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半導體/AI智能晶圓研磨加工系統 助效率倍增

「AI智能晶圓研磨加工系統」以AI判讀晶圓加工訊號並搭配超音波輔助加工模組,提升碳化矽晶圓加工製程效率。
「AI智能晶圓研磨加工系統」以AI判讀晶圓加工訊號並搭配超音波輔助加工模組,提升碳化矽晶圓加工製程效率。

【撰文/梁雯晶】

化合物半導體「碳化矽」是世界各大半導體業者積極競逐、布局的重要技術。工研院研發可提升碳化矽晶圓加工製程效率的「AI智能晶圓研磨加工系統」,以AI判讀晶圓加工訊號,大幅提升加工效率並降低生產成本,鞏固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領先地位。

隨著電動車、新能源、高頻無線通訊等應用崛起,矽半導體對高溫、高電壓的耐受度已達極限,耐高溫且擁有高功率、高崩潰電壓、高電流密度、高頻等特性的「碳化矽」(SiC)與「氮化鎵」(GaN)等化合物半導體,開始受到全球市場關注。

特別是在高溫狀態下具穩定性及低耗損電力轉換的碳化矽,適合成為高功率設備的關鍵零阻件。例如在車用領域中,碳化矽可作為電動車動力系統電源模組與電動馬達驅控器的功率半導體材料,在高溫環境下穩定運作、耐高電壓、充電更快,並延長續航能力,成為發展電動車產業的核心零阻件,市場需求逐漸擴大。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組長張高德表示,過去碳化矽的產業應用受限於長晶困難,發展較慢;近年伴隨著長晶技術突破,碳化矽晶圓應用開始突飛猛進,尺寸放大至6吋,甚至是8吋,吸引美國、中國各大科技廠爭相投資,以布局持續強勁成長的電動車市場。

但前段製造技術突破的同時,也面臨著後段加工製程難度的提升,「碳化矽的硬度僅次於鑽石,相較於傳統的矽晶圓,其研磨加工技術難度更高。」張高德表示。

硬度僅次於鑽石 加工研磨遇瓶頸

研磨拋光加工製程屬於晶圓加工的關鍵製程,能改善前段線切割製程在晶圓上形成的凹凸不平微缺陷、減薄晶圓厚度,並使其鏡面化,是決定晶圓最終成品品質的關鍵技術。研磨晶圓相當要求設備及加工技術的精度,過程中若有不慎,不僅影響產品良率,甚至有可能造成晶圓破片。

碳化矽的加工製程分為研磨(Lapping)及輪磨(Grinding)兩種方式,其中又以具有高材料移除效率的砂輪輪磨為主流。張高德進一步說明,砂輪為多孔性材料,輪磨過程中隨著晶圓碎屑積累造成填塞,導致砂輪鈍化,必須停機修整砂輪或是更換砂輪才能繼續磨製。且碳化矽為脆性材料,莫氏硬度等級達9,輪磨如此硬脆的材料時,阻力加大,更易造成砂輪鈍化,導致晶圓產生邊角脆裂、表面裂紋等瑕疵。

「目前碳化矽晶圓已放大到8吋,尺寸愈大加工難度愈高,加工成本占整體製造成本的40%以上,比矽晶圓高很多。」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資深工程師丁嘉仁指出目前碳化矽晶圓在產業應用上所遇到的技術瓶頸。

為協助臺灣產業建立碳化矽產業鏈,工研院針對碳化矽晶圓加工需頻繁停機更換耗材的痛點,研發出AI智能晶圓研磨加工系統,透過AI聲頻感測器分析,對晶圓加工過程訊號進行判讀,即時分析研磨砂輪的填塞及鈍化狀態,並搭配內嵌超音波輔助加工模組,以超音波將砂輪上晶圓碎屑震動下來,自動修銳砂輪,使其保持銳利。

透過AI聲頻感測器分析即時分析研磨砂輪的填塞及鈍化狀態,並以超音波將砂輪上碎屑震動下來,使其保持鋒利。
透過AI聲頻感測器分析即時分析研磨砂輪的填塞及鈍化狀態,並以超音波將砂輪上碎屑震動下來,使其保持鋒利。

翻轉產量劣勢 創造技術取勝格局

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完整,為我國具競爭優勢之產業,在國際競相布局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應用的局勢下,國產製造的晶圓加工設備可協助臺灣產業鏈降低碳化矽晶圓生產成本,並推動後續產業應用。

「AI智能晶圓研磨加工系統除可提升生產效率3至5倍,更重要的是整套設備系統都是臺灣百分之百研發製造。」丁嘉仁表示,工研院與臺灣設備廠創技工業、主軸廠釸達精密、晁群合作,整合具振動輔助的高功率主軸及砂輪監控等2項技術,開發出智能化晶圓加工系統,並交由碳化矽晶圓長晶廠穩晟材料進行驗證,試量產8吋碳化矽晶圓。

AI智能晶圓研磨加工系統解決了加工製程中生產效率及成本瓶頸,協助國內廠商加入如今正火熱的碳化矽市場,建構臺灣碳化矽晶圓產業鏈。「此系統亦可廣泛應用於矽晶圓、藍寶石的研磨上,促進相關加工產業技術升級。」張高德補充說明。

目前的碳化矽產業鏈中,以量取勝的中國取得領先優勢,臺灣則受限於成本問題,仍在起步階段。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經理翁志強指出,臺灣碳化矽晶圓的生產量尚不足以供應給原件端製造相關應用,整體產業鏈發展的速度有待提升。有了AI智能晶圓研磨加工系統作為開路先鋒,將可提升臺灣碳化矽晶圓產業鏈的競爭力,逐步突破目前的「以量取勝」格局,轉為「以技術取勝」,攜手產業搶進高速成長中的化合物半導體商機。

延伸閱讀

台積電明年全球建十座廠 法人估資本支出可望達340億~380億美元

上銀、和大 押逾三個月

機器人助力智慧製造、服務創新

南台科大攜手新化高中 學生化身工程師感受5奈米製程

相關新聞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