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申請6個志願搞不定?專家建議「選系不選校」

大學學測成績已公布,選填志願常釀親子衝突。專家表示,坊間輔助選填志願資源相當充足,建議家長藉此機會訓練孩子分析資料、自主選擇,「若選錯,孩子將來才不會怨恨家長」。如果打算協助做選擇,家長的首要任務是盡力傾聽,幫孩子整理故事。另也能擔任職業探索橋梁,用人脈幫孩子牽線,讓他們有機會和各行業職人會面。
「爸媽太堅持,孩子大學後常過得不好。」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說,她定期舉辦工作坊輔導選填志願,歸納親子衝突有三大原因,第一是父母愛「面子」,有名校情結,強迫孩子跟從。第二關乎「裡子」,也就是父母為孩子「錢途」著想,認為孩子不懂事才選「念了會沒飯吃的系」。第三是基於情感,例如台北爸媽內心捨不得,拒讓孩子選讀外縣市大學,但孩子渴望獨立。
曾任教育立委的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所教授柯志恩分析,父母常用數十年前的觀察和經驗替孩子做主,但時代變化快速,熱門的科系、成功的方程式都與過往不同。孩子在網路環境成長,也會和同儕討論,掌握的資訊反而較合時宜。家長若想協助選志願,建議先問孩子要不要協助,同時也要多做功課。
楊俐容說,相信多數父母仍認為「孩子平安快樂最重要」,那就練習放手和祝福吧。好的溝通也能化解衝突,像是問孩子「有沒有考量出路」,取代「念這系一定餓死」。她也建議高中生同理爸媽成長於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價值觀和考量,「如果爸媽不吭聲,但讓你自由選擇,表示他們已經很努力在愛你。」
就算親子站在同一條船,選志願前仍要做足功課。楊俐容指出,選填志願就是向內分析自身興趣、能力,同時向外了解各科系和職業,「看自己過去的故事,想未來的故事。」建議高中生分析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找到做起來得心應手又超愛的事。爸媽能扮演的角色有兩種,第一是盡力傾聽,和孩子聊他熱中的事,協助他歸納、釐清方向。第二是擔任職業探索的橋梁,用人脈幫孩子牽線,讓他們有機會和各行業職人會面。
柯志恩則說,當代進修管道多元,學生考取某所大學,仍有機會到他校或上網學習、交友。企業主相較之下更重視主修專業,她認為「選系比選校更重要」。不過,能明確說出自己興趣的孩子少之又少,多半只說得出自己不喜歡什麼、一定不要讀哪些科系。建議父母以孩子的刪去法為基礎,引導他們聚焦適合自己的科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