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職/林哲瑄9局救命逆轉二壘打 悍將寫史無前例熱身賽3連霸

遭男友趙駿亞毆打!吳婉君委託律師聲明 痛陳被家暴:難以消除的夢魘

藍營兩公投案逕付二讀 柯建銘暴怒亂敲拐杖疑噴零件砸徐巧芯

創新突破/先進MRAM晶片技術與驗證平台

歷經20年努力,工研院終於突破技術難題,建立先進MRAM晶片技術與驗證平台,展現精湛技術,榮獲工研院傑出研究獎金牌獎。
歷經20年努力,工研院終於突破技術難題,建立先進MRAM晶片技術與驗證平台,展現精湛技術,榮獲工研院傑出研究獎金牌獎。

【撰文/賴宛靖】

AI運算和車用電子崛起後,快閃記憶體出現運算瓶頸,市場亟需高速、穩定、低能耗的記憶體。工研院自2002年研發磁性記憶體(MRAM),經20年努力終於突破技術難題,並建立先進MRAM晶片技術與驗證平台,展現精湛技術,榮獲工研院傑出研究獎金牌獎。

電腦記憶體如同人類大腦,負責儲存和管理各種資訊和指令,使電腦能迅速處理和運算。隨著AI人工智慧、5G時代來臨,以及自駕車、精準醫療診斷、衛星影像辨識等應用技術突飛猛進,傳統記憶體技術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和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等已難滿足所需的穩定且高速的運算需求,國際半導體公司紛紛著手研發「磁性記憶體」(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有自旋轉移力矩型(STT)、自旋軌道力矩型(SOT)及電壓控制型(VCMA-MRAM或VG-MRAM)等不同功能的記憶體,MRAM家族可說是下一世代的理想記憶體。而SOT-MRAM更具高穩定、高運算與低功耗的傑出特性,是現階段科技發展倚重的新世代記憶體。

高速運算 嚴苛環境下無損性能

「磁性記憶體並非近年才有的新技術,工研院自2002年就已著手研究,經歷20多年的深耕、精進設計結構,近期終於有重大突破,成功解決MRAM之前難以跨越的技術難題。」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研發組長魏拯華說明。研發團隊自2015年起投入SOT-MRAM研發,從磁性多層膜設計到元件結構設計、再到最關鍵的圖形化蝕刻製程等,每個步驟都須克服諸多挑戰,終於在2018年開發出臺灣首顆SOT-MRAM元件,2021年與國內晶圓代工領導廠商合作成功開發前瞻性的8K陣列SOT-MRAM晶片,2022年再攜手陽明交大研發出工作溫度橫跨近400度的新式MRAM,展現更加純熟的前瞻技術。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組長許世玄分析,由於AI運算和車用電子的崛起需要高速穩定且低能耗的記憶體,快閃記憶體已追不上處理器速度,成為運算瓶頸,如同人類大腦一旦失憶,日常生活便沒辦法處理,更遑論精密的運算。而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對記憶體的需求日新月異,其推波助瀾的主因是車用電子興起。「車用晶片不只要能精準運算,在嚴苛環境下還必須能正常工作,記憶體就成為最關鍵角色。」

Flash做不到的 讓SOT-MRAM來

SOT-MRAM屬非揮發性,換言之,斷電時仍可存取資料。現行的Flash快閃記憶體斷電後雖可儲存,但40奈米製程以下功能受限,而DRAM製程則在10幾奈米的階段。SOT-MRAM能滿足22奈米以下,甚至未來可達5奈米的製程,能解決目前技術瓶頸、符合先進製程需求。非揮發特性不僅能使記憶體即時存取資料,閒置待機時不會消耗能量,且更節能。此外,隨著記憶體模組功能逐漸強大,耗能相對提高,直接影響產品續航力,SOT-MRAM導入先進製程後,其低功耗的特性能延長使用年限,更能使裝置減少電池容量、縮小尺寸,讓新科技拓展出更多可行性。

SOT-MRAM具有0.4奈秒高速寫入、7兆次讀寫的高耐受度,且存取時電壓電流小、效率高,可結合電路設計完成記憶體內運算技術,進一步提升運算效能,真正滿足寫入次數無上限並縮短延遲,在AI人工智慧、車用電子、高效能運算晶片等領域具有極佳的前景。

