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地震拋下全校...趁上班時間赴菜市場買蛋? 嘉縣某校長回應了

淨零時代競爭力/綠色新能源 掌握永續能源發展新契機

工研院位於沙崙的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工研院位於沙崙的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撰文╱陳怡如】

2050淨零排放呼聲正熾,不少國家紛紛啟動低碳能源新方案,發展新及再生能源已成國際共識,包含太陽光電、風力、地熱、生質能等,還有備受關注的氫能,都是未來邁向淨零轉型的綠色新能源。臺灣已有不少業者率先投入新能源領域,為綠能發展找到新契機。

面對迫切的氣候變遷危機,世界各國紛紛透過改變能源使用結構,發展低碳能源,積極朝淨零目標前進,「『創能』對淨零排放很重要,也就是創造低碳和無碳的能源」,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說。

在減碳風潮下,「再生能源將主導未來的電力結構,」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預估,2050年90%的電力將來自再生能源;國發會也預估,臺灣2050年60%至7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其中以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要綠電來源。

「技術創新則是達成淨零排放的核心,」萬皓鵬說。國際能源總署(IEA)盤點淨零需要超過400項新興技術,近半數仍屬發展中階段,除了風光電需持續創新布建外,前瞻能源如地熱、海洋能、氫能等技術創新,更是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關鍵;尤其這幾年氫能備受國內外關注,工研院也在2022年發表了「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協助產業掌握氫能商機。

工研院掌握多項低碳和無碳關鍵能源技術,協助產業邁向淨零。
工研院掌握多項低碳和無碳關鍵能源技術,協助產業邁向淨零。

終極潔淨能源 氫能正夯

從重電業起家的中興電工,早在15年前便投入新能源研發,布局氫能產業多年。中興電工營運長沈頌欽引述能源總署(IEA)資料表示,未來10年國際上有兩大淨零趨勢,一是車輛電動化,二是再生能源發電,其中氫能扮演重要角色,「雖然氫能不是占比最高,卻是再生能源的最後一塊拼圖。」

沈頌欽認為,「2023年至2025年是氫能產業關鍵的3年,決定未來2026年至2030年全球氫能技術應用發展。」臺灣也不能在這全球超過新臺幣10兆元的產業缺席,這幾年,中興電工積極發展氫能移動載具,把低功率載具或商用車輛拆分成各種系統模組,透過設計、認證到量產一站式服務,快速量產具備價格優勢的氫能車,目前已開發出商用低功率氫能二輪車與三輪車。今年中興電工在華亞園區打造的氫能製造中心已正式啟用,未來將負責關鍵零組件的生產,持續投資氫能產業。

光宇應用材料董事長陳嘉雄認為,「講到新能源,大概都會講到氫能,因為氫氣是人類最乾淨、終極的能源,但要如何有效的取出應用,就是一大課題。」擁有全世界獨家創新的半導體廢砂漿回收再生專利技術的光宇,便從循環經濟中找到機會。

根據環保署統計,臺灣半導體業每年大約會產生6,000多噸的廢矽砂。光宇在處理這些廢砂漿的過程中,會產出純度99.9%的氫氣,透過純化系統將氫氣純度提高至99.999%後,可將氫氣應用於工業用途或發電上。光宇和工研院合作,已將自產的綠氫用於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目前實際用於自家工廠發電,成功取得臺灣第一張、也是全球第一張氫能發電的綠電憑證。

地熱發電 為臺灣綠能注入活水

臺灣位處太平洋火環帶,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可望為臺灣的綠電版圖注入新活水。其實世界各國對地熱發電並不陌生,至2022年為止,全球地熱發電已達16.1GW的規模,前十大的地熱發電國家包含美國、印尼、菲律賓和土耳其等。

全陽地熱從2017年起進駐臺東金崙地區進行地熱發電開發,電廠在2022年開始運轉,裝置容量為500KW,為臺灣地熱發電寫下新的里程碑。全陽地熱董事陳希聖表示,在建置金崙地熱發電廠的過程中,「我們想要學的不只是採購,而是整個地熱A to Z的學問,從鑿井到發電再到監控。這一廠我們花了4到5年的時間,也讓團隊學到一些非常不容易拿到的知識。」

