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隊的神隊友 智慧充電: 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

工研院研發出「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透過非均流充電技術與人工智慧演算法,搭配遠端偵控技術,為電動車與電網提供智慧整合解方。
工研院研發出「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透過非均流充電技術與人工智慧演算法,搭配遠端偵控技術,為電動車與電網提供智慧整合解方。

【撰文/賴宛靖】

在電動車快速普及、電網壓力日益加劇的時代,如何聰明充電、穩定供電,成為電動巴士與物流車等大型電動運具營運的關鍵課題。工研院開發「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不僅突破技術瓶頸,成功降低營運成本與電力契約需求,榮獲2025年愛迪生獎銀牌獎肯定。

隨著全球電動車市場的迅速成長,大型運具如電動巴士與物流車隊的應用日益普及,然而相較於家用電動車相對簡單的充電需求,公共運輸與商用車輛的充電規劃更為複雜,必須在滿足營運需求的同時,避免超過電網契約容量,因此如何在電網負載與充電效率間取得平衡,已成為電動車營運商與電力供應商面臨的關鍵挑戰。

工研院看見業者的痛點與需求,研發出「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透過非均流充電技術與人工智慧演算法,搭配遠端偵控技術,可精準調度電動車隊的充電計畫,有效降低電網負荷、提升充電樁使用率,為電動車與電網提供智慧整合的解方。

充電難題 用科技來解答

「現在很多大眾運輸運具或商用車紛紛採用電動車,然而對於電動車營運商而言,契約容量限制是很嚴峻的挑戰,若同時有大量車輛進行充電,瞬間超過契約容量就會面對高額罰款或斷電。」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副經理吳至強說明,傳統充電模式下,電動巴士與物流車輛的充電安排得靠人工操作,司機回站後自行尋找可用充電樁,充電排程缺乏彈性,進而影響車隊調度與運輸效率,為了不超過契約容量也確保每輛車都有足夠的電力完成任務,營運商需要配置人力日夜輪班隨時注意車輛的電力狀態,不僅難以即時評估電池健康與電量,也無法確知充電樁的狀態及全站的用電情況,有時候巴士停妥準備充電,卻發現電樁有狀況,或是即將要出班的車輛電量不足,但不需要這麼多電力的車輛卻占據了電樁,無法順利安排車輛調度等情況。

工研院「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的非均流充電技術,可讀取每輛車的電池資訊,分析其電量數據再進行靈活的電流分配,不僅能避免跳電風險,還能讓充電效率最佳化,優化電池充電模式,延長電池壽命達20%,更重要的是,系統可協助降低業者電力契約容量需求,也減輕台電在區域內的電力供應壓力,為電動車營運商降低了50%契約容量需求,每年節省高達800萬元的電費支出,加上透過系統進行完整的充電管理,精省日夜輪班的人力,每年也能節省20%以上的營運成本。

智慧充電系統的全能進化

能做到細緻的電力管理,是因為這套系統背後有累積多年的電動車大數據。工研院機械所專案負責人巫文心表示,透過AI演算法自動分析車輛充電需求,就能合理分配充電時段,確保每輛車都能在不影響營運的前提下,獲得充足的電力,也能避免充電樁閒置與電網負載過重的問題。

由於公車行駛路線的不同,電力使用狀態也不同,這套系統還有遠端偵控技術,總站可以隨時查看每輛車的剩餘電量、抵達充電站時間及當前電網供電狀況,採機動方式隨時調整充電策略,確保電力分配的最優化,可降低人力操作需求,減少人為操作失誤風險,也能掌握充電過程中是否有過熱、過載與短路等異常現象,並在發生問題前預警,確保車輛與充電設備的安全。

同時,透過大數據分析,系統可監測電池健康狀態,提供精準的維護建議,避免因突發性電池故障導致營運中斷。「比起傳統的人力保養檢修模式,智慧監測技術為電動車隊的長期營運提供可靠保障。」吳至強進一步指出。

