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家寧三度90度鞠躬!一家四口交保「母20萬最高」 搭賓士車離去

高雄樋口飯糰店不搬了? 老闆娘:完美解決這1事再開心離開

川普貿易談判沒進展…轟鮑爾下台沒停 美股道瓊早盤再崩600點

AI、半導體煥新南部產業能量

工研院提出「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以AI與半導體為雙主軸,盼再創南臺灣產業高成長曲線。
工研院提出「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以AI與半導體為雙主軸,盼再創南臺灣產業高成長曲線。

【撰文/陳怡如】

在AI與半導體產業帶動下,南臺灣從傳統產業轉型為創新樂土。工研院日前舉辦南臺灣產業策略論壇,提出「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聚焦「半導體南向,產業鏈聚能量」與「產業AI化,AI平民化」雙主軸的產業架構,倡議產業提早布局,共創嶄新商機。

南臺灣過去以石化、鋼鐵、農業等傳統產業為主,隨著AI技術崛起,半導體需求也快速攀升,隨著上下游大廠紛紛進駐,產業供應鏈日益完整。政院也於2025年初,通過「大南方新矽谷方案」,將串聯半導體S廊帶,力拚臺灣進入AI應用時代。

南臺灣產業前景佳,工研院提出「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以AI與半導體為雙主軸,盼再創南臺灣產業高成長曲線。

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指出,各縣市產業各具特色,如雲林推動運動科技、嘉義聚焦綠能與無人機、臺南與高雄發展半導體與先進材料、屏東專注太空科技,產業聚落多元布局,未來應以「半導體南向,產業鏈聚能量」和「產業AI化,AI平民化」雙主軸,帶動南臺灣百工百業不斷升級。

半導體方面,南部產業鏈逐步擴展至晶圓製造及IC設計,並聚焦化合物半導體與先進封測兩大領域。AI則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工研院倡導打造AI技術中央廚房,客製化技術應用於製造、零售、醫療、農業等領域,推動產業AI化,緩解缺工問題,讓中小企業與民眾均能受益。

林昭憲表示,工研院於南臺灣的「AEFX」發展策略,涵蓋四大方向:打造化合物半導體產業應用加速器(Accelerator)、完善封裝測試及化合物半導體的虛擬產業專區(Ecosystem)、發展AI核心技術平台(AI Foundry)以及建立百工百業AI化中心(AI-Xmation Centers)。此策略將強化半導體產業優勢,助力南臺灣傳統隱形冠軍升級轉型,成為新的創新樞紐。

延伸閱讀

工研院與中華電信展示高軌衛星通訊 訊號穩還有AI助理

CES 2025/AI深入百工百業 CES 2025大展直擊

林昭印提修民眾黨章 中央委員中評委不得兼黨公職

民眾黨組織部副主任被迫辭職 中央委員兼任黨職有爭議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