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激發埃秒極紫外脈衝光 捕捉奈米世界電子運動
清華大學團隊研發高效率脈衝壓縮技術,激發埃秒極紫外脈衝光,能捕捉小至5奈米物質在埃秒速率移動影像,解析電子運動,未來技術可應用於電晶體設計改良,提升通訊等速度。
國立清華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清華電機系副教授陳明彰及核工所副教授林明緯團隊研發出高效率脈衝壓縮技術,能把摻鐿雷射壓縮到3000埃秒,此光源聚焦到惰性氣體,產生僅有290埃秒的極紫外脈衝光,創下新紀錄。這項創新成果已申請美國、歐洲及台灣專利,並登上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
陳明彰指出,因為電子非常小,且移動的速度非常快,要看清電子在奈米世界的動態困難,而埃秒極紫外脈衝光宛如「奈米照相機」般,透過這道光能捕捉小至5奈米的物質在埃秒(10的負18次方秒)速率移動影像,拍下電子的運動。
陳明彰說,在埃秒極紫外脈衝光應用部分,將可運用於半導體奈米級元件檢測技術等,也能改良電晶體及記憶體設計,提升通訊等速度。
研究團隊中的副教授林明緯則負責模擬,確定「展頻壓縮」架構的物理機制。團隊成員還包括清大博士生蔡明憲、研究助理梁安媛、博士後研究員蔡嘉倫,及博士生賴柏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