未來,這套系統也能與再生能源發電系統整合,讓每輛車彷彿成為一座小型儲能站,安排車輛在離峰時段充電、在尖峰時段將電力回饋至電網,達到靈活調度與資源最佳化的雙重效益,藉此優化電網,亦可提升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為智慧電網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此外,由於不同品牌的電動車與充電設備有各自的通訊協定,導致有些充電設備無法相容,為解決問題,工研院與國內外超過60家電池與充電設備廠商成立「充電聯盟」,致力推動充電介面與管理系統的標準化,透過技術整合與統一規格,讓有意引進這套系統的電動車營運業者,無需大幅度更動現有基礎設施,就能導入系統進行優化,更能加速電動車充電網絡的拓展與普及。

為響應淨零碳排政策,交通部已宣布將於2030年前全面推動全國1萬6,000輛公車電動化;在轉型過程中,「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將扮演推動電動車普及的關鍵角色,讓每一度電都被善用,每一班車都更智慧,離綠色生活也就更近一步。

延伸閱讀

大熱天騎電動車撐2把傘遮陽 高雄網友讚嘆:帥又酷 

大陸電動車爆「補能」大戰 充電、換電之爭受關注

桃三罷魯宣傳726投同意罷免票 綠議員合體車隊宣傳起跑

Volkswagen未來電動車技術 可能來自有力廠家供應?

相關新聞

Touch Taiwan 2025科技新趨勢

顯示器產業年度盛會Touch Taiwan 2025日前盛大登場,聚焦前瞻顯示與跨域應用。今年的「創新技術館」專區結合企業與研發能量,展出多項關鍵技術亮點,橫跨半導體封裝、Micro LED顯示、智慧車用、5G通訊與人機互動,全面展現臺灣在高階技術與智慧應用的創新實力。

專欄/LOT助攻臺灣產業 共同防禦NPE威脅

近年來,包括大量「專利蟑螂」在內的不實施專利實體(NPE)訴訟數量激增,對於以研發為導向的臺灣科技產業而言,NPE猶如無聲的風暴,時時威脅企業生存。工研院法務長王鵬瑜從產業與法務雙重視角出發,剖析NPE問題本質,倡議臺灣亟需共組LOT聯盟,凝聚產業公約數,共築智慧財產防護網。

智慧醫療新紀元 工研院攜手醫療體系打造臨床試驗綠色通道

從實驗設計、申請審查到臨床數據驗證,創新醫材的臨床試驗需克服層層關卡。面對全球數位醫療市場的高速成長,工研院攜手北、中、南四大頂尖醫療體系,共同啟動「臨床試驗綠色通道」,優化流程、提升效率,為新創醫材打造從研發到臨床的快速通路,助力臺灣在智慧健康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掌握先機。

邁向數位淨零雙轉型 TIMTOS 2025大秀臺灣工具機研發實力

工具機產業是製造業的基石,其技術發展關乎全球製造競爭力。「2025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吸引超過千家企業,展現臺灣技術實力。工研院在此次展會中發表21項高階工具機關鍵技術,涵蓋H型鋼構雷射銲接、AI高精度五軸工具機、超高速力感測器等創新技術,並陸續導入國內工具機廠商,為臺灣產業注入新量能。

臺美交流布局全球通訊商機 MWC臺灣館首秀高軌衛星通訊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通訊韌性是國家應變關鍵。工研院今年攜手中華電信與臺灣企業共同參與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展示「5G開放式架構NTN基站系統」、「5G/6G先期專網智慧解決方案」等先進技術;並與美國開放架構政策聯盟進行策略夥伴交流,展現臺灣實力之餘,更深化國際合作,為產業打開全球通訊市場。

從開放架構到智慧應用 MWC 2025看見電信業新風貌

年度通訊盛事「MWC 2025」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登場,聚焦5G-A技術演進、衛星與地面網路整合,以及AI在電信管理與服務創新中的關鍵角色。工研院團隊親赴現場,直擊全球電信產業最新趨勢,帶回第一手情報,全面解析業界如何以開放架構與智慧技術迎戰變局、創造新商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