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守護滴水不漏 漏水智慧監測技術

「漏水智慧監測技術」結合本土化漏水診斷設備與AI演算法,並整合5G與AIoT技術,打造高效能的智慧檢測方案。
「漏水智慧監測技術」結合本土化漏水診斷設備與AI演算法,並整合5G與AIoT技術,打造高效能的智慧檢測方案。

【整理/賴宛靖】

自來水管線隨時間老化,滲漏風險隨之增加,傳統檢測方式仰賴人力,效率受限。工研院開發「漏水智慧監測技術」,結合AI分析與5G低延遲傳輸,大幅提升檢測準確度與效率,能迅速鎖定漏水點,加速維修應變。技術應用正進一步擴展至城市地底關鍵管線監測,推動水資源及基礎管網管理數位化與智慧化,為永續城市發展提供關鍵助力,並榮獲2025愛迪生獎金牌獎肯定。

日常生活中,水是不可或缺的資源,但你是否曾想過,當你打開水龍頭時,那源源不絕的潔淨自來水,究竟經歷了哪些關卡,才能從水源地穩定送達家中?在這段旅程中,水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水管老化、破裂等問題日益嚴重,不僅造成寶貴水資源的浪費,還可能引發地面塌陷等安全隱患,帶來更大的基礎設施挑戰。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水管的鋪設與檢測需求同步攀升。根據IMARC市場研究公司調查報告,全球水管洩漏檢測市場預計2027年將達31億美元,顯示智慧水管監測技術的龐大市場潛力。如何有效監測並預防漏水,已成為各國水務管理單位關注的焦點,也帶動相關產業技術創新與市場發展,為水資源永續管理帶來全新契機。

AI大數據 傳承老師傅的耳朵

傳統漏水檢測方式仰賴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檢測人員需攜帶聽音桿沿管線逐點檢查,透過水流聲音判斷是否發生洩漏。然而,這種方法耗時費力、易受環境干擾,且老師傅的經驗難以傳承,特別是在城市地下管網錯綜複雜的環境中,精準定位漏點更具挑戰。為有效降低漏水率,在經濟部的輔導下,台灣自來水公司與工研院攜手開發創新技術,著眼於解決水資源問題,應對臺灣在碳排放控制方面的挑戰,亦嘗試解決台水公司面臨世代交替,如何提升檢漏人員專業技術的課題,運用AI革新漏水檢測模式,大幅提升檢測效率與準確性。

工研院開發「漏水智慧監測技術」,結合本土化漏水診斷設備與AI演算法,並整合5G與AIoT技術,打造高效能的智慧檢測方案。透過現場動態音訊採集與分析,累積21萬筆環境數據,建構智慧音頻辨識模型,輔助洩漏事件判斷與精準漏點定位。在108處漏水點的盲測中,AI模型的漏水辨識率達98%,不僅展現即時辨識洩漏與精準定位的強大能力,更透過大量環境數據學習與分析,傳承並優化老師傅的檢測經驗,讓傳統技藝與AI相輔相成,在確保檢測精度的同時,推動智慧水資源管理邁向新時代。

AI神探抓漏讓地下管線無所遁形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王立華表示,「漏水智慧監測技術」具備音頻訊號擷取、AI判釋與精準定位等核心功能,採用特別設計的超低頻高感度聲音收發探頭模組,可靈活安裝於管網錶頭、消防栓或地表,並與市售檢測設備相容,讓現場檢漏人員不再僅依靠經驗,而能運用可靠的地下水管洩漏分析工具進行檢測。此外,該探頭具備無線傳輸功能,可將數據即時上傳至雲端平台,透過AI輔助診斷快速辨識洩漏事件,檢測結果可視覺化呈現,進一步提升檢測效率與作業安全性。相比傳統人工診斷約70%的準確率,該技術辨識準確率高達95%,且地底偵測距離最長可達150公尺以上,路面開挖範圍精確至3平方米內,檢測可在半天內完成,大幅降低施工對民眾用水與交通的影響。

