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第4波內閣人事…傳張皇珍接環境部 曾智勇掌原民會

高等教育跨域學習網絡再拓展

【文.王保進/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校務研究暨策略處策略長】(評鑑雙月刊提供)

受到少子女化衝擊,根據教育部所公布110學年各大專校院的新生註冊率,有7所學校連續兩年大學部的新生註冊率未達到6成,造成這些學校未來可能會面臨經營困難的窘境;除了學士班之外,各大學校院還有46個碩博士班招生掛零,就連國立臺灣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等頂尖校系也上榜。在當前招生困境下,「系所淹水線在哪裡」已經成為大學校務治理最關注的議題之一。為解決學校招生生源不足之問題,大學校院除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擴大吸引不同階段的東協及南亞優秀青年學子來臺留學或研習外,亦積極拓展日韓等國家之學生來臺就讀,然近三年因少數學校爆出醜聞,安排學生「假實習、真打工」引發爭議,造成東南亞國家政府限制學生來臺,又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國內各校赴東南亞招生,以致嚴重影響招生成效。

除對外國政府遞出橄欖枝強化招生外,各大學亦積極強化國內招生行銷事宜,主要做法包括強化與生源高中之鏈結、調整具吸引力之系所與課程、透過校務研究進行生源分析落實精準招生、結合網路多元行銷等。但不論各大學如何使出渾身解數,高中畢業生人數持續減少是目前無法改變之事實,大學校院若僅持續固守既有之高中生源,絕大多數學校將持續面對招生不足,甚至面臨退場之壓力。因此,我國大學校院在面對少子女化之浪潮,除對外持續強化辦學國際化以吸引外籍學生來臺外;對內只有進一步改變辦學思維,將生源從現有之高中學校,進一步擴大到已經離開正規學校教育之成年人,才是高等教育機構永續辦學之可行之道。

2014年,史丹佛大學的D.School教師團隊,經過一年的思考與討論後,提出史丹佛2025計畫,研訂開放環狀大學(Open Loop)、彈性教育歷程(Paced Education)、翻轉軸心(Axis Flip)及有意義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等四大特色之學習模式,嘗試基於跨領域精神,將不同年齡、不同身分背景與經驗的學生集結在一起,在空間規劃、課程結構與學習內容與活動上,採取跨領域的設計。史丹佛2025計畫直接的影響未來世界培養人才的學習趨勢,一時成為各大學校院效法之標竿。我國教育部為因應產業界對跨領域人才之需求,並回應學校教育現場對π型人才培育之重視,推動以學院為核心教學單位之政策,鼓勵並引導大學校院推動彈性學習與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之教學創新。一時,跨域人才培育成為大學校務治理之重要計畫,各種跨域學習之設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希冀提高學生學習自由度及專業主修彈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期打破既有框架,鼓勵學生跨域學習。

因此,在面對少子化之壓力下,大學校院如何將在彈性學位授予,以及跨域學習規劃上之經驗,推展至已經離開正規學校教育之成年人,是當前大學校院永續經營之重要措施。本文旨在分析當前與高等教育跨域學習相關之趨勢,探討高等教育機構跨域學習網絡拓展之可行途徑。

跨域學習網絡拓展之契機

隨著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進步,知識更迭在大數據的催化下更加快速,使得跨域學習成為高等教育趨勢。知名線上教學平台「Hahow好學校」創辦人2019年在科技島讀Podcast中提到「很多大學都是把各系所原有的課程重新打包成一個個跨域學程」,但這種學校「供給式」的學程不完全符合跨域之精神。他認為「跨域是一個過程,不是目的」,也就是說,跨域不是專業或專精,而是對其他領域的好奇與學習熱情,就結果來說是一個人不只擁有一種興趣(或能力);就過程來看,學生是基於多元興趣,不滿足只念單一科系,而是不同課程或活動都想要進行探索行動。以下分析當前與推動符合學生興趣與探索好奇心的跨域學習相關之政策或趨勢:

