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大學審查學習歷程 公布多少規則才夠?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將占一定升學分數,「好學生」的定義變複雜了。108課綱上路一年多來,許多高中師生不只追求學測高分,還想看到各系甄試評分表,了解上面的學業成績占比多少,未附多元表現扣幾分,盼大學端公告何謂教授眼中的「好」。大學招聯會昨天終於公開回應疑惑,但只端出簡短「3重2不」原則,遭批未解答民眾心中困惑,焦慮、憂心氛圍持續蔓延。
到底要公布多少資料才夠?大眾持續追逐單一定義的「好」,公布多少資料都不夠。一名大學教務長曾把個人申請比喻為求職,學習歷程是履歷表。有些人拿著高學歷畢業證書、考了數十張檢定,仍未獲入場門票。有人資料單薄,平實說了自己的申請動機,讓面試官一秒認定「你就是我們要的人」。一個人夠不夠好、能否錄取,本來就難有標準定義。
新課綱理念與多元入學互為表裡,強打「好」的定義應該多元。無奈碰上台灣數十年來鋪天蓋地的升學主義、考試至上等社會價值,往哪個方向推動都碰壁。學習歷程屢遭詬病,反映社會價值始終停在原地。
舉例來說,台南一中今年指考沒人考上台大醫學系,竟成新聞話題,頻遭家長擔憂。明星私立高中學生立志讀文科,被校內主管「關心」並說服從醫較好,要學生違背己志來符合社會期待的荒謬情事時有耳聞,如何期盼「好學生」的定義變多元?
除了價值觀,新課綱窒礙難行,另一幫兇是政府配套沒做足。教育部明知在升學主義、人人在意公平性的環境下推動新課綱,還強行讓尚未成熟的學習歷程檔案綁住考招制度,又無法規、罰則來遏止不公平。
昨天招聯會公告審查原則,大學端強調學習歷程不必完美,但要提供真實的資料。有人反問,協助建置檔案、代筆的坊間機構林立,「繳交別人幫我寫的資料,有何不可?」大學主管只能表示「此事難查證,無法懲罰或扣分」,尤其增添弱勢學生、家長心中的無力感,認為自己難再透過教育翻身。
反觀同樣重視升學的南韓,高中生一樣要建置學習歷程並經教師認證,但該國傾國家之力確保每份資料的真實性,學習歷程如造假,教師不只名聲受損,還要負刑責。
可惜,民眾看不到我國教育部落實公平的魄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