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印航空難前機艙內「電子設備都故障」 乘客拍攝影片曝光

搶威力彩12億!命理師曝本周3類人如「行走的財神」 做1事成致富關鍵

印度航空空難1名乘客奇蹟生還,墜毀竟是罕見原因?

眺望2025/臺灣半導體產值今年破5兆

工研院研發之「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設備」,完全對應先進半導體製程技術在高深寬比、均勻披覆與薄膜成分精準之需求。
工研院研發之「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設備」,完全對應先進半導體製程技術在高深寬比、均勻披覆與薄膜成分精準之需求。

【撰文/陳怡如】

隨著全球經濟復甦與AI人工智慧驅動,半導體市場景氣回溫。預計2024年,臺灣半導體產值將突破新臺幣5兆元,年增長達22%,超越全球市場平均表現。10月底登場的工研院「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專注於未來半導體技術革新與市場布局,深入探討先進製程技術對產業格局的影響。

全球通膨趨緩、終端市場買氣逐步回溫,加上AI新興應用需求攀升,不斷引領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預測,2024年全球半導體產值預計將達6,112億美元,年成長16.0%;2025年更將成長至6,874億美元,年成長12.5%,反映市場強勁表現。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范哲豪指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走向也受到各國政策的深遠影響,美國晶片法案、歐盟晶片法案,及臺灣和日本等產業發展計劃,正在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生態系。臺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的核心重鎮,在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下,將繼續扮演關鍵角色。

估計2024年臺灣IC產業產值將達新臺幣5兆3,001億元,年成長率達22.0%;在AI和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的推動下,2025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將突破新臺幣6兆元,預估年成長率為16.5%;若從臺灣IC設計業、製造業、封測業等三大次產業來看,2025年均有兩位數成長,持續推動臺灣IC產業邁向新紀元。

「半導體技術持續進步,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技術正在成為推動整個產業創新的核心力量。」范哲豪分析,2奈米以下的製程技術競爭愈演愈烈,而原子層沉積(ALD)等薄膜沉積技術在奈米晶片製造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此外,隨著電晶體微縮技術接近瓶頸,異質整合封裝技術如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OPLP)、2.5D封裝和3D封裝,成為技術突破關鍵。

2024年臺灣IC產業正式突破5兆元關卡,年成長預估達 22.0%,高於全球市場平均水準。(資料來源:工研院 產科國際所,2024/10)
2024年臺灣IC產業正式突破5兆元關卡,年成長預估達 22.0%,高於全球市場平均水準。(資料來源:工研院 產科國際所,2024/10)

AI推動晶片創新 引領終端新商機

在IC設計方面,全球半導體市場在2025年仍維持高成長趨勢,通訊用電子應用領域為半導體核心市場,2024年預估成長2成,2025及2026年成長幅度分別為11.6%和4.5%;但未來在生成式AI帶動下,運算用電子晶片成長最為快速,預估2028年運算用電子將成為最大應用領域。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王宣智指出,「AI應用所引發的晶片需求,依然是主要動力。」AI半導體在2023年的市場規模約537億美元,預計5年成長4倍,於2028年達1,965億美元,市場成長動能來自AI推論需求,預計在2028年AI推論市場達1,797億美元。推理式AI、多模態AI等新應用陸續釋出市場應用,強化AI推論硬體需求,新AI運算解決方案仍為持續研發重點。

臺灣IC設計業2024年表現也重回成長期,產值達新臺幣1.28兆元,創歷史新高,成長率達16.5%;2025年產值更將持續推升至新臺幣1.41兆元紀錄,年成長10.2%。展望2025年,個人智慧終端的AI能力滲透率將逐步增加,繼續帶動消費性產品成長,不僅AI PC產品陸續上市,穿戴式裝置也是AI應用新市場。

生成式AI技術與晶片創新,推動了AI在多領域的應用與實 現,這些皆有助於IC設計產業的產值提升。(資料來源: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2024/10)
生成式AI技術與晶片創新,推動了AI在多領域的應用與實 現,這些皆有助於IC設計產業的產值提升。(資料來源: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2024/10)