一、大學社會責在地鏈結之必要

197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指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利潤」,「如果企業投入資源贊助慈善事業,就等於是阻止個別股東自行決定應該如何處置他的錢」。進入21世紀,自然環境面臨愈來愈嚴重的破壞,資本主義跨國大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甚至超越許多政府,進一步凸顯出企業的角色不僅是提供就業機會與創造財富,對環境、社會永續的發展,亦應扮演更正向積極的角色。也因此,企業社會責任(CSR)再度被重新定義與重視,沒有落實CSR的企業,很難再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可以說CSR已經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條件之一。

教育部鑑於大學亦為社會公民之一,為達成厚實學生基礎(寫作表達、數理資訊)與實作能力、連結校園教學與社會議題、形塑高教職能創新與創業場域、推動高教國際發展全球佈局等育向目標,於106年試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學校可擇定「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環境、食品安全與長期照護及其他社會實踐」等議題提出計畫申請。並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並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之概念,投入學界能量協同在地團體深耕關注議題。107年並進一步結合高教深耕計畫政策之推動,納入USR計畫,引導國內大學投入社會責任的實踐工作,經過兩年的努力耕耘,共計114間大專校院執行了220件計畫,累積豐富的經驗及成果。

透過USR計畫的實踐,在課程設計上,教師積極鏈接學校之USR計畫申請,學分設計也更趨彈性;在教學方面,課堂不再侷限於傳統分系教學,而是採用跨系所領域共時共授等方式;在學生學習方面,落實學生學習本位,讓學生不僅具有專業能力,更具整合視野。

根據教育部整合第一期USR計畫的實踐與研究成果所發表之《春芽—大學社會參與的萌發與茁壯:實作與積累》以及《春芽—大學社會參與的萌發與茁壯:聚積與連結》兩本專書之內容,大學USR計畫可分為場域經營與夥伴關係、社會設計與工作實務、跨校合作與團隊形成、資源連結與外部合作、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以及校務支持及課程創新六大面向,完整呈現大學師生走入社區駐點,長期與企業、社會團體、民眾與國際團體互動,一起盤點地方現況,互相激發創意,共同研擬解決方法,讓大學學術與地方智慧串聯,最後以實作與理論的對話,轉化成學術研究內容。此正是高等教育跨域與在地鏈結之最佳寫照。

二、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之共識

聯合國在2015年9月25日宣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SDGs目標,以引導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並以2016年為永續發展元年。當時共有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前,努力達成SDGs 17項目標。身為地球的一分子,我國當然也不落人後,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於2016年開始研訂臺灣SDGs,訂定符合臺灣發展現況的2030年落實SDGs目標之執行指標,並於2019年公布,將我國未來政策發展方向與聯合國SDGs鏈接,以利持續為全球永續藍圖做出貢獻。今年3月,總統更明確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之目標,期望公部門、產業界、學術界三方合作,面對淨零挑戰,在能源、產業、生活等四大路徑上進行轉型,持續前進。

大學係從教學、研究、服務及跨域合作發揮社會影響力,以培育未來人才的重要場域,也是達成永續發展SDGs不可或缺的實踐基地。與企業推動永續發展一樣,都是強調與區域或國際共存共榮的概念,從經濟(大學治理)、社會(社會共融)、環境(環境永續)等三個面向落實永續發展。

(一)大學治理面向:在內部的校務決策與發展規劃的落實,做到資訊透明化,透過提供「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來揭露與社會責任相關之資訊。對外則是善用學術專業,發揮「行動與倡議領導者」角色,協助人民提升公民素養、政府進行城市治理,最終形塑全球夥伴關係。

(二)社會共融面向:在內部落實與最重要的互動關係人—教師與學生之關係,以營造全人職場與學習校園,產出優質教育品質。對外則是透過USR計畫,協助地方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進而協助落後區域改善生活品質。

