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蛋蛋危機! 高醫大透過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提供警示

全球鬧蛋荒,缺蛋原因之一來自於全球禽流感的大爆發。高雄醫學大學精準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成功建立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採樣技術,並對大氣中禽流感病毒進行定量,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或鳥種監測,可對禽流感病毒的爆發提供警示。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禽流感病毒的爆發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及大規模的禽隻死亡,進一步引起缺蛋、缺雞等民生危機,還可能透過禽傳人,甚至人傳人造成流感疫情的擴散。高醫大表示,已經有研究證實,禽流感病毒可以透過空氣傳播,尤其像是H5、H7亞型皆為高致病性病毒,H9甚至會與其他基因進行重組造成更嚴重的疫情,且候鳥也可能攜帶禽流感病毒,在每年遷徙期間,傳播至各地的禽場,引發禽流感的疫情。
高醫大精準環境醫學研究中心副執行長陳培詩與研究團隊,成功建立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採樣技術,並對大氣中禽流感病毒進行定量,研究團隊利用此技術在候鳥棲息地收集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樣本進行定量,以了解大氣中禽流感病毒濃度分布,並評估其他的因素如何影響大氣中禽流感病毒濃度。
研究團隊花了近兩年,使用鐵氟龍濾紙收集候鳥棲息地的大氣中禽流感病毒樣本,並通過定量即時聚合酶鏈反應,進行病毒RNA分析包括H5、H7、H9亞型。研究團隊將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濃度的結果與氣象因子、候鳥遷徙期間各鳥種的數量進行分析,發現較低的溫度與大氣中的禽流感病毒,包含A型流感病毒、H7、H9亞型濃度較高有關,且在冷氣團影響期間,大氣中禽流感病毒H9亞型濃度也較高。
團隊指出,在候鳥遷徙期間,大氣中禽流感病毒H7亞型濃度較高,特定的候鳥品種會影響大氣中禽流感病毒濃度,其中包括尖尾鴨、小水鴨、花嘴鴨、琵嘴鴨、赤頸鴨、鳳頭潛鴨、反嘴鷸、黑面琵鷺、鷺鶿等,都與大氣中禽流感病毒H7、H9亞型濃度增加有關。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或鳥種監測可能都可以對禽流感病毒的爆發提供警示,以降低禽流感對環境、公共衛生、經濟的損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