉風情畫

五月,嫩綠迎上枝芽,正合宜尋幽訪勝,散步捷運新北投站外,走訪得以見證北投首家溫泉旅館過往繁榮的天狗庵史蹟公園,感受北投普濟寺內清幽的日式風情,接著浸浴在硫磺泉池內舒緩身心,再從展覽中遙想昔日溫泉深入民居生活的風貌,體驗一段優雅靜謐的旅程。

探索北投市場脈絡

對於台北居民來說,傳統市場裡的人情味與商品豐富性,早已深植在地人心中,其中營業超過三十年的北投市場,除了生鮮蔬果,還販售種類繁多的民生用品,提供各種生活所需,成為當地人日常補給的堅實靠山。

舌尖喉韻興味

若問大稻埕風味有何獨特?人人皆有不同答案。迪化街及大稻埕慈聖宮百年滋味, 不僅與商道緊密相連,也不脫在地家常和廟宇文化的草根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