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開戰倒數?印度最快24小時動武 巴基斯坦警告1情況恐祭出核武

滑鼠「輕量化」好痛苦!他曝碰一下「就捏爆」釣出一堆苦主認同

高雄小學校長偷拍少女…影片硬碟還藏校長室 重判9年

部立醫院與產官學研簽署「永續倡議書」

衛福部帶領26家部立醫院攜手工研院等產官學研共同簽署「永續倡議書」,為保護地球開啟重要里程碑。
衛福部帶領26家部立醫院攜手工研院等產官學研共同簽署「永續倡議書」,為保護地球開啟重要里程碑。

【撰文/梁雯晶】

響應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與總統賴清德2050淨零排放政策,衛福部帶領26家部立醫院攜手產官學研共同簽署「永續倡議書」,為促進健康福祉、永續發展、愛護地球開啟重要里程碑。

淨零排放不僅關係到經濟產業發展,醫療產業的永續亦不可忽略。事實上,醫療產業占我國總碳排的4.6%,高於全球醫療產業平均碳排量的4.4%,顯見醫療機構推動淨零排放已刻不容緩。

為此,衛福部帶領26家部立醫院攜手產官學研共同簽署「永續倡議書」,共同簽署及見證的單位包含TAISE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6家部立醫院、衛福部、醫福會、環境部、陽明交通大學、中原大學、清華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及工研院。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為積極推動永續發展,衛福部已研議將永續發展納入醫院評鑑,目前部醫體系內已與經濟部及環境部共同合作推動醫療院所綠色節能淨零碳排輔導計畫,陸續協助醫院進行碳盤查、培育碳盤查種子人員。

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林慶豐進一步說明,新成立的「部醫永續推展中心」將協助整合部醫的四大永續工作,部醫也將在北中南三區規劃由臺北醫院、臺中醫院、旗山醫院分別設立推展中心,帶領所有部醫共同推廣與落實醫療永續。

在推動醫療永續的技術層面上,工研院執行副總暨副院長胡竹生提到,此次合作聚焦碳盤查、能源管理、廢棄物資源化等技術,目前已初步規劃兩方向,一為碳盤查教育訓練、認證與導入,未來只需透過「一站式雲端永續碳管理平台」並導入相關碳係數資料,即可無縫接軌提供部立醫院使用;二為「廢水處理與回收」,工研院目前已有完整的水處理技術,未來將提供醫療院所高效降解抗生素之解決方案,加速資源循環利用。期望藉由此次合作促進國內醫療體系永續發展,用科技讓臺灣醫療成為國際綠色典範。

延伸閱讀

遠雄廣場推10周年永續特展 康誥坑溪櫻花盛開 美照入列

解決病患塞爆急診 衛福部最新決議部立醫院開綠色通道

汐止區每里1台…大汐止獅子會做社服 捐50台輪椅免費借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櫻花季 植樹推廣環境永續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