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物流車助力臺灣綠色運輸

工研院透過技轉強化國產電動車基礎,並攜手產業界,包括中華汽車、威剛科技、新竹物流、嘉里大榮物流、祥億貨運、國瑞汽車、起而行綠能等,展示電動車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成果。
工研院透過技轉強化國產電動車基礎,並攜手產業界,包括中華汽車、威剛科技、新竹物流、嘉里大榮物流、祥億貨運、國瑞汽車、起而行綠能等,展示電動車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成果。

【撰文/邱璟綾】

隨著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綠色運輸被視為具潛力的減碳產業之一。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支持下,工研院推動電動物流車產業發展成果豐碩,期望加速國內商用電動車產業鏈發展,引領臺灣物流運輸邁向無碳未來,助力臺灣重要產業的綠色競爭力。

2050淨零排放是全球趨勢,也是臺灣產官學界的共同目標。根據國發會公布的12項臺灣淨零轉型關鍵戰略中,「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是重要的轉型方向之一,顯見結合電動車的低碳物流服務,將成為永續運輸的關鍵。

因應國際市場對綠色供應鏈需求提高,工研院除了透過技轉強化國產電動車基礎,日前再攜手產業界,包括中華汽車、威剛科技、新竹物流、嘉里大榮物流、祥億貨運、國瑞汽車、起而行綠能等,展示電動車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成效,使國產電動物流車可望成為暨電動公車及大眾用車之後,國內實踐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技轉強化國產電動車基礎

隨著國際市場對供應鏈減碳的需求提高,電動物流車不僅是邁向低碳交通的解方,更是實現智慧物流的關鍵一環。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簡任技正童建強表示,產發署長期推動各類創新、智慧化的低碳運輸方案,目前國內已經推出的電動機車、乘用車、巴士等電動化車輛方案,而在電動商用車領域,國際間的大規模量產仍不普及。經濟部產發署於112年提供電動商用車示範運行補助,支持車輛製造與物流業者合作實地測試,驗證電動商用車的品質與安全性。未來,產發署將持續與產業界密切合作,加速物流產業的數位轉型,攜手創造更清潔、更永續的運輸環境。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資深技術專家饒達仁表示,物流車電動化的關鍵「三電」,不外乎電機、電控與電池系統,其中在電機與電控方面,工研院協助廠商進行動力模組系統、高瓦數控制器等相關零組件設計與開發,並將關鍵技術技轉至相關業者,一同推動國產國造的電動物流車。

包括參與中華汽車及國瑞汽車的電動貨車前期技術開發,技轉「電動車輛底盤系統設計開發」與「動力系統整合技術」予中華汽車、「130kW整合式動力馬達與驅控器技術」予士林電機,中華汽車整車研發團隊進行設計、系統整合與開發、及量產;協助國瑞汽車建立電動車輛系統整合,強化國產電動車輛的設計基礎。

饒達仁表示,工研院將持續協助產業研發5噸電動貨車及輕量化冷鏈電動車,強化載重、續航與冷鏈應用能力,同時深化電動車智慧應用,期待電動物流車技術立足臺灣、輸出國際,引領臺灣物流產業朝低碳化與智慧化邁進。

打造低碳物流車隊

在展示會中,中華汽車首度曝光即將上市的3.5噸智慧電動小貨車ET 35,預計2025年下半年即可投產,將是國內第一款正式量產的3.5噸電動商用車。接下來,新竹物流將投入30輛ET 35電動物流車,用於B2B及B2C物流運輸,逐年取代傳統燃油車。

中華汽車協理劉坤一表示,ET 35從底盤、電池、傳動系統到車聯網等重要技術,均由中華汽車自主設計,或與臺灣供應鏈廠商合作開發,國產化比率高達9成以上,要打造第一款臺灣自主研發的電動商用車,同時提供可應用於車輛管理系統的車聯網雲端服務,協助國內物流業者達到綠色轉型的目標。

新竹物流事業群總經理張聰海則指出,物流車隊若能導入電動車,可降低整體燃油成本並提升企業形象。他透露,新竹物流已率先採購30輛電動物流車,將於2025年陸續應用於B2B及B2C物流運輸,希望以此拋磚引玉,帶動國內物流業者開啟低碳貨運服務。

威剛科技則分別與嘉里大榮物流及祥億貨運合作,投入國瑞汽車3.5噸電動小貨車、威速登電動三輪車,並搭配自家開發的低碳物流平台,透過計算物流運送碳排量與AI優化配送路徑,有效管理物流車輛,進一步降低車輛碳排量,致力於建立低碳物流車隊,推動「最後一哩」綠色運輸服務。

威剛科技副總經理江昌憲表示,威剛致力於推動自家開發的低碳物流平台,透過計算物流運送所產生的碳排量,與AI優化配送路徑,能有效管理物流車隊,進一步降低車輛繞行所產生的碳排量。

嘉里大榮協理胡明昌則表示,電動三輪車界於貨車與機車之間,具有節能、靈活等優點,目前公司已採購部分電動三輪車,未來將逐步引進低碳物流車隊,以綠色運輸服務,為永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工研院持續深化電動車智慧應用,讓電動物流車技術立足臺灣、輸出國際,引領臺灣物流產業朝低碳化與智慧化邁進。
工研院持續深化電動車智慧應用,讓電動物流車技術立足臺灣、輸出國際,引領臺灣物流產業朝低碳化與智慧化邁進。

工研院持續深化電動車智慧應用,讓電動物流車技術立足臺灣、輸出國際,引領臺灣物流產業朝低碳化與智慧化邁進。
工研院持續深化電動車智慧應用,讓電動物流車技術立足臺灣、輸出國際,引領臺灣物流產業朝低碳化與智慧化邁進。

延伸閱讀

台灣發展綠色交通新紀元:氫能車接軌未來

川普關稅大刀持續砍出 歐洲線貨櫃止跌回升

小米新車款2小時賣破萬台 美媒:「中國蘋果」超越蘋果

陸媒曝:黑石擬向中國平安售3物流項目 Q2或完成交易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