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工電機大熱門!台大、師大碩士班報考創紀錄 考場爆滿還需多借

台大碩士班考試報名今年破一點四萬人,寫下近四年之最。記者許正宏/攝影
台大碩士班考試報名今年破一點四萬人,寫下近四年之最。記者許正宏/攝影

大專校院碩士班筆試年後陸續開跑,受到資通訊產業暢旺影響,國立大學相關科系碩班招生持續開紅盤。國立台灣大學碩士班考試報名今年破一點四萬人,寫下近四年之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考試則有5218人報名,比去年暴增五成,更為10年來新高。考生多鎖定資工、電機、機電工程等系,盼取得進入資通訊產業的門票。

受少子化影響,各升學考試報名人數逐年下滑,但台師大指出,今年碩士班考試不減反增,5218人報考爭取727個入學名額,錄取率13.9%。和平校區考場全滿,公館校區也無法容納所有考生,還需改向友校商借卅間教室作為支援考場。

台師大教務長劉美慧表示,今年今年理學院、科技與工程學院、管理學院、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報名人數倍增,包含資工、電機、機電、光電等增幅均超過百分之百。以資工碩班為例,今年報考人數985人,較去年成長579人、增幅142%,也是連續三年最多人報考的碩班。

劉美慧分析,報考人數增應和政府推動AI相關政策有關,影響就業市場對領域人才的需求,連成立滿兩年的AI跨域應用研究所報考人數增幅也逾七成。

無獨有偶,台大也指出,資工系碩班連續三年蟬聯最多人報名的碩班科系,又今年改與人工智慧碩士班聯合招生,提供58個名額,吸引1375人報考。

台大也表示,今年碩班提供1796個招生名額,吸引1萬4772人報考,寫下四年新高。學生多希望持碩士學歷找到較好的工作職務,且社會普遍重視碩士學歷,為取得理想文憑,考生也願意多報考幾間學校,或在同一校報名多個所,都讓碩班報考人數逆少子化增加。

另外,今年陽明交大清大資訊類碩班考試撞期,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昇提到,因撞期,資訊聯招過往約有2400人報名,今年約為1700人,不過近年整體報名人數仍成長。另今年偏文組科系的報考人數也成長23%,是因教育所新增諮商組,該組報名人數就達81人。

清大教務長巫勇賢則表示,今年碩班報考人數由6760人增至7144人,外界視為招生較困難的人社院報考人數則持平,但仍鼓勵文科學生將興趣與AI等整合,如在人社學院開設生成式AI指令與歷史學習及研究等課程,讓學生了解非理工領域也能和AI結合,創造更多價值。

台大 台師大 清大 科系 資工 陽明交大

延伸閱讀

資工熱!台師大碩班報考人數暴增四成 創歷年最高增幅

台師大碩班考試報名暴增5成 半導體、AI、綠能夯

打光發送暗號?考生爆碩士班考試疑有作弊事件 台大回應了

畢業後難找工作?台灣1頂大校友嘆:既定印象影響社會眼光

相關新聞

影/中山大學宿舍水溝淪馬卡道澤蟹墳場?環保局公布會勘結果

台灣特有種「馬卡道澤蟹」僅生存在高雄柴山,今年1月有民眾發現中山大學教職員宿舍後方的水溝,疑因生活汙水直接排放其中,淪為...

讀物理未來只能去產線輪班? 人力銀行曝數據:月薪近7萬、滿意度逾7成

一名網友近日在Dcard發問:「唸物理所的出路是什麼?是不是都要去科技業產線輪班?」引發熱烈討論。對此,有網友認為,說到未來職涯發展,純物理系畢業是不好找工作的,建議讀電機然後花時間多修一些物理課程,讓自己在工程方面的底子更紮實;不過也有網友認為,應該是要看個人的研究方向和興趣來選擇,「說真的,可以選擇的工作很多」。

與學生們聚餐 管中閔因這理由「吃不到」:AI時代我活得真BI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昨(19日)在臉書分享一則趣事,表示自己與三位已經踏入學術圈的博士畢業生共進午餐,三人雖然已在中央大學、清華大學與政治大學任教,卻笑稱「預算被刪」,只能點三人套餐,讓他這位老師只能在一旁陪坐、看著學生們開吃。他幽默表示:「這是AI時代,但我感受到的卻是BI(音似台語的悲哀)」。

前助理教授李明璁遭控性騷擾 台大證實解聘、4年不得為師

2023年MeToo運動期間,國立台灣大學前助理教授李明璁遭女學生指控性騷擾,並誘導發展成交往關係。日前台大教評會做成決...

南市消防領先全國 攜手陽交大推消防員職場健康促進App

針對消防員高壓、輪班、危險工作環境所導致的身心健康問題,台南市消防局率全國之先,引進結合行為科學與數位健康管理技術技術智...

專案教師遭濫用如免洗筷 教部祭上限令「少聘1人給10萬元」

因缺乏法律明文保障,大專校院專案教師曾遭濫用被視為學界「免洗筷」,為此,教育部要求大專校院自112學年起不得再增加專案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