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碩士論文研究部落經濟 區別漢人視角探龍鬚菜產銷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首位畢業生出列!那瑪夏布農族人Humhum Ispalidav,漢名周曉鳳,撰寫碩士論文「高雄市那瑪夏原鄉的龍鬚菜產銷關係初探」,以部落視角深入研析部落經濟問題,獲高分通過。口試當天,許多族人穿著特色族服為她打氣,周曉鳳還準備了研究主題「龍鬚菜」分送眾人。
周曉鳳表示,身為原民,研究部落文化,透過與漢人研究者截然不同的視角,加深了解族人文化,學習研究方法,未來定能在職場上對部落政策、建設與問題貢獻心力。
38歲的周曉鳳在職場打滾多年嚮往返校進修,剛好碰到中山大學原碩專班招生,周六上課的專班讓她便於兼顧公職與家庭。周曉鳳是社工背景,就住在部落裡,了解部落經濟的重要,於是想研究長年作物龍鬚菜產銷對部落發展的影響。
她觀察7年來,那瑪夏龍鬚菜種植面積從不到1公頃暴增到50公頃,規模僅次於花蓮地區;以往漢人大盤商收購價格普遍低落,直到部落族人成功打入大盤商,主導了市場,收入穩定了,部落經濟也獲得改善。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宏仁表示,周曉鳳的研究主題跟原鄉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過去討論如何改善原鄉經濟,很少人從原鄉在地人的經驗出發,看到族群差異造成的經濟問題。例如大盤收購者幾乎都是漢人,原民要打入既有的產銷網絡,十分不容易,有了如此深度的在地調查,制訂相關政策才可以更貼近現實的需求。
王宏仁表示,過去台灣社會總是認為原民比較專精在運動休閒或藝術文化,社會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希望打破如此的刻板印象,期待可以培養全方位的原民政策制定人才。
目前研究生們撰寫的主題,還包括魯凱族的觀光、歌謠傳唱、排灣的長嗣文化、民族植物調查、布農的狩獵性別文化、拉阿魯哇族語言復振、撒奇拉雅的新舊傳統再造、或是都市原住民就業問題等,可在眾多社會議題上為台灣貢獻不同的視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