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確定了!中選會公布首波24名藍委罷免案+高虹安7月26日投票

【即時短評】726大罷免對藍斬草除根 賴清德要一戰定江山

「所有底線都被跨越」無國界醫生籲以色列停止封鎖加薩

從氫經濟看氫能的開發與未來

工研院打造沙崙氫應用示範驗證平台為臺灣首座再生能源產氫、輸儲及應用示範驗證場域。
工研院打造沙崙氫應用示範驗證平台為臺灣首座再生能源產氫、輸儲及應用示範驗證場域。

【撰文/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

全球邁向減碳與清潔能源的路上,氫能正逐漸成為聚光燈焦點。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以宏觀角度,從人類使用能源的歷程,來看由石油經濟轉為氫經濟的趨勢。要扭轉150年歷史的石油經濟,政策支持固然不可少,技術突破更是關鍵,本文將帶您一探氫產製的現況與未來機遇,透過科技研發,加速實現氫經濟大未來。

近年來,氫能已經成為各國重要的發展議題。然而,把氫當成能源載體只是氫應用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更廣義的從經濟面來談,也就是所謂的「氫經濟」。相對應的是石油經濟,廣義的說石油經濟,應包含煤及天然氣等能源來源。以氫經濟取代目前的石油經濟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但是這個過程充滿了各種挑戰,需要我們持續不懈的努力。

石油資源終將枯竭 氫經濟可望代之而起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的資料,一桶原油產出約85.6%為各類動力用油(如汽柴油)以及加熱與工業用油,其他14.3%的產出則提供我們約6,000類日常用品以及高科技產品的材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塑膠及人造纖維。人類據此發展出的石油經濟已有近150年的歷史,從開採,煉製一直到各種終端產品的製造,建構了非常龐大的產業鏈以及成熟製程,據統計2021年全球的石油煉製品市場規模約7,460億美元,這些都是能源及工業產品的上游原料,所影響的產業規模更是難以估計。考量這些資源都有枯竭的一天,勢必要有另一種經濟結構要發生,而以氫為能源載體及原料,就是目前看來最佳的方案。

脫碳產氫 成本是最大挑戰

人類使用氫氣,就像石油一樣有悠久的歷史,產業與供應鏈都相當成熟,例如煉製石油過程的氫化反應,用於生產氨(肥料),工業用酒精,醫藥,民生用油,矽晶圓製造中用於純化與表面清潔,半導體製程如清洗,退火,蝕刻與表面鈍化等,以及煉鋼製程中取代煤為還原劑等等。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2023年全球氫氣需求達到9,700萬噸,較2022年成長2.5%。需求仍集中在煉油和化工領域,主要由未減排的化石燃料製氫來滿足。

換句話說,以氫為原料的經濟活動已經存在多年,只是其規模尚未擴及能源領域。氫的化合物在地球有大量蘊藏,最大量的是水,其次是各類碳氫化合物如石油與天然氣等。而目前全球95%以上的氫氣生產來自於基化石燃料的蒸汽甲烷(天然氣)重組和煤氣化的灰氫和黑氫,過程中大部分沒有捕捉二氧化碳。這使得2022年氫氣生產導致約9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這個供應鏈的技術和成本優化已經非常成熟,如果要達到脫碳產氫,該思考的是如何針對成本及其下游產品的上漲做出因應,現階段這也是使得氫經濟活動脫碳,所面臨的挑戰。

2030低碳氫產製變數大 科技創新才能加速

總計各國宣示到2030年規劃的低碳產氫量是3,800萬噸,其中約2,800萬噸是來自使用再生能源電解水(綠氫),其餘1,000萬噸是來自石化原料加上碳捕捉(藍氫)。但是國際能源署的追蹤報告指出,目前確定投資的僅有4%,55%尚在很早期規劃,其餘的都還在可行性的評估階段,所以2030年的目標是否能達成仍是充滿未知數的。再者,這個目標屆時會是工業用氫的三分之一,有多少會用於發電或是儲能,目前很難預估。麥肯錫顧問公司在其2023年的全球能源展望報告中指出,對於綠氫的未來,不論是在製造,成本競爭力,以及投資上都屬於高風險的項目。在未達經濟規模前,除了仰賴政府投資以及強制法規,也必須投入積極的科技研發尋找低成本的生產方案,這才是加速實踐氫經濟未來的關鍵。

根據美國能源部先進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 Energy;ARPA-E)的研究報告,全球每年需要約5億噸的氫氣供應方能達成國際能源署所規劃的2050年淨零目標,如果要徹底達到能源轉型,例如燃料上完全取代天然氣等,則預估每年需要約10億噸的氫氣。