(三)環境永續面向:在內部從資源與碳循環、水與綠系統、能源與微氣候、環境與健康四個部分,營造綠色校園。對外則是透過教學研究,協助解決陸地與海域生態問題,並協助產業升級,發展綠色經濟,最終解決極端氣候問題。

三、社區大學在地深耕之需求

在教育改革浪潮、終身學習風潮、社區營造總體營造運動三股力量之推動下,我國在1988年由文山社區大學開始推動社區大學試辦計畫,發展迄今全國22個縣市均有社區大學之設置,共有88所社區大學,並分設65間分校及507個分班。然在數量高度發展之下,社區大學仍面對法源與定位、理想與現實落差、經費與人力不足、場地及設備簡陋、社區營造能量不足等問題。

為有效協助社區大學克服發展所面臨之問題,確保社區大學健全發展,教育部自2016年開始著手進行社區大學法制化之規劃,並在2018年5月1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6月3日由總統公布施行,確立了社區大學終身學習機構定位與時代使命。

社區大學發展條例第一條明確揭櫫社區大學之辦學理念為「促進社區大學穩健發展,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並協助公民社會、地方與社區永續發展,落實在地文化治理與終身學習」;第三條則規範了社區大學辦學之內容與功能為「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協助推動地方公共事務、強化在地認同及地方創生、培育地方人才、發展地方文化、地方知識學及促進社區永續發展之終身學習機構」。社區大學發展條例中對社區大學辦學精神與內容之規範顯示,與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以及大學社會責任之目標可說是不謀而合。

高等教育跨域學習網絡拓展之方向

由以上對高等教育跨域學習網路拓展之契機分析可知,不論是大學社會責任、永續發展、以及社大發展條例之通過,都是冀望從教育之角度,由高等教育機構或社區大學透過創新公私協力,以及鏈結社會資本、健全夥伴關係,來達成永續發展之目標。因此,對於我國大學校院而言,在面對少子女化壓力亟待拓展生源,以及因應落實學生學習本位跨域學習之需求,宜掌握此三個契機,進一步拓展跨域學習之網絡,可行作法包括:

一、透過USR計畫,協同社區大學落實地方資源之盤點

由社區大學發展可知,88所社區大學已經構築相當完善之教學面向,但對辦學區域之資源,卻常因學理基礎厚實度與人力不足,而無法進行系統化之盤點,大學校院恰可善用學理專業之優勢,提供專業人力,協助社區大學落實地方資源之盤點,以發掘可系統化推動USR計畫之地方重要議題。

二、強化地方之在地認同,提升公民素養

提升公民素養為社區大學之重要功能與角色,然多數社區大學對協助民眾認識地方之人、事、物,提升民眾對社區文化、地理環境、社區公共事務之認識量能不足,以及對公民素養內涵認知薄弱,提升公民素養之作為常流於過於單一或誤將社區服務提供視為公共事務推動。而大學校院正可透過協助社區大學盤點地方資源,進而協助社區大學推動地方公共事務,以強化居民之在地認同,提升公民素養。

三、促進地方創生,培育地方人才

政府借鏡日本地方創生政策發展經驗,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戰略計畫,並宣示2019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以達成「均衡臺灣」目標。其中為鼓勵年輕人返鄉,將在全臺成立30個青年培力工作站,發揮母雞帶小雞功能,藉此吸引青年留鄉或返鄉,發展地方創生事業,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而社區大學發展條例亦將促進地方創生、培育地方人才作為重要辦學內容之一。然社區大學雖深知地方資源所在與重要公共議題,然受限於專業知識與人力困難,在扶植地方產業發展、整合在地資源共同推動地方創生、引導產業投入地方發展等促進地方創生重點,以進一步培育地方人才上,卻難有有效作為。大學校院正可掌握社區大學發展條例通過之契機,運用社區大學之資源,透過USR計畫,深耕學校所在區域之地方創生相關工作,達成培育地方人才之目標。

