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和寵物抱抱、喝咖啡皆有益 專家分享早晨做6事助降低中風機率

21歲青年流落街頭撿回收物、未報戶口就學 父恐涉妨害兒童發育罪

印度再傳空難!直升機墜毀神廟附近釀7死 林間殘骸狂燒畫面曝

學生數陡降大學招不滿 教團:公立大學也要有憂患意識

111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管道於今天上午放榜,圖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111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管道於今天上午放榜,圖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111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管道於今天上午放榜。受考招改制和少子化衝擊影響,今年考生數大減,最終缺額總計1萬4493人個,51所大學學生招不滿。除了私校受創嚴重,部分公立大學乃至頂尖大學也有缺額,教育團體提醒,過去公立大學普遍缺乏憂患意識,如今少子化「陡坡」到來,後段的公校辦學不能再輕忽,拿了政府補助更應該積極辦學。

嘉義大學缺額299個 頂大也有缺額

根據考分會統計,今年共51所大學出現缺額招不滿學生,公立大學22所、私立大學29所。公立大學中以國立嘉義大學缺額最多達299個,國立東華大學187個、國立屏東大學147個。頂大中,清大、台師大以及中興大學亦出現缺額。

根據考分會資料顯示,110學年報名指考的人數還有4萬918人,今年大幅滑落剩2萬9086人;最終登記參與分發的人數更從3萬4569人降至2萬5297人,學生數大幅減少。

私校工會:公私立招生名額應重新盤整

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表示,少子化愈發嚴重,今年「陡降」趨勢明顯,預計至117、118年間若大學不做改變缺額只會越來越多,無論公私立都應該在招生名額上重新盤整。

尤榮輝說,過去公立大學多感受不到退場和少子化壓力,辦學可能因此輕忽或不夠積極,但公校也分前後,後段公立大學招生狀況已不一定好過前段的私立大學。公校擁有更多政府資源,也應該要有憂患意識積極辦學,否則在少子化浪潮下得過且過,不思檢討精進也可能面臨招生困難窘境。

尤榮輝也說,私校還是要想辦法增加教育投資吸引學生,從基本辦學面開始做好,而非把錢都投擲在招生廣告上,否則形同捨本逐末。

老牌私立大學 文化、淡江都缺很大

今年私立大學中以文化大學缺額達2378個,全台最多;其次則為淡江大學1037個,以及義守大學1007個。

文化大學教務長方元沂表示,今年學生數減少仍在預期內,分發入學仍收到2635人。另一方面,文大國際招生狀況良好,加上拿到國際專修部計畫,可讓境外學生先來讀華語。文大近年推廣教育、終身學習、樂齡學習等也有所成長,文大會積極調整,規模降載、穩定瘦身是必然對策,也會藉此重新盤整教學品質、檢視特色、優化學習環境。

方元沂也說,私立大學會不損及教育品質努力撐住,但政府在教育經費補助比例上也有義務重新盤整,挹注私校足夠能量,才能在危機時刻調整轉型並顧好教職員工生。

文化大學 少子化 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閱讀

涉境外招生重大違失 教部同意高苑科大董事會解聘校長

政商界洗學歷歪風頻傳 教團籲論文抄襲代寫詐欺罪論處

傳出林智堅擬退台大學位止血? 學者:於法無據 政治語言

在職碩專班學生膨脹達5.3萬人 學官互利放水論文貶值

相關新聞

台大申請入學173個缺額 政治系最多、醫牙電資均招滿

114學年升大學申請入學今公布分發結果,台大共有173個招生缺額。其中,缺額最多的是政治系,該系兩組加起來共22個缺額,...

考生注意!大考中心曝115學年學測、分科測驗暫定日期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日前公布115學年度各項考試暫定報名與考試日期,其中,學科能力測驗將在2026年1月17日...

網傳老師涉指使高中生學習歷程造假 學校澄清了

一名學測74級分高中生申請入學正取多間大學醫學系,但被發現其學習歷程檔案誤植「最佳辯士」頭銜遭檢舉,陽明交大、北醫大撤銷...

申請二階甄選 頂大熱門系強碰

大學申請入學二階甄選將於本月中開跑,以十七、十八日最熱門,其中十七日下午為台大共同筆試,同時也是陽明交大醫師組以及清大資...

建中生問該讀電機或醫科 台大院長:18歲決定一生太難

台灣醫療面臨醫護出走,給付低廉等問題,年輕世代對擔任醫師卻步,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分數,牙科首度超越醫科。台大醫院院長吳...

業界受歡迎?他學測爆了考慮讀「台科大」 網曝優勢:不分系很頂

不是高職生就讀「台科大」有何優缺點呢?一名男網友發文,稱他今年學測考得不好,父母不希望他考分科測驗,因此正在考慮台科大「不分系」,也聽說台科在業界很受歡迎,未來希望去外商工作,對此詢問網友們的意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