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文/閱讀測驗原作者:連自己都選不出正確答案

樂評馬世芳談音樂創作人羅大佑、李宗盛的文章,被引用於大學學測的國文閱讀測驗。不過對於三題選擇題,馬世芳說,前兩題左看右看,連自己都選不出「正確答案」。
馬世芳在臉書發文說,「若你是熟聽李宗盛和羅大佑的老樂迷,這兩題你應該也和我一樣,很容易答錯,搞不好愈熟悉還愈容易答錯。」他指出,看到解答才大概明白出題老師的思路:閱讀測驗的答案,判斷的依據僅限於「摘錄的這段文章」,這段文字沒提到的,就等於不存在。不過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是作者所能壟斷的了。
馬世芳臉書全文:
學測拿我的文章出題,自然不會先問我。所以,今天許多朋友傳訊息說我的文章變成國文考題了,委實意外。還有好幾位朋友說他們的孩子是應屆考生,看到了「馬叔叔」的名字,不禁噗哧一笑。
老實說,文章變成考題,極可能從此被一整代考生討厭,不只應屆考生,還有未來要做考古題的一屆屆準考生,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得意的事。
但我想說的不只這樣: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再只屬於作者自己,這道理我明白。不過這三題閱讀測驗,除了第三題我很有把握,前兩題左看右看,都選不出「正確答案」,還是有點兒氣惱。
後來看到解答,左思右想,關於第一題,大概明白了出題老師的思路:閱讀測驗的答案,判斷的依據僅限於「摘錄的這段文章」,這段文字沒提到的,就等於不存在。
於是既然「這段文字」沒提到羅大佑歌詞關於「生命內在的惶惑」,還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和李宗盛連在一起,這就變成「專屬於李宗盛」的描述,而不能夠屬於羅大佑了。那麼說羅大佑「省視個人生命內在的惶惑」,就是屬於「不適當的敘述」了。雖然他的「將進酒」、「光陰的故事」、「耶穌的另一個名字」、「家」、「那是我所不能瞭解的事」......等等許多許多歌,都是這個題材非常厲害的示範,甚至我願意說,羅大佑是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寫得最好的作者。
但若套用這樣的理路,遇到第二題,我還是被難倒了。為什麼只能是B呢?C的敘述說羅大佑有校園民歌的文藝腔明顯有誤,可以排除,但我看A、B、D的敘述,都很適當啊。
於是我再次「角色扮演」,試圖進入出題老師的思路,D之所以不適當,大概是因為它只說了李宗盛,題目是「兩人」,不符合題旨吧?但A為什麼不對,B為什麼就可以,我還是不明白。回頭又看了幾遍自己的文章,讀得頭都昏了,依舊不明白。
我只知道,若你是熟聽李宗盛和羅大佑的老樂迷,這兩題你應該也和我一樣,很容易答錯,搞不好愈熟悉還愈容易答錯。
而這樣的考試方式,是不是能引起同學的興趣,稍稍接近羅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是不是能讓同學對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風格與內涵有更生動更具體的想像?我真的不知道。我想,這大概不是國文科閱讀測驗的目的吧。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是作者所能壟斷的了。或許很多考生都能教導我做這兩題閱讀測驗的「正確」方式吧?
【相關閱讀】
‧108年大學學測 各科試題與解答
‧108年大學學測 數學科試題與解答
‧學測國文寫作/試題出爐!考減糖宣導、作文「溫暖的心」
‧108學測整理包/學測登場! 重要資訊、考題趨勢看這裡
‧學測備戰! 數學、自然這些單元再看幾眼
‧大考惡補! 6個學測時事題關鍵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