四、發展地方文化,建構地方知識學

發展地方文化,建構地方知識學為社區大學重要功能之一,目前也有不少社區大學已發展出辦學區域所在之「地方學」,但與「地方知識學」所指「係一群社區人士所共有共享的知識系統,記錄人與歷史、環境和產業等的互動關係之內涵,其學理架構是從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大核心面向出發,依據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理論脈絡,所觸及的地方學主題包括有生活文化、傳統觀念、血緣地緣、組織社團、環境資源、產業經濟、人類生態,以及空間區域等主題」,仍有相當大之差距。因此,大學校院若能透過USR計畫,協助社區大學落實發展條例對「發展地方文化,建立地方知識學」之辦學內容,應可有效提升社區大學之推動成果。

五、協助推動地方治理,致力永續環境營造

聯合國SDGs第11項「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與第12項「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二個目標,也與「地方治理」及「在地共好」的思維息息相關。我國在高度經濟發展之餘,確實出現地方治理功能薄弱,致使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之問題。社區大學經過20年之努力,雖然在治標之環境保護上有顯著之成果,然對在治本之強化地方治理上,卻因定位問題難以發揮功能;或因專業不足難以提升公民素養以強化居民公共事務參與能力。落實永續發展已成為政府之重要政策,大學校院更應發揮「行動與倡議領導者」角色,協助地方提升居民公民素養,並協助進行地方治理。

結語

目前包括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弘光科技大學、真理大學、敏實科技大學等6所公私立大學校院,都已有實際承辦社區大學之經驗,顯示高等教育機構與社區大學共同發展辦學並非不可能,教育部應發揮二者辦學主責機關之角色,促進大學校院與社區大學之合作,掌握大學USR、聯合國SDGs、以及社區大學發展條例授予社區大學定位法源之契機,引導大學校院拓展跨域學習網絡,以建構終身學習環境,以利在少子女化壓力下,有效拓展生源,提供社區大學學員另類學習管道,並確保大學校務經營之永續發展。

教育部 社區大學 素養

延伸閱讀

慈濟大學成為烏克蘭庇護大學 援助30學生來台

確診、隔離生塞爆大學宿舍 教育部稱「盡量鼓勵」返家

台中市+839例 足跡遍及大學餐廳、夜市、影城、法院

個人申請採舊制傳PDF須自添幹部經歷 高三生急申請幹部證明

相關新聞

東華校舍重創 擬延長遠距教學

國立東華大學地震中遭重創,校方評估最快9月才能局部恢復,正與師生溝通,課程不排除改採線上及實體的混成教學;也將成立善款監...

中大打造新代AI地震預警系統 3秒可供各縣市震度

台灣地震頻,為讓國人更即時掌握地震資訊,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受中央氣象署計畫委託,打造出新一代AI地...

學士後醫學系「開了另扇窗」 清華大學首屆醫學生今披白袍

國立清華大學首屆學士後醫學系21名學生完成2年學業,今天校方舉辦授袍儀式,學生們在親友師長的見證下,逐一披上白袍、掛上聽...

高中生考量家境 選擇留鄉上大學

台東高中應屆畢業生郭士豪成績優異,但考量父親早逝,母親獨扛經濟重擔又體弱多病,繁星甄試將台東大學放在第一優先,準備未來4...

為何家世背景好的小孩「都不念電資」?過來人揭殘酷真相

理組學生畢業就職後,可以獲得較高的薪資待遇,吸引不少人學生選擇理組就讀。不過,一名網友發現,就讀電資系的學生,家庭背景似乎都很普通,若家庭背景好的,似乎都選擇法律、商管等科系,好奇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貼文一出後,也引起廣大網友熱議。

通識課「買二手書」老師要扣分 網友曝暗黑真相:不好說的小外快

大學生有不同省錢招數,買二手課本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一名女網友透露,通識課的老師要求同學統一買書,如果不和相同廠商訂購,成績就會受到影響,讓她傻眼質問合理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