全陽地熱將這些經驗用於更多地熱開發上,目前團隊正在金崙場址做第二階段的開發,裝置容量同樣也是500KW,預計今年底可以上線發電;同時也在金崙附近尋找第二個場址,裝置容量4MW,朝更有規模的電廠邁進。

全陽地熱電廠在2022年開始運轉,裝置容量達500KW,為臺灣地熱發電寫下新里程碑。
全陽地熱電廠在2022年開始運轉,裝置容量達500KW,為臺灣地熱發電寫下新里程碑。

立足醣經濟 開創生質能商機

因應淨零時代,永豐餘集團也成立「永豐能源」,瞄準循環經濟和智慧能源。永豐能源董事長、同時也是永豐餘集團碳管理事業群負責人葉惠青指出,永豐餘呼應淨零趨勢,要從「醣經濟」談起。

從最初造林開始,透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後,達到固碳作用形成碳匯;經光合作用轉換成水、氧和葡萄糖,葡萄糖再聚合成多醣體,衍生出有機化合物,包含澱粉和纖維,再透過科技的方式,轉化成不同原料,便可應用在非塑材料以及低碳能源領域。因此碳匯、非塑材料、低碳能源成為「永豐餘的醣經濟,朝向淨零排放,也可說是循環經濟。」

在循環經濟的架構下,永豐餘也投入生質能的發展,像是在永豐餘旗下中華紙漿花蓮廠,打造臺灣最大的木質素生質發電系統,裝置容量達20MW。永豐餘也建置全臺首座零燃煤汽電共生固體再生燃料(SRF)鍋爐,將廢棄物轉為SRF,做為替代燃料,提供廠內用電,並解決廢棄物處理的壓力,一個月就能處理超過5,500噸SRF;還有全臺灣最大的沼氣發電系統,每年減少燃煤使用超過2萬4千噸,為淨零轉型加速向前邁進。

延伸閱讀

台科大跨校團隊以碘廢液產氫 大幅降低用電且產碘

內蒙古新能源 連2年破千億千瓦時

內蒙推氫能 扮綠電先鋒

不只引進Toyota Mirai 聯華林德攜手和泰汽車將建置全台首座加氫站!

相關新聞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淨零策略顧問 打造產業永續未來

「客戶要求提出碳足跡報告,怎麼取得認證?」「產品碳排高,怎麼改善?」「減碳需投資設備,錢哪裡來?」為協助企業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解答企業應對淨零林林總總的疑問,工研院提供企業從規劃、方案、商機到認證的完整策略顧問服務,為產業擘畫淨零時代的競爭力。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永續環境 打破線性經濟創高值

全球高喊淨零碳排,須從根本改變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減少原生物料的開採,盡可能放大再利用材料價值,打破線性經濟的概念,發展循環經濟,讓垃圾變黃金。工研院研發多項循環再利用的技術,不僅減少碳排放,甚至還能發展出高值化產品,協助產業永續轉型。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低碳製造 助力產業淨零達標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的關注日益增強,創新的低碳製造技術不僅能夠協助產業減少碳排放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更能提升生產效率,有效利用資源,進而節省能源成本。工研院深入了解產業需求和挑戰,開發出多項低碳製造解決方案,為實現綠色、低碳的未來努力。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需求使用 集眾人之力邁向淨零

氣候變遷已是本世紀最棘手的難題之一,減碳成為全球運動。但只靠源頭減碳還是不夠,使用端也要同時做出改變,集眾人之力一起減碳,才能加速實現淨零目標。工研院從需求面著手,打造許多節能技術,期望讓需求端與供給端二者達到平衡。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能源供給 氫應用技術更上層樓

為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盡早達成淨零目標,潔淨能源「氫」被各國視為重要的解決方案。工研院已著手研發多項與氫應用技術,降低依賴高碳排能源,提升使用安全性,解決電力供需問題,實現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目標,藉此創造新的產業價值與機會,促進永續發展。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氫能創新平台 打造氫應用產業鏈

後化石燃料時代,氫應用被視為