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讀書?青年導演側拍高中生3年 反思學習意義

18歲是邁向成年的美好年紀,但國內許多高中生埋首課本、考試中,生活被升學框限,對未來的想像很狹隘。中央大學學生導演陳毅拍片「1819」紀錄高三生黃斌的日常,歷經資金不足、受攝者失聯等困境,反而更篤定投入導演這一行,也對「自己」展開更深入的理解、更廣闊的想像。
陳毅透過特殊選才錄取中央大學中文系,卻發現自己不真的喜歡所讀科系、難適應大學課業與生活,一度被「二一」,也認為教育體系忽視此管道學生的需求。紀錄片成了他的課餘重心,幸運參加比賽、獲得30多萬元拍攝獎金後,他決定踏進自己的母校南崁高中,透過鏡頭思考學習的理由。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嗎?」陳毅叩問這件學弟妹天天在做的事,卻得到「應付爸媽、應付學校」等茫然答案。他歷時3年貼身紀錄黃斌,拍下這名高中生的苦悶、叛逆與期望,是獨特的個案,也是升學主義下的中學生縮影。
這是陳毅導演生涯的處女作,放映後頗受好評,至今已獲數所中學、大學邀約入校播映,並與學生進行映後對談。教育部國教署長也曾出席播映活動,肯定這部片帶來影響力,促觀眾反思教育的意義。
外界掌聲響起前,這部片一度拍不下去。回顧1000多個拍攝日子,一開始黃斌主動認識陳毅,兩人熟識一陣子後,黃斌雖答應受攝,但難免扛不住同儕的注視壓力。陳毅帶著攝影機出現時,一旁同學常高調「黃斌,你的攝影師來了、來拍你了!」
再加上黃斌的確是一名真實的高中生,要面臨讀書、考學測、交朋友等諸多青春期壓力,且沒有隨時應付鏡頭的義務。基於種種因素,過程中曾有數個月的時間,黃斌一見陳毅就躲,以致拍攝中斷,把陳毅推入最低潮。
「能做的事都試過了!」陳毅回顧,當時為釐清黃斌失聯原因,他尋求理性溝通不成,最後一度赴身心科就診、去廟裡拜拜問事,釐清無解的人際關係、緩解片拍不成的焦慮與挫折。
陳毅描述,當時「1819」讓他愈拍愈投入,從每周去1、2天,到幾乎天天在南崁高中打卡,黃斌儼然是他的生活重心;他也自認在黃斌身上,看見年輕的自己。
面對愈重要、愈在乎的人,陳毅反而難掩「控制慾」,舉凡黃斌不回訊息、回太慢,都令他焦慮到近乎抓狂。每次拍攝後撰寫工作日誌,總免不了記下抱怨黃斌的字句,氣他不願配合拍攝。
事後細想,陳毅坦言,他的控制慾,已讓導演與被攝者,也就是黃斌與自己的關係扭曲、傾斜。他體會到紀錄片之主觀,及對受攝者的影響之大,須忍受鏡頭凝視,向導演分享自己生命的全部。同時也明白導演之渺小,最該做的是耐心等待、靜靜傾聽,而非強勢介入他人的生活。
經歷這麼多風雨,還想當導演嗎?陳毅點頭,說自己已在籌備第二部片,並把紀錄片導演定位為「好好與人相處的工作」。新片或許會讓他陷入意料之外的困境,但他這回樂觀表示「有快樂也有痛苦,才叫生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