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特斯拉利潤暴跌71%!馬斯克:5月起少碰川普政府事務

從重生到巔峰:文藝復興留給世人的遺產

鮑魚聞人鍾文智落跑疑藏匿廈門 協助逃亡接應人背景曝

愛地球…中山大學設7據點袋類回收箱 還要推廣到社區

中山大學力推「循循善用計畫」設置7處袋類回收循環箱,達到垃圾減量。記者郭韋綺/攝影
中山大學力推「循循善用計畫」設置7處袋類回收循環箱,達到垃圾減量。記者郭韋綺/攝影

塑膠減量是全球關注議題,中山大學推動「循循善用計畫」設置7處袋類回收循環箱,鼓勵回收閒置塑膠袋或紙袋,並提供自由取用,落實循環永續,未來也將結合校園與鄰近社區生活圈,推廣袋類再使用的循環機制。

據統計,台灣每人每年平均使用782個塑膠袋,一年產生1億7千9百86萬個塑膠袋,人均使用量為歐盟國家的3.9倍,其中袋類使用其中超過6成來自傳統市場、夜市及早餐店。

中山大學校園明定禁用塑膠袋,但師生使用外送平台或到校外採買,仍無法避免一次性袋子,導致大量塑膠袋閒置無法有效利用,直接丟棄又增加垃圾來源,為此校責中心攜手環境保護暨安全衛生中心、學生事務處共同推動「循循善用計畫」,透過循環機制延長這些購物袋的使用壽命。

首先透過在校園餐廳與宿舍區域設置袋類回收循環箱,鼓勵師生將閒置塑膠袋、紙袋捐出,經團隊整理與清潔後,再放入循環箱,讓有需求者自由取用,不僅減少垃圾產生,也讓資源得以循環再利用,落實校園永續。

未來中山將與鹽埕、哈瑪星等鄰近社區的市場、店家合作,將校園回收後的乾淨提袋,重新放置到社區中的購物消費據點,讓這些袋類可增加被使用的機會,同時達到廢棄物減量。

目前循環回收箱已在校內學生生活與住宿區域完成設置,包含武嶺一村米羅美食坊、武嶺二村自修室、武嶺三村交誼廳、武嶺四村一樓、翠亨E棟學生餐廳、翠享H棟萊爾富以及山海樓饗食廣場,方便師生隨時投放或取用,團隊也固定派員整理、清點與清理。

學生對此計畫多表示支持,認為回收空袋的機制十分便利,有學生分享平常在外購物,難免會拿到塑膠袋,導致宿舍的袋子越堆越多,有了回收箱,不僅能幫忙釋放收納空間,也能讓袋子再次被使用。

中山大學力推「循循善用計畫」設置7處袋類回收循環箱,學生對此計畫多表示支持。記者郭韋綺/攝影
中山大學力推「循循善用計畫」設置7處袋類回收循環箱,學生對此計畫多表示支持。記者郭韋綺/攝影

塑膠袋 校園 武嶺

延伸閱讀

新北汐止水源路二段路況糟 會勘刨除重鋪改善

與活動中心共用 桃園新屋幼兒園使用時間遭壓縮盼改善

阿里山螢火蟲季將登場 4月中下旬至5月底最佳賞螢時機

中山大學推塑膠袋減量 設回收循環箱將與社區共享

相關新聞

讀物理未來只能去產線輪班? 人力銀行曝數據:月薪近7萬、滿意度逾7成

一名網友近日在Dcard發問:「唸物理所的出路是什麼?是不是都要去科技業產線輪班?」引發熱烈討論。對此,有網友認為,說到未來職涯發展,純物理系畢業是不好找工作的,建議讀電機然後花時間多修一些物理課程,讓自己在工程方面的底子更紮實;不過也有網友認為,應該是要看個人的研究方向和興趣來選擇,「說真的,可以選擇的工作很多」。

與學生們聚餐 管中閔因這理由「吃不到」:AI時代我活得真BI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昨(19日)在臉書分享一則趣事,表示自己與三位已經踏入學術圈的博士畢業生共進午餐,三人雖然已在中央大學、清華大學與政治大學任教,卻笑稱「預算被刪」,只能點三人套餐,讓他這位老師只能在一旁陪坐、看著學生們開吃。他幽默表示:「這是AI時代,但我感受到的卻是BI(音似台語的悲哀)」。

前助理教授李明璁遭控性騷擾 台大證實解聘、4年不得為師

2023年MeToo運動期間,國立台灣大學前助理教授李明璁遭女學生指控性騷擾,並誘導發展成交往關係。日前台大教評會做成決...

南市消防領先全國 攜手陽交大推消防員職場健康促進App

針對消防員高壓、輪班、危險工作環境所導致的身心健康問題,台南市消防局率全國之先,引進結合行為科學與數位健康管理技術技術智...

畢業專題討論到凌晨…大四女難熬夜憂「不合群」 網列增進效率技巧

無論是做報告還是準備考試,許多學生都會利用夜晚的時間來準備。一名大四的女網友發文,稱她和同學正在準備畢業專題,需要「熬夜」討論,但她本身身體狀況不允許熬夜,擔心自己身體撐不下去,於是詢問網友:「不能熬夜討論的人不負責任嗎?」。

美術系只喊「做自己、突破」 大學生憂未來:沒人教怎活下來

台灣的「美術」產業問題出在哪裡呢?一名美術生發文,稱她讀書時,老師時常鼓勵他們「做自己」,但後來才發現外面的人只在乎妳的作品是否有市場,他們經常忙著創作,忙著突破,卻沒人看得懂,沒有買家,她認為主因是台灣藝術環境太封閉:「沒人教我們怎麼被看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