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車隊掃街謝票 謝國樑落淚謝上帝:明日更努力推動市政

工研院獲頒ATD卓越人才發展創新獎

工研院今年以系統化ESG產業人才培訓模式,及疫情後有效協助人才數位轉型等兩項成果,榮獲美國卓越人才發展獎之人才發展創新獎。
工研院今年以系統化ESG產業人才培訓模式,及疫情後有效協助人才數位轉型等兩項成果,榮獲美國卓越人才發展獎之人才發展創新獎。

【撰文/編輯部】

最具規模的美國人才發展協會(ATD)頒發卓越人才發展獎,工研院今年在全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以系統化ESG產業人才培訓模式,及疫情後有效協助人才數位轉型等兩項成果,榮獲「人才發展創新獎」肯定,為少數獲獎的研究機構。

美國卓越人才發展獎(Advancing Talent Development Awards),是由全球歷史悠久、最具規模的人才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ATD)評選頒發。主要表揚在人才發展領域有具體創新成果、並能促進人才發展的機構,全球每年僅有1至3家機構獲獎,被視為是全球人才發展界的奧斯卡獎。

工研院今年以系統化ESG產業人才培訓模式,及疫情後有效協助人才數位轉型等兩項成果,在全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頒其中的人才發展創新獎(Talen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ward),成為少數獲獎的研究機構,為臺灣專業人才培訓的重要火車頭。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周怡君表示,COVID-19疫情與2050淨零排放倡議等重大事件,均對全球造成深遠的影響,產業因此急需數位與綠領人才的升級轉型。在疫情期間,工研院運用混成學習模式,結合實體與線上課程,讓產業界在疫情期間的人才培訓不受距離限制而中斷;在國家邁向淨零永續的政策目標下,工研院成立電網學校、淨零永續學校,以健全的學習生態系統培育綠領人才,發揮結合產官學研的獨特角色,因應趨勢為產業培育所需人才,是本次獲獎關鍵。

此外,工研院不斷因應外在環境,以淨零永續、智慧電網、智慧資通訊、科技管理、智慧機械、生技醫藥等六大領域為架構,持續開發符合產業所需之人才培育課程,並串連國內學習生態系統,網羅領域專家共同開發課程,2023年即動員超過200位產學專家,提供600班以上培訓課程,服務超過5,000家次企業,在各項專業領域上擴增影響力,也與華城電機、群光電子、三陽工業、國泰世華等合作開設ESG課程,加強員工碳盤查能力、減碳技術力;面對目前最熱門的生成式AI風潮,也制定標準化工作流程,加速數位課程創建與學習服務效能。

延伸閱讀

助石化業者提升工安 工研院攜手德國萊因TÜV公司推廣國際防爆標準

碳交所國際講座談企業ESG創新行動 台北大學讓與技術為永續創造共好

ESG專案平台媒合企業碳匯與生物多樣性 10案洽談中

工研院創新研發 聚焦四領域

相關新聞

臺日聚焦半導體、智慧製造與智慧農業深度合作

工研院與日本山口縣深化合作,雙方延續今年2月的智慧製造合作基礎,擴大臺日合作範疇至半導體和智慧農業領域,通過此次深度交流,雙方將共享資源、協同發展,強化產業競爭力,共同開創更具前瞻性的科技和經濟未來。

工研院獲頒ATD卓越人才發展創新獎

最具規模的美國人才發展協會(ATD)頒發卓越人才發展獎,工研院今年在全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以系統化ESG產業人才培訓模式,及疫情後有效協助人才數位轉型等兩項成果,榮獲「人才發展創新獎」肯定,為少數獲獎的研究機構。

攜手佳世達集團 擴大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

政府積極推動生醫為下一個兆元產業之際,工研院日前慶祝投入生醫領域25周年,多年來積極打造臺灣健康產業護國群山,同時也宣布與系統整合大廠佳世達集團合作,結合研發能量與供應鏈優勢,建立生醫創新跨域平台,助國內新創產業,組建最強生醫臺灣隊。

產業焦點/臺灣製造業景氣回暖 建構韌性社會備戰未來

全球景氣逐步回暖,但不確定性仍在,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發布「2024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估整體製造業產值達新臺幣23.1兆元,年增率為6.47%,同時提出2024下半年影響臺灣製造業的三大關鍵議題,提前備戰未來趨勢。

產業焦點/臺灣半導體產值挑戰5兆元大關

AI發展風起雲湧,也帶動全球和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強勁成長。工研院發布「2024年臺灣半導體業景氣展望」,預估臺灣半導體今年將交出亮眼成績單,產值可望首度突破新臺幣5兆元大關,成長高達17.7%,優於全球半導體產業16.0%的成長水準。

創新突破/以軟帶硬跨國推動 毫米波技術產業化

5G網路及低軌衛星發展暢旺,使毫米波技術需求旺盛,進而帶動市場發展。工研院研發「軟硬整合毫米波技術」,協助臺灣產業從晶片、模組到系統全面布局,擴大產業競爭力,榮獲工研院產業化貢獻獎金牌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