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宮格筆記法」 累積戰果 帶著信心考取地特

政大公行系的陳柏均,因身障生身份,曾受教育資源的協助,大學在教務處工讀、偏鄉教育輔導團的經歷,讓他更堅定跨入教育行政領域。陳柏均分享自己採用宮格筆記法,整理的資訊更一目瞭然,不同論述、觀點可互為比較,也能隨時更新、添補,「筆記是個人讀書的累積與成果」,筆記做得越完備,上考場越有信心。
從大三下開始準備國考,陳柏均說,幾乎從未接觸過教育專業科目,像是教育統計與測驗、教育心理學即便上了一輪補習班課程,還是摸不著頭緒,憑藉勤寫考古題、多問老師問題,才漸漸從考古題掌握到出題方向。他認為,前期讀書要定時,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後期再多排點時間練習題目、熟悉手感。
講述各國教育制度的比較教育,他建議可多翻閱國教會期刊、關注各國教育改革趨勢,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網站上也有許多統整資料可以參考。至於教育哲學,陳柏均則進一步買專書來看,比如伍振鷟主編的教育哲學、蘇有明的當代教育思潮等,從原典貼近教授們的研究領域,從中尋找可運用的素材。
去年高考失利後,陳柏均找到一起奮鬥的戰友,每天相約圖書館,互相切磋、督促,既是競爭關係,也彼此鼓勵,讓他受益良多,他也深感「讀書時間跟結果成正比」,讀書時間、練題目的多寡、知識的累積,都會影響最終表現。除此,直面弱點,多花心力跟弱科相處,也讓陳柏均在地特扳回一城。
筆記也是重要一環。陳柏均說,筆記猶如讀書的最終戰果,有別於傳統的條例式作法,他使用宮格筆記法,讓資訊更為一目瞭然,平常也會參照國考作答寫法,以標題整列,並隨時把寫考古題學到的重點添補進去,將遺漏的重點做系統化整理,看著自己平日累積的戰果,上考場也更有信心。
陳柏均在高中時期遭遇學習挫敗,當時資源班的課業輔導、心理支持,陪伴慘綠少年時期的他度過難關,因為曾受恩惠,讓他也想在教育領域成為給予協助的人,他說,當老師對身障的他較為困難,所以想從事幕後的行政人員角色。雖然備考過程難免有過低潮期,但陳柏均說,要相信自己終能成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