先進製程技術變革 迎接2奈米時代

在IC製造業方面,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不斷創新,2024年將成為全球與臺灣IC製造業的重要轉折點。全球IC製造業正面臨多項技術變革,各大廠商加速布局先進製程技術,如台積電於A16製程中導入超級電軌技術,並預計於2026年引領市場;三星與Intel則計畫在2奈米製程階段採用相同技術,這三大半導體製造商的技術布局,不僅深刻影響全球晶圓製造市場,也為未來高效能終端應用產品提供更多創新機會,包括智慧型手機、PC和伺服器,將是驅動IC製造業成長的動力。

臺灣IC製造業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中也持續展現技術領先優勢,主要受惠於AI及高效能運算需求帶動,3奈米、5奈米產出增加。2024年臺灣IC製造產值將再創新高,達新臺幣3.39兆元,年成長27.5%;預估2025年將突破新臺幣4兆元大關,年成長19.6%。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黃慧修觀察,先進製程將於2025年邁向2奈米節點,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機台(High-NA EUV)成為進軍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競爭關鍵;DRAM市場則逐步轉向高附加價值的HBM產品,在AI與HPC需求推動下,HBM以高頻寬、低延遲的特性成為廠商競相投入的重點。

先進原子級鍍膜技術 推進半導體更奈米化

由於晶片內的最小距離微縮至奈米等級,傳統鍍膜技術難以滿足先進製程需求,原子層沉積(ALD)技術以精確的原子級鍍膜能力和卓越的均勻性,成為半導體製程向前推進的關鍵技術。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江柏風以「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角度,分析ALD發展趨勢。

在天時上,奈米晶片技術的快速發展,將薄膜製程需求的鍍膜技術推向原子級別。由於一個原子的尺度比奈米小了10倍,這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奈米晶片的性能,也為先進製程技術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在地利上,ALD能夠在低溫環境下實現高品質鍍膜,並在複雜的立體結構表面提供優異的覆蓋率,且具備精準控制薄膜厚度的能力,已成為現代半導體製程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目前ALD應用已跨越多個領域,成功實現先進半導體晶片的製程需求。

在人和上,國際領先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積極投入ALD技術與設備開發,以滿足IC製造客戶日益微小化的需求,並持續進行設備優化。同時,工研院憑藉多年自主研發經驗,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創的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設備。該設備針對先進半導體製程中的高深寬比、均勻披覆性以及薄膜成分精準控制需求,提供了技術與設備的完整解決方案。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陸續投入ALD技術與設備的研發,以及ALD應用範疇的持續擴大,預期ALD設備市場在未來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成長趨勢。

美日歐政策引導 形塑區域布局變革

地緣政治下,半導體供應鏈韌性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各國為提升自身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積極推出相關政策,鼓勵半導體在地製造、強化研發能量,而這推進國際半導體大廠積極進行全球布局。

亞洲雖然作為主要半導體製造基地的地位難被取代,但各國晶片法案短期內對區域半導體布局仍具關鍵影響力。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李佳蓁分析,細看美、日、歐的晶片法案與半導體政策補助,主要針對當地企業以及為當地客戶提供重要服務的公司,「短期內,這些法案在推動在地產能建置方面成效顯著,但長期來看,仍須面對營運與成本挑戰和客戶需求變化,因此後續效果仍有待觀察。」

李佳蓁建議,面對國際上的競爭壓力,臺灣應進一步鞏固技術領先地位,並在現有優勢基礎下強化供應鏈各環節;同時需深化與美、日、歐等國的戰略合作,除響應在地製造政策外,關注當地市場需求、槓桿豐富的產業資源、鞏固客戶關係等,都是確保臺灣半導體持續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延伸閱讀

美中晶片戰燒到成熟製程「高牆小院」策略恐行不通

美、陸晶片戰蔓延 美媒指陸在一方面更佔優勢:對美晶片製造商帶來風險

美商務部出手 這家廈門公司將列黑名單 傳是華為白手套

防輝達AI晶片流入中國 美擬推配額制 337調查燒到聯想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