高難度製程 複製每個完美

要讓SOT-MRAM完美表現,背後的努力可不少,技術門檻相當高,需同時使用多達30幾層奈米薄膜堆疊技術,而記憶體尺寸更只有20奈米左右,和其他記憶體通常只需5到6層薄膜堆疊、尺寸50奈米相比,SOT-MRAM製造難度大幅提高,光是鍍膜與蝕刻技術就堪稱精湛工藝的展現。魏拯華形容,記憶體猶如千層派、每個鍍膜薄層都有不同功能,彼此不能相互干擾;蝕刻技術好比切蛋糕,不僅下刀需精準,還不能讓別層切下的物質汙染到下一層,因此如何在所需位置精準下刀、還要把不相關物質清除乾淨,是SOT-MRAM製造關鍵。

實驗室中生產出單一顆完美元件,可能是曇花一現,要讓產線顆顆完美談何容易。工研院「先進MRAM晶片技術與驗證平台」,彙整多年經驗,供先進製程產業在大規模量產前驗證、調校,生產出需求不同,卻能完美表現的SOT-MRAM元件。

2022年6月起,研究團隊更登上全球半導體領域頂尖殿堂「超大型積體技術及電路國際會議(VLSI)」發表相關論文,成為國際矚目焦點,更吸引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合作,未來將把研發主力聚焦於次世代磁性記憶體。隨著人類科技文明日新月異,工研院走在產業之前,率先投入相關製程研發,幫助臺灣半導體產業牢牢站穩領先地位,持續累積國際競爭力。

延伸閱讀

三星產能大挪移 排擠效應掀漲價潮…DRAM族旺

助石化業者提升工安 工研院攜手德國萊因TÜV公司推廣國際防爆標準

三星攜手聯發科 衝刺手機應用

三星HBM產品開始供貨 代理商至上、擎亞喜迎商機

相關新聞

AI、半導體煥新南部產業能量

在AI與半導體產業帶動下,南臺灣從傳統產業轉型為創新樂土。工研院日前舉辦南臺灣產業策略論壇,提出「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聚焦「半導體南向,產業鏈聚能量」與「產業AI化,AI平民化」雙主軸的產業架構,倡議產業提早布局,共創嶄新商機。

部立醫院與產官學研簽署「永續倡議書」

響應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與總統賴清德2050淨零排放政策,衛福部帶領26家部立醫院攜手產官學研共同簽署「永續倡議書」,為促進健康福祉、永續發展、愛護地球開啟重要里程碑。

2025年臺灣製造業成長6.5% AI扮火車頭領跑百工百業

地緣政治與科技競局使得產業由全球化走向區域化,分散生產、供應鏈趨於零碎的趨勢下,2025年製造業的面貌如何?工研院日前舉辦「2025年臺灣製造業暨電子零組件產業景氣展望」,預估2025年全球貿易將重返溫和擴張態勢,帶動臺灣製造業正向成長。

電動物流車助力臺灣綠色運輸

隨著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綠色運輸被視為具潛力的減碳產業之一。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支持下,工研院推動電動物流車產業發展成果豐碩,期望加速國內商用電動車產業鏈發展,引領臺灣物流運輸邁向無碳未來,助力臺灣重要產業的綠色競爭力。

科技之翼/打造國產高階無人機感測晶片

想讓無人機飛得穩定,位置準確,控制飛行的關鍵技術不可少,其中又以六軸慣性感測晶片和自主姿態/導航系統這2項技術最為重要。工研院率先投入相關晶片與模組研發,打造國產自主的無人機感測晶片以及感測應用模組。

科技之翼/燃料電池無人機引領飛航新格局

近年來無人機發展如火如荼,逐漸成為人類的空中助手,不僅能執行過去需要直升機才能完成的高難度任務,還具備高效率與成本效益的優勢。在這波技術浪潮中,工研院以燃料電池技術為核心動力,為無人機應用開啟嶄新的篇章,展現出未來多元應用的無限可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