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好奇寶寶」!應屆連過律師、研所、書記官3榜

去年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劉大慶,是不斷問問題的好奇寶寶,也像尋找法學定律的科學家,透過質疑、發問、驗證,形成自己的見解,應屆連過法研所、律師高考及書記官三榜。
多數法律系學生大三升大四暑假就準備國考,劉大慶坦言,雖曾想轉換跑道,在集體團報氛圍下,選擇先跟大家的腳步,報名司法官律師考試的補習班課程。然而,大四推甄上東吳法研所後,碰上準備考試的撞牆期,讓他一度脫隊,偶然跑到國會實習。
沒想到國會實習的初體驗,給劉大慶一記當頭棒喝,讓他明白「考上律師可能是唯一出路」,當時距司律考試只剩四個月,他趕緊回防。
身為法律本科生,劉大慶分享,補習班固然能統整、抓取重點,對沒定力的學生有一定幫助,「但不代表學校的課就不用上。」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擁有「問題意識」,法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需仰賴平時在校訓練,透過發問,形成自己的想法。
向來喜歡批判性思考的他提醒,當問題出現,別急著馬上發問,必須先嘗試自力救濟,真找不到答案再開口向師長求助,但也不要一股腦討「答案」,而是學著表達自己的思考脈絡,從中改正謬誤或破解癥結點;此外,劉大慶也對參考書、解題書保持「懷疑」,一定會再跟教科書交互驗證。
去年四月才歸隊、重新調整步伐,劉大慶把半年當一年用,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但也少了練筆機會。他說,考完試當下很懊惱,「應該一年前就開始看解題書」,若能提早觀摩別人答題方式,進一步辯證,並練習書寫架構,都能讓應戰國考技能更加滿點。
劉大慶強調,司律考試要的是通才,而非專才,對考科要盡量面面俱到,各科基礎功夫做足後,體系化整理筆記,且從「爭點」角度出發複習。「想像自己是科學家,找尋自己的定律,將考科資訊歸類、評價。」
不但應屆考上研究所,書記官、律師高考也一併到手。劉大慶說,一切關乎掌握「問題意識」,有時考題藏了七、八個考點,應試者不一定全部看出來。前輩真的沒有說錯,「當看出題目問什麼,就已經贏過不少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