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文科重點/新增「混合題型」考文章理解 掌握三大原則拿分
111年考試制度做出改變,以分科測驗取代指考,指考走入歷史,未來分科將不再考國、英、數乙三科,而採計學測成績。換言之,變相又回到早先「一試定終身」的模式,國、英是絕大部分科系的採計標準,一旦不能在學測階段考到「絕對高分」,便無法保證分發時的優勢!
與此同時,學測國文題型也做出了改變,新增「混合題」。國文科主要在評量考生「國語文知識的認知與應用」以及「文本的理解與探究」的能力,題型除了原有的長文、多元文本的取材方向外,新增的「混合題型」則側重在評量考生對於文章的理解、分析與表達。
其實對於新題型的出現不需過份焦慮,「混合題」基本上是學校老師教學工具「學習單」的延伸,只要平時做好基本功,「凡考試必有套路」!掌握幾大原則,就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要有「配分概念」:這個概念只要是簡答題都通用,假如一題2分,那麼就至少應該針對性的寫出兩個「有效答案」,而不是寫了一長串「碰運氣」,也正是為了避免考生瞎寫混分,所以題目才會刻意給出字數限制,要求考生「寫重點」。
其次,「混合題答案皆有跡可循」:「混合題」呈現方式就像是「學習單」,平時在學校有時是老師帶學生寫,或者出做回家功課,但是無論哪一種,學生往往都不甚用心,敷衍了事而已。而現在,學測的「混合題」就是一份在考試時必須自己快速完成的「學習單」,這無疑就增加了挑戰難度!這類出題方式測驗的是考生有無訊息檢索和擷取能力,能否掌握作者運用的寫作技巧,並以此類推。因此,考生與其怕題目難,不如回頭要求自己平時上課或寫功課時多幾分用心與瞭解!
再來,「混合題答案就在文章裡」:答案資訊就在文章裡,只要學生能耐心閱讀、充分理解文章,再透過題組層層累積閱讀經驗,就能寫出來。其基本邏輯是:選擇題可以引導考生掌握文本脈絡,以檢測考生檢索、理解文本訊息的能力;而混合題中的非選擇題,則是能讓考生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對於文本理解、分析或推理的結果,因為沒有選項可以猜,所以就更可以檢測考生統整、解釋文本訊息的能力。
面對新的變革,考生在平時需要「有意識」的讓自己從生活中發想,培養「問題意識」!也就是說,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都必須有「想法」與「表達」。這部分其實反而與「上課」沒什麼必然關係,慢慢培養起「精確閱讀、適切表達」的習慣,使之成為一種真正能夠「帶著走」的能力;在未來的人生裡,真真切切發揮幫助的能力!因此新題型的產生,或許能成為國文理解能力的敲門磚,從閱讀中多分析推敲作者在文本中如何應用詞彙、寫作手法、組織文章結構,從而累積實力。
最後,還是提醒考生,文言文註釋、國學常識等「該背的還是要背」,雖然文言文選文減半為古文15篇,但根據大考中心公布學測考試說明:文言文「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外,課數比率須符合3年平均35%至45%」,仍有一定的出題比例不應偏廢。雖然強調理解,但這類「有背有分」的部分更不能丟分,否則不能「保底」,就更無從「優秀」了!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