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逾30年前與15歲少年生下孩子 冰島兒童部長在消息曝光後辭職

張振寰告別式在這天! 離婚23年前妻鮑正芳:讓他體面的走

大學籲博班直升名額全校流用 招生屢有遺珠 教育部將檢討

中山大學提案望修正放寬「學生逕修讀博士學位辦法」,讓全校逕讀博士名額,可於全校各系間流用。本報資料照片
中山大學提案望修正放寬「學生逕修讀博士學位辦法」,讓全校逕讀博士名額,可於全校各系間流用。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舉行112學年度校院教務、校務經營主管聯席會議今天第二天。國立中山大學提案望放寬「學生逕修讀博士學位辦法」,讓全校逕讀博士班名額可於各系間流用,避免部分科系因名額不足,想讀的學生反而進不來有遺珠之憾。大專校院多認為必要,教育部則表示會檢討。

根據現行規範,各系所逕讀博士名額以該系所當年博班總招生名額4成為限,又各系所可錄取的逕修讀博班人數還受限於招生缺額,若該學年招生系所通過的逕讀人數超過缺額數,則僅能錄取缺額人數,因此有遺珠之憾。

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舉例,逕讀博士名額受到兩重限制,若A所博班招生名額有11名,在4成限制下,博班逕修讀名額約可達5名,但若當年招生有1個缺額,則可招收逕修讀人數將只剩1名,但若可流用他系名額4名,則屆時逕修讀名額就能達到5名,未超過4成規範但亦可不受缺額數綑綁。

蔡秀芬指出,提案是基於產業變化和人才需求,希望博士培育更彈性,也以此激勵更多學生讀博士班。名額如何流用,則可考量各系所生師比、博班註冊率等由學校自訂。

成功大學教務長沈聖智表示,逕讀可理解為直攻,又學士逕讀博士是目前大學推行主力,適用學士逕讀博士的學生可省去碩班兩年時間,盼將最好的學生先留在學術界;另一形式則為碩一讀完後,學生對研究有興趣因而決定逕讀博士。成大現行逕讀博班名額,學士逕讀占比約3分之1,碩士逕讀則為3分之2。

沈聖智說,以成大近年為例,統計系博士班受趨勢影響報名人數爆量,但名額僅有一些,多少會發生一些遺憾,若名額能全校流用,確實能讓更多學生入學,尤其現在願讀博班的學生不多,確實應該被鼓勵,「放寬是必要的。」

中央大學教務長王文俊也表示,如物理系很多學生願意逕讀博士,但電機系讀博班意願很低,名額便容易浪費。「博班真的不需要看這些。」可以收到學生就應讓系所盡量收,只要學生有意願就應該給予栽培。

為此,教育部高教司代理司長梁學政說,逕讀博士屬於校內升學體制,設有4成限制是擔心博班招生都變成校內逕讀,影響校外學生權益,因此才鼓勵學校先辦理逕讀,再對外辦理招生。若要修正將異動現行規定,教育部會再檢討並討論。

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也說,以中山為例,不同系所博班就讀意願幅度落差很大,若可以增加彈性便能讓讓學生留下來,要學生起心動念讀博班真的不容易,又到了下一年也不見得還有想讀的念頭,希望拋出議題讓教育部考量。

教育部

延伸閱讀

跨域增學生競爭力 大學:就業率高、縮短求職時間

不反移民了?川普:外籍學生從美國大學畢業應「自動獲發綠卡」

教師留職停薪趕暑假復職 教育部:須有緊急情事

學生住宿費難調漲 大學建議分批調整、妥善溝通

相關新聞

自學就好?他喊「AI什麼都會」 酸重考研究所浪費人生掀論戰

科技越來越進步,AI也逐漸成為現代人依賴的工具。有網友說現在網路相當發達,再加上AI越來越成熟,什麼資訊都找得到,既然這樣就沒有必要讀研究所,甚至直言「重考研究所根本是在浪費人生」,貼文引起兩派留言激辯。

大學1科系被黃仁勳點名想讀 近半數學子卻後悔:出路窄沒環境

許多學子在選填大學科系時都會思考未來出路,而隨著AI盛行,相關科系也成為不少人的目標,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卻點名生命科學時代來臨,這也讓學子們好奇讀生科究竟好不好?

高雄某科大電腦教室突冒噴泉 學生跳桌奔逃網友笑稱是蜘蛛人

高雄某科技大學電腦教室今天上課上到一半,牆壁冷氣冷卻管線孔突現噴泉,不過洩下來的水骯髒混濁,嚇得學生竄逃,還有人跳桌奔逃...

台大畢業歌《上台大便》掀議 創作者發聲拋3問:盼促成思考與改變

台灣大學畢聯會日前公布113級畢業歌徵選結果,《上台大便》一曲以俏皮的旋律、精熟的木吉他編曲...

雙北推市立大學 當「城市大腦」

台北市長蔣萬安要求打造市立大學成為市府智庫,貼近地氣提供政策具體做法。新北副市長劉和然近期也提出設置「新北市立大學」構想...

台大研議A+成績占比上限15%

高教成績通膨嚴重,引發關注。台大教務處為此研擬成績調整方案,一門課拿A+成績的學生占比最高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但課程人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