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腦部動脈腫瘤變大!許藍方自曝近況 簽下遺囑送醫「緊急動刀」

蔡正元曝日本前高官警告「賴清德出手整肅」 本人發聲抗議了

2025年臺灣製造業成長6.5% AI扮火車頭領跑百工百業

根據工研院IEKCQM,2024年臺灣整體製造業成長12.33%,其中以資訊電子業24%表現最為出色,總產值上看新臺幣25.9兆元。
根據工研院IEKCQM,2024年臺灣整體製造業成長12.33%,其中以資訊電子業24%表現最為出色,總產值上看新臺幣25.9兆元。

【撰文/梁雯晶】

地緣政治與科技競局使得產業由全球化走向區域化,分散生產、供應鏈趨於零碎的趨勢下,2025年製造業的面貌如何?工研院日前舉辦「2025年臺灣製造業暨電子零組件產業景氣展望」,預估2025年全球貿易將重返溫和擴張態勢,帶動臺灣製造業正向成長。

通膨下降、歐美降息,全球景氣在2024年逐步復甦,展望2025年,AI將成為產業火車頭,帶領臺灣產業向前邁進!

根據工研院IEK製造業趨勢預測模型(IEK Current Quarterly Model;IEKCQM),2024年臺灣整體製造業成長12.33%,其中以資訊電子業24%表現最為出色,預估2025年製造業將成長6.48%,總產值上看新臺幣25.9兆元。

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表示,在AI熱潮下,除了終端及邊緣運算產品需求增加外,歐美國家也紛紛來臺探詢無人機、機器人供應鏈的機會,「2025年臺灣半導體產業預計有16%的成長,產值達新臺幣6兆元,且不僅是半導體產業受惠,AI將成為引領產業成長的火車頭,拉動臺灣百工百業成長。」

四大工業持續正成長 關注三大國際議題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陳佳楹進一步分析,2025年資訊電子業年成長率10.33%居冠,半導體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將成為產業的驅動引擎,促使IC設計產業產值提升。

金屬機械業年成長率3.54%居次,在中國政府加大房地產業支持力度、各國利率下降助消費振興、永續淨零風潮加速綠色基礎建設需求、全球半導體與航太等產業發展帶動業者投資意願轉強等因素影響下,產業需求回升。

通膨趨緩、國內消費力回升,預估民生工業年成長率為3.53%。國際採購回歸常軌,帶動服飾品牌、零售餐飲、表演藝術及運動賽事消費回升;景氣回溫雖刺激石化產品需求,但石油價格持續走低,業者多以策略性調降產能因應,因此預估化學工業微幅成長2.42%。

整體而言,在AI浪潮帶動下,2025年臺灣製造業仍呈現正成長。但陳佳楹也提醒,國際情勢變動難測,仍須時刻保持審慎心態。工研院也針對影響製造業發展態勢的三大國際議題─地緣政治、產業AI化、永續供應,提出策略建議。

在地緣政治的部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企業可以藉由發展特色領域調整全球生產布局,擴大與國際企業的合作,強化產業韌性與競爭力;在產業AI化方面,政府可以參考其他國家作法,為AI技術訂定明確的治理規則,優先由製造、醫療、零售、電商等產業切入,建立產業化AI中心,幫助業者降低發展AI應用技術的門檻;面對永續供應的浪潮,工研院則建議政府要和業者協力合作,開發科學化淨零減碳方法,推動臺灣產業綠色數位雙轉型。

供應鏈重組 臺灣電子零組件再現優勢

國際情勢雖詭譎多變,但對於臺灣產業不見得為全然負面。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去中國化策略牽動供應鏈布局,臺灣擁有堅強的研發製造實力,特別是在電子零組件產業方面,更是扮演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羅宗惠表示,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局勢下,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將再現優勢,整體需求由弱轉強,帶動產品規格全面升級,「2025年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將迎接新商機,年成長率預估達5.4%,產值達新臺幣2.24兆元。」

但羅宗惠也提醒,美國大選甫落幕,川普新政有待觀察,尚無法確保最終訂單量的情況下,雖然電子零組件產業正在加速海外擴產規模,但目前產能仍處於剛起步的狀態。

此外,電子零組件產業還有兩個值得注意的議題。第一,在AI應用大爆發的情況下,已改變電子零組件原有設計思維,逐漸朝向符合AI運算力、傳輸力及散熱力需求的嶄新設計發展;第二,指標性品牌廠商蘋果(Apple)宣布將於2030年達到供應鏈碳中和,淨零減碳已成為產業當務之急,過多的碳排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負擔。

供應鏈五大挑戰 溫和成長仍須審慎應變

台灣永續供應協會創會理事長賴樹鑫表示,製造業是支持經濟成長與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今在AI熱潮之下展現新成長動能,但仍面臨五大挑戰,包括:美國與中國脫鉤、國際禁止強迫勞動的限制、雲端網路威脅風險的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惡化,以及ESG議題與相關法規的落實。

要因應挑戰,他建議產業應加強供應鏈韌性及遵循合規管理,使供應鏈從過去強調成本優勢競爭的模式轉成價值鏈競爭,並運用創新AI技術建立主動式風險管理指標,建立及時應變的彈性。

展望2025年,臺灣製造業及零組件產業可望延續溫和成長的態勢,但仍需保持謹慎應變的態度,迎接未來嶄新的契機與挑戰。

延伸閱讀

全球供應鏈大轉移 海外生產比...15年最低

工研院與中華電信展示高軌衛星通訊 訊號穩還有AI助理

CES 2025/AI深入百工百業 CES 2025大展直擊

德國歐洲無人機展 工研院盼建立台灣自主供應鏈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