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真實的台北 創意總監方序中 × 聲景採集者蕭芸安

【文ー林佳蕙.攝影ー顏涵正.圖ー尖蚪映畫、蕭芸安】
在這個充斥萬千訊息的世界裡,你想聽見什麼聲音?聆聽的時刻,又觸發了你何種情緒與心思?過去這些年,大家逐漸對於台北的聲音有了越來越明晰的認識,透過對聲音創作有熱情的「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和聲景採集者蕭芸安的對談,大家對於所處環境中的聲音有了更多想像與期許。
聲音是回憶的觸媒
「一個人走在路上,可以選擇不看某個方向,但聲音卻會在無法預期的狀況下來到,除非摀住耳朵,否則聲音是很難被抵抗的,這是件很特別的事。」以視覺設計起家的方序中,對於聲響的世界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興趣。直至近年老家的眷村面臨拆遷,對流失的事物心有所感的他,特別策畫「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提醒大家勿忘「心裡不想失去的那件事情」。
為了讓更多平日不進展場的民眾產生興趣,這場展覽邀集了許多歌手參與,以視覺藝術結合流行音樂展出,引起觀眾熱烈的回響,也讓方序中對聆聽經驗產生更多的想法。他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聲音,它不僅與記憶相連,更能創造環境氛圍與回憶,他說:「我認為聲音是很珍貴的陪伴,在這個宇宙裡,話一經說出就消逝了,不像影像可以重複拍攝,聲音很值得被善待和保存。」
基隆出生的蕭芸安,大學畢業之後便致力於音樂創作,在一趟蒐集創作靈感的旅途中,因同行友人的建議而開始錄下周遭的聲音,作為專輯混音的素材。她發現當城市的聲音和音樂結合時,能創造出某種旅途的氛圍,可以帶領聽眾有如身歷其境般地感受她所經歷過的旅行。於是她開始嘗試將環境音融入音樂作品中,才知道有人專門記錄並研究環境中的聲音,並從而知曉「聲音地景」的概念。
在一趟趟採集聲音的旅行中,她發覺自己其實都在聲音裡追尋著接近出生地的海港記憶,她說:「只要在港邊或坐船,都讓我感到特別安心,無論是輪船的汽笛或貨櫃的裝卸聲。」她這才意識到聽覺不只是聲波的接受,而是與回憶及情感有更緊密的連結。
專屬台北的故事與聲響
方序中認為聲音如同一種線索,可以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參與才會有所感動,而聲音也有這樣的魔力,只需要一點點內容,聽者就能加入自己的想像,更容易進入講者想詮釋的畫面,聲音因此是很浪漫的。」經常參與策展的他特別珍視作品與觀眾之間產生的火花,有感於每回展覽為時短暫,因此,他和友人們一起在大稻埕開設以聲音收集為主的實驗店面「SIDOLI RADIO小島裡」,開始錄製這座台北城裡的故事。
無論是大稻埕周邊各種從業者講述自身故事的聲音,或是文化工作者對於城市生活的感想,都透過錄製保留在卡式錄音帶中,來此的訪客可以點杯飲料,運用現場提供的播放器聆聽他人故事,方序中說:「我們無法教別人怎麼生活,但故事可以引發一個人的思考,進行自我反思。」
對此深表認同的蕭芸安認為,聲音像個引子,透過靜心聆聽四周,可以發現原來周遭有這麼多平日被忽略的事物,「我希望可以把這樣的方法帶給更多不同的人,讓更多人可以透過聲音,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細節。」行走多個國家與城市,她最喜歡從當地的市場開始採集聲音,市場的群眾與散發的活力,都讓她深受吸引。她分析,雖然各地市場的氛圍接近,但從方言、叫賣方式、室內或室外聲音發散和回音的方式,都可感受到每個地點的差異。
為了更了解台北市,家住士林區的她也曾刻意不返家,利用五週的時間居住在其他行政區,進行聲音的採集,「台北的聲音很像整個台灣聲音的縮影,有很國際性、很全球性的一面,同時也有很在地感、很接地氣的那一面,有飛機起降的聲響,台北捷運專屬的到站多語言廣播和提示旋律,亦不乏在地小販的叫賣聲,多元、包容、豐富,就像台灣這座小島。」
只要用心就聽得見
關於聆聽,方序中認為可以透過有意識的練習,讓自己對環境的聲音更具覺知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時過馬路時不覺得很吵,但仔細聽就會覺得汽車的聲響其實很大。我們對所處環境中的聲音常過於理所當然,而對一切概括接受。」他發覺環境裡還有很多細小的聲音,只要努力去聽,微小如鐘錶齒輪的轉動聲、樹葉在風中彼此摩擦的聲音,也會變得很清晰。他建議大家可以從現在開始練習,多一點觀察跟選擇,就可能從中找到自己想聆聽的聲音,對生活產生不一樣的認知。
蕭芸安也不諱言城市中有許多不悅耳的聲音,可先從聆聽與觀察著手,有所覺察之後,知其優劣,也才能有共同討論並改善的空間,她強調:「除了透過專注的聆聽分辨噪音來源、要求公權力介入改善,與我們文化、傳統及記憶相連的聲音,也可以被記錄下來,像萬華有爆米香的聲音,或是麻糬車齒輪運轉的聲音,這些聲音未來都可能會消失。而新住民的聲音也值得被我們聽見,他們其實也在默默融入我們的生活圈,但很少人聽見他們的聲音。」
兩人認為聲音其實是文化表現的一種面向,透過有意識的保留與創造,代表台北記憶的聲音可以更加豐富,而每一個人只要用心聆聽,都能在看似無奇的日常中,找到令自己感動的記憶之聲。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3月號640期】。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