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呈現 完整、獨特、真實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一一一學年度將取代現行升大學備審資料,台大社會系「作伙學」團隊在各地舉辦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實例焦點座談,邀請高中教師及大學教授就學生作品進行交流,昨舉行初稿發表會。多名大學教授建議,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應優先從呈現作品摘要、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強調個人獨特性及真實性等三大面向著手。
台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受教育部委託,昨發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成果。林國明表示,高中課程學習成果包含學習單、實作作品、實驗及活動紀錄、主題式專題報告、小論文專題研究、綜整性學習記錄等六大類型。不論是校訂必修、多元選修或是部定課程,大學教授都強調三原則,分別為優先呈現作品摘要、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強調個人獨特性及真實性。
他說,成果應有脈絡性,若是自然科作品,可呈現實驗步驟(文字或圖示),並加入文獻資料佐證,完整列出引用資料來源,就算成果不好也無妨,只要能清楚交代軌跡,大學校系仍可看出學生思考邏輯。
也有大學教授認為,若能將課程所學與生活情境連結,或能展現在地特色,都能令人印象深刻。
大學教授審查資料時間常只有一周,有大學教授指出,「光要找成績單都很難」,高中生憂學習歷程檔案變「白工」。林國明建議學生可在作品前放一至兩頁作品摘要,呈現課程目的、學習動機以及個人省思,刪減不重要的訊息,交代個人貢獻。
教育部高教司指出,已委由暨南大學建置「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新系統不僅將學生檔案數位化,學生也必須填寫檔案自述,大學教授審查時可挑重點超連結,快速掌握學生的心得摘要與學習反思,盼有效節省大學教授「查資料」時間。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將邀請教育部長潘文忠就一○八課綱實施與學習歷程檔案專案報告。召委林奕華昨受訪指出,過去反映高中跟大學對話太少,教育部近日動作頻頻,推測是為展示「高中跟大學已在對話」,但初稿發表會內容了無新意,不斷講述重複原則,學生最大問題仍是「放不下」,恐怕要明年考招新制上路後,才具備參考價值。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