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專業無法應對變化 賴清德籲大學培育T型人才

副總統賴清德(右)今天出席成大校慶論壇,與成大校長蘇慧貞(左)合影。記者潘乃欣/攝影
副總統賴清德(右)今天出席成大校慶論壇,與成大校長蘇慧貞(左)合影。記者潘乃欣/攝影

賴清德任副總統後首度公開談人才議題,他今天下午以校友身分出席成功大學90周年校慶論壇,指台灣教育聚焦單一專業的I型人才培育,但隨科技發展,氣候變遷、傳染病變化莫測,10年後全球約10億個工作受影響、甚至被科技取代,將來需要的是具備思考全局、與他人合作、能創新的T型人才。

賴清德引述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目前所要求的工作技能中,明年就有四成二受影響。國際局勢不斷變化,地緣政治漸趨複雜,氣候變遷也愈來愈嚴峻,如果只注重單一面向,也就是培養只強調縱深的「I型人才」,沒有辦法應付這樣的變局。成大進一步解釋,「T」由橫線和豎線組成,代表兼具深度與綜觀全局的能力。

今天論壇主持人王文華幽默分享,賴清德在就讀成大醫學系實習期間值大夜班,曾邀約同樣值大夜班的同儕,輪流去買成大附近有名的蔥餅,在破曉時分一起吃,暖胃也暖心,可說是在大學期間就展現「擅於合作」等T型人才能力。賴清德兼具醫學和從政等專長,確實是標準T型人才。

多名學者呼籲大專校院致力培育T型人才,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彭宗平強調「導師制度」是培育此類人才的基石,建議各校系為學生安排來自各領域的業界導師,讓學生能夠近距離學習。旅美逾一甲子的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工程與資訊科學系講座教授舒維都也說,為師者樹立典範很重要,學生的典範應兼具啟發、願意教導、做中學等特質。

彭宗平另提到,國內少子化成定局,前段大學將逐漸感受學生資質不如前,但他們的能力要達前人的2、3倍,才有辦法應付快速變化的全球環境。當前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與團隊合作激發出創意的能力,才能為下一代人才打造指數型的效益。

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T型人才還要具備同理心。畢業於成大的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進一步分享,慶幸自己在大學期間養成同理心、同情心、好奇心,這些「人」的本質,正是企業所重視的。彭宗平鼓勵學生多參與國際志工、社會服務,從中明白自己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能做的貢獻為何。

賴清德表示,成大正是國內適合培育T型人才的學府,舉例來說,蔡英文總統曾希望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成大在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通過後,率先掛牌;因應人口老化,成大宣布要成立老人專門醫院;政府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成大創全國之先成立「捕捉碳示範工廠」。

賴清德還說,成大精神就是台灣精神,因為成大重視大學社會責任,也率先把聯合國SDGs融入教育。成大教師在各領域都有好表現,好的師資是培育T型人才的要件。

成大 賴清德

延伸閱讀

四大公投對決 藍綠白三陣營南投開講爭取支持

美國商會樂齡論壇 賴清德感謝美國捐400萬劑疫苗

綠營四個不同意樹林宣講 賴清德:新北市民很好選擇

賴清德至新莊宣講四公投 強調這兩項投不同意

相關新聞

高中生考量家境 選擇留鄉上大學

台東高中應屆畢業生郭士豪成績優異,但考量父親早逝,母親獨扛經濟重擔又體弱多病,繁星甄試將台東大學放在第一優先,準備未來4...

為何家世背景好的小孩「都不念電資」?過來人揭殘酷真相

理組學生畢業就職後,可以獲得較高的薪資待遇,吸引不少人學生選擇理組就讀。不過,一名網友發現,就讀電資系的學生,家庭背景似乎都很普通,若家庭背景好的,似乎都選擇法律、商管等科系,好奇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貼文一出後,也引起廣大網友熱議。

通識課「買二手書」老師要扣分 網友曝暗黑真相:不好說的小外快

大學生有不同省錢招數,買二手課本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一名女網友透露,通識課的老師要求同學統一買書,如果不和相同廠商訂購,成績就會受到影響,讓她傻眼質問合理嗎?

康寧大學補助2系學生每年3.5萬 無條件可領4年

今年二月起就讀私立大專校院學生學雜費一年可補助3.5萬元,近期各大學陸續推出獎學金搭配。康寧大學全國首創,為鼓勵學生就讀...

亞大推均標獎學金 學雜費比國立低

政府補助每年三萬五千元私立大專學生學雜費,亞洲大學昨天宣布加碼推出「新生均標以上獎學金」,使學雜費比國立大學更低,亞洲大...

醫學系畢業一定會當醫生? 網曝出路:不少人會從事這類工作

醫生向來都被認為是高薪、有地位的職業,也因此醫學系是不少學子選填的目標,但讀完醫學系一定就會當醫生嗎?一名網友對此就提出疑問,有人就解釋不一定會當醫生,但不少人會從事和醫療相關的工作。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