如果期望全部是綠氫,那麼以5億噸的目標以及產出每公斤氫氣需要45度電的效率,需要約22,500百萬兆瓦時的電能,等於22.5兆度電(1度電=1千瓦時),這還不算壓縮儲存的耗能。以國際能源署根據各國再生能源建置規劃的估計,2050年的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在25至30兆度電的規模,也就是說綠氫的生產要用掉幾乎9成的再生能源。這還沒有考慮以目前的電解技術所需的貴金屬如鈀、銥和鉑等,其需量預估是目前全球產量的7倍以上。加上開採煉製或是回收這些金屬所需的能源,這個情境是很有挑戰的。

熱能製氫技術 降低再生能源需求

因此比較務實的看法是在電能的供應上,需要考慮使用,具備便宜又環保的恆定發電電力以解決再生能源的不足。其次是需要加入從化石燃料裂解的藍氫,以及從生質料源產氫,這兩者與電解水不同,其主要產生氫氣的能量是熱能,例如驅動蒸氣甲烷重組的吸熱反應,包含後續二氧化碳捕捉與轉化的熱能均可由燃燒部分的甲烷或是氫氣供應。使用生質料源產氫也是類似的過程,只是如果生質料源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個過程中如不捕捉,則一般視為碳中和,也就是沒有增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如果捕捉,則可視為負碳。

總而言之,這兩個方式均不會對再生能源的供應產生負擔,但是化石燃料長遠來看需面對枯竭的現實。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為了提升甲烷產氫的效率以及避免產生二氧化碳,許多研究使用電漿熱裂解的方法,直接產生氫氣及固體的碳黑。如果得以規模化是可以解決碳封存的困難,同時其所產的氫發電部分可以回饋提供電漿的電能,降低再生能源的需求。

氫受限能源效率 鎖定載具與偏鄉供電

如果所產出的氫氣用於發電,則必須謹慎考慮其應用情境。這個考慮的重要指標是所謂的往返效率(Round trip efficiency),意思是用1度電所產生的氫再去發電所產出的度數,用百分比計算。以再生能源儲能併網的應用來看,其目的是解決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問題,在剩餘時儲存起來供不足時補充。目前既有的儲能方法的往返效率是:抽蓄水力75至80%,飛輪80至90%,化學電池75至90%,電熱(ETES)65至75%,以及壓縮空氣(CAES)65至75%。

目前技術上電解水的綠氫再轉化為電能,往返效率為18%至46%,即使用效率較高的甲烷電漿熱裂解,其效率也僅在20%至50%。其重要原因是氫在壓縮儲存或事液化需耗費額外能源,例如壓縮將使用氫氣原始能量的10%至30%,而液化更耗能,消耗氫氣能量的30%至40%。再者,氫燃料電池產電效率通常在60%至80%左右。因此,用氫來儲存及發電的應用優勢,在於能量密度需求高且無法直接觸及電網的場合,例如汽車、飛機、輪船,或是沒有電網與供電不穩的偏遠地區,未來隨著技術的演進,其他的應用相信也會跟進。

短期石油與氫經濟並存 脫碳氫經濟充滿商機

從上述分析來看,除非石油枯竭或是其開採成本過高,以再生能源驅動的氫經濟現階段很難取代石油經濟,但是在減緩全球暖化的趨勢下,這兩種經濟活動將會並存。也就是說,將石油在能源及工業應用上去碳化,與產氫是同等重要。同時,從化石燃料中取氫所需要的碳捕捉利用及儲存(CCUS)技術,其重要性不亞於對綠氫供應的追求。

然而,綠氫基本上需要的只是再生能源及水,因此對國家能源與工業生產的韌性是極度重要。其次,我們不能忽略未來脫碳的氫經濟所需要的龐大產業鏈以及商機,尤其是從各項數字與科學推論,許多尚待克服的問題都需要科技來解決,例如目前電解水產氫的效率,與理論值的每公斤39度電尚有一段差距,這也提供了許多新創公司的機會。

帶動氫經濟發展是長遠目標,氫能除了生產的課題外,還包含儲存、運輸以及使用的層面,本文僅略窺氫氣生產的情況與問題,其他層面以及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自然或地質氫,這些項目在規模放大上仍然面臨許多科技導入的缺口。而這些科技就仰賴政府與企業合作,積極的投入研發資源,也同時訓練技術與商業人才透過不斷的精進與創新才能克服,期盼大家一起攜手,努力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更美好的地球。

延伸閱讀

台灣汽車、保健品關稅一定要降!施俊吉:別再提採購美軍火石油...這不是川普要的

乾淨能源佔比逾4成 全球太陽能發電增多

巴西石油聯手銀行 融資森林修復兼促碳權交易

川普喊對俄石油課二級關稅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