助攻災後復原與水資源管理

2022年9月18日,花東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導致多處自來水管線受損。工研院材化所經理蔡曜隆與研究員張洪誌回憶,當時團隊迅速前往災區,協助台灣自來水公司進行洩漏檢測,成功發現27處供水管線異常,其中25處診斷正確,辨識準確率達92.5%,有效降低錯誤開挖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加速災區恢復供水。此外,該技術亦成功應用於工研院中興院區的水管檢測,精準找出漏水點並完成修復,院區每日洩漏量從最高886噸降至26噸,節水成效高達97%,展現卓越的水資源管理能力,落實「滴水珍貴、惜水如金」的環保理念。

目前,「漏水智慧監測技術」主要應用於末端低壓水管洩漏檢測,未來將拓展至高壓地下管線,包括廠區消防管線、廢水管線、工業管線(油氣)、瓦斯氣管等,並已與相關國際檢漏設備大廠簽署前期技術合作協議,整合雙方設備系統,進一步協助臺灣進軍國際檢測市場。

隨著科技發展,該技術未來可進一步精準預測潛在漏水點,在問題發生前進行預防性維護,有效降低漏水率並節約水資源。同時,可與城市基礎設施管理系統整合,推動城市管理智慧化,提升營運效率與居民生活品質,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守護者。

延伸閱讀

沙鹿北勢國小遭爆教室漏水 中市教育局:非事實

沙鹿北勢國小教室漏水沒人問 夏天36 °C不敢開冷氣

工研院談2025全球產業趨勢 聚焦半導體、零組件與量子科技三大領域

桃園水管挖損...林口17日停水23小時 新北設6供水站應變

相關新聞

Touch Taiwan 2025科技新趨勢

顯示器產業年度盛會Touch Taiwan 2025日前盛大登場,聚焦前瞻顯示與跨域應用。今年的「創新技術館」專區結合企業與研發能量,展出多項關鍵技術亮點,橫跨半導體封裝、Micro LED顯示、智慧車用、5G通訊與人機互動,全面展現臺灣在高階技術與智慧應用的創新實力。

專欄/LOT助攻臺灣產業 共同防禦NPE威脅

近年來,包括大量「專利蟑螂」在內的不實施專利實體(NPE)訴訟數量激增,對於以研發為導向的臺灣科技產業而言,NPE猶如無聲的風暴,時時威脅企業生存。工研院法務長王鵬瑜從產業與法務雙重視角出發,剖析NPE問題本質,倡議臺灣亟需共組LOT聯盟,凝聚產業公約數,共築智慧財產防護網。

智慧醫療新紀元 工研院攜手醫療體系打造臨床試驗綠色通道

從實驗設計、申請審查到臨床數據驗證,創新醫材的臨床試驗需克服層層關卡。面對全球數位醫療市場的高速成長,工研院攜手北、中、南四大頂尖醫療體系,共同啟動「臨床試驗綠色通道」,優化流程、提升效率,為新創醫材打造從研發到臨床的快速通路,助力臺灣在智慧健康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掌握先機。

邁向數位淨零雙轉型 TIMTOS 2025大秀臺灣工具機研發實力

工具機產業是製造業的基石,其技術發展關乎全球製造競爭力。「2025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吸引超過千家企業,展現臺灣技術實力。工研院在此次展會中發表21項高階工具機關鍵技術,涵蓋H型鋼構雷射銲接、AI高精度五軸工具機、超高速力感測器等創新技術,並陸續導入國內工具機廠商,為臺灣產業注入新量能。

臺美交流布局全球通訊商機 MWC臺灣館首秀高軌衛星通訊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通訊韌性是國家應變關鍵。工研院今年攜手中華電信與臺灣企業共同參與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展示「5G開放式架構NTN基站系統」、「5G/6G先期專網智慧解決方案」等先進技術;並與美國開放架構政策聯盟進行策略夥伴交流,展現臺灣實力之餘,更深化國際合作,為產業打開全球通訊市場。

從開放架構到智慧應用 MWC 2025看見電信業新風貌

年度通訊盛事「MWC 2025」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登場,聚焦5G-A技術演進、衛星與地面網路整合,以及AI在電信管理與服務創新中的關鍵角色。工研院團隊親赴現場,直擊全球電信產業最新趨勢,帶回第一手情報,全面解析業界如何以開放架構與智慧技術迎戰變局、創造新商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