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開戰?賀中華隊在大巨蛋奪首勝 侯友宜酸爆柯文哲

國1北上新竹段凌晨條狀鋼鐵散落 43輛車接連碰撞受損

搶便宜貨犯大忌 5年存兩桶金的小資女不做3件事

20級分上國立大學…升學方式比繁星恐怖? 過來人曝:風險超高

網友發文表示還有一種「青年儲蓄帳戶組」的升學方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網友發文表示還有一種「青年儲蓄帳戶組」的升學方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高中職升大專院校有多種升學管道,像是學測指考統測繁星計畫等等,也有不少學生為此而煩惱。一名網友發文表示還有一種「青年儲蓄帳戶組」的升學方式,內容是高中、職畢業先工作兩年,再透過組別進行分發錄取的制度,有人就依此制度低分錄取到國立中山大學,讓他直呼這是「比繁星還恐怖的制度」,也掀起相當多的討論。

一位男大生在大學生論壇《Dcard》指出,聽聞友人的朋友在高職畢業時選擇了「青年儲蓄帳戶組」的招生制度,依照教育部公告,此制度鼓勵青年先工作再升學,工作後政府每月補助一萬元就學創業金,且只要工作2年以上就可報名參加特殊選才、甄選入學或個人申請、彈性選系進入大專院校再就讀,參加方案期間的職場、學習及國際體驗等資歷,都可以納入成績採計項目。

位男大生在大學生論壇PO文。圖/取自《Dcard》
位男大生在大學生論壇PO文。圖/取自《Dcard》

原PO提到,那位朋友以此制度工作之後,再用統測成績200多分,換算約學測20級分出頭就錄取到了國立中山大學,令他相當訝異「比繁星還恐怖的制度」,並質疑「這個管道或許真的有許多漏洞可鑽?」

文章一出立刻引發熱烈討論, 許多申請過的過來人留言表示「高職的時候有問過一次,整個的流程非常麻煩,要找到媒合的機會很低,工作期間壓力會滿大的,名額也超少」、「高三有考慮這項制度的同學,都是真的家中經濟困難才報名的」、「工作類別很侷限,也不能確定工作環境好壞,期間內都要寫工作週記,成績好像也是用週記跟工作表現去算的」、「原本要申請,但如果沒找到工作會很麻煩,而且名額少的可憐」、「這個風險很大欸,工作的地方真的不見得都是好的,且不說一堆麻煩的相關規定,兩年其實很多事都會變化,到後面兩頭空真的很可怕」、「除非家庭狀況真的不好的再來拚看看這個」。

還有人認為「花費自己的時間去體驗工作,再用這個資歷去考取大學也沒什麼不好的」、「進去之後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那才是真正的考驗」、「如果真的那麼爽,早就一堆人搶了吧」。

原PO的友人也留言回覆,表示那位朋友「是那種就算花很多時間讀書成績還是很爛的,但是他的技術很強,這條路我們班都覺得很正確,畢竟不會讀書技術很強啊」,每個月教育部會再給一萬塊,薪水有到4萬快5萬,兩年存了100多萬,但是每天都要加班,每週都還要寫報告交給教育部,而錄取中山他也是要重新開始讀書。

友人坦承「我也是曾經參加過「青年就業儲蓄帳戶」的,但是工作兩個月還是選擇退出回去學校讀書」;也有其他網友表示「有三個同學有去參加這個制度,只剩一個還在做,他是政府土地測量員,要一直去詭異的地方測量政府要改建的土地,被火蟻咬被蜜蜂叮,變超級黑因為要騎機車到處跑,但是也有去觀光工廠的,可是很快就不做了」、「高中的時候老師還特別跟我們說一些學長姐的例子要勸退大家」。

繁星 升學 中山大學 學測 統測 指考 教育部

延伸閱讀

高中畢業先就業!青儲方案報名成長 3配套回流大學

高職生統測都在睡覺?台灣社會狹隘的「學歷主義」菁英觀點

明年大學個人申請首推「青年儲蓄帳戶組」 頂大加入搶生

青年參與儲蓄帳戶「蠻後悔」:同學4年後就能進台積電

相關新聞

英聽測驗一試20.54%考生拿A 有5499人不及格

大考中心今天公告113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考試成績,並說明相關統計資料。今年第一次考試共計9萬8188人應考,今...

台成清交減招 多砍熱門科系名額

國內大專校院步入一一三學年招生,根據教育部統計,台大學士班提供三五一○個名額,較去年減少,另外包括成大、清大、陽明交大等...

頂大資工申請入學 多不看國文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昨公告一一三學年大學繁星推薦、申請入學以及分發入學校系參採科目。明年頂大申請入學僅...

少年苦讀 考上陽明交大醫學系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大一學生林均嶧,年幼時父親因病過世,母親獨自照顧3兄弟,家中經濟狀況不佳,林均嶧從小成績優異,一路苦讀...

高中生選系「偏食」 人文類科僅19%

大專院校外語群等人文社會相關學科缺額率居高不下,成為不少大學首先減招的目標。教育部統計,就讀人文類科學生占比剩不到兩成,...

分科測驗衝刺/物理科難題恐占5成 新課綱四大獨有考點一次看

大學分科測驗7月12到13日登場,聯合新聞網26日起一連七天推出「分科測驗衝刺」系列專題報導,訪問高中及補教名師,剖析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