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元改變一生的故事!農家子弟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黃振文,出身農家,45年來與微生物菌為伍,在農業廢棄物再生加值、農用微生物開發、微生物抗病蛋白研發三領域成果卓著,致力推動農業無毒防治,昨天獲頒「2020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由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親自頒獎。
出生雲林縣大埤鄉農家,家中8個小孩,黃振文排行第8,大埤國小畢業後,家裡沒錢讓他報名考初中,父母親要他去學修理摩托車,但想繼續升學的黃振文哭著求爸媽,求了好久,爸爸讓媽媽去向鄰居借了90元的報名費,他也不負期待,考上虎尾中學初中部,之後直升高中部。
黃振文笑說「90元改變了我的一生」,鄉下小孩能考上初中,很多都是要借錢唸書的,因此,求學之路他很認份,也很認真。
1972年黃振文考上興大植病系,大三下學期他就進入孫守恭教授的研究室,從事西瓜蔓割病菌的生態與防治研究工作,期間跟著孫老師到台灣各地調查作物病害與採集標本,學會田間作物病診斷與管理的技術,開啟了黃振文走入植物病理領域的大門,「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株菌都有它與生俱來的功用,就連病原菌也能從它的蛋白中提煉出抗病成份。」
畢業後,黃振文返回母校興大擔任助教與講師,期間與啟蒙恩師孫教授利用稻穀、蔗渣、蚵殼粉、礦灰等農工廢棄物成功調製出「SH土壤添加物」,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非農藥防治植物病害的開端。
黃振文調製的「SH土壤添加物」可有效防治多種農作物的土媒病害,因而被廣泛應用在台灣各地的蔬果栽培,且順利取得發明專利。數年後「SH土壤添加物」專利配方以100萬元技轉給廠商,當時孫、黃兩教授隨即把技轉金直接捐出來回饋社會,成立植物病理文教基金會,之後正式立案改名「民生科技文教基金會」幫助植病學系的學生。
黃振文回憶恩師孫守恭說,「教授親力親為的研究態度,與無私提攜後輩的風範,影響甚深」。
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民噴農藥所造成的身體傷害,他最為清楚。黃振文表示,台灣20年前開始推動有機農業,但當時相關的配套未完善,包含無毒防治材料未普遍、農民不信任無毒栽種等,都需要長時間耕耘。
多年來,黃振文帶著他所開發的微生物保護製劑走入田間,教導農民田間綜合管理的概念,「每個作物病害都有關鍵的防治時間點,在正確的時間噴藥治療,再搭配植物的益生菌讓作物勇壯,自然能達到農藥減量。」
他舉例,梨子從開花到果實採收,大約需施用20餘次的農藥,若使用微生物菌與配合套袋,生育過程噴佈化學農藥次數即可減到3至5次,可大幅減少生產成本。再以梅子的「黑星病」為例,農友依他建議的方式,在梅樹開花萌芽之初,先用低濃度的藥劑消毒枝條,開花結果後每隔10天噴灑他們所研發的植物健素「中興一百」,結果防治效果頗為良好,第2年梅園的產量明顯提升,農友原本因長期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發黑的嘴唇也變得紅潤正常,顧了植物,也顧了農友。
近年來,黃振文積極整合校內團隊與農科院及業界合作,投入環境友善資材研發推動與微生物跨領域的應用研發。2019年他號召國內植物保護專家共同出版國內第一本農作物保健專書「環境友善植醫保健秘籍」,提供農友系統化的友善栽培技術,版稅所得全數捐出作為興大興翼獎學金,資助經濟弱勢的學生向學。
黃振文所研發的「蕈狀芽孢桿菌」現已授權6家公司進行量產銷售,其中與興農公司合作的「神真水二號」,在國內近5年的營業額已累計約1億餘元;目前團隊也與農科院合作,將微生物製劑應用至畜產、水產等領域,動植物的生長均明顯優於對照組。
黃振文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分享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這是他帶領團隊的理念,而台灣擁有豐沛的研發能力,業界不一定要從國外買授權,也將持續集結國內的產學研資源,帶領年輕團隊投入更前瞻永續的研究,讓業界有好的產品可生產,農民有好的資材可使用,「如同孫守恭教授引領我一般,一棒接著一棒,共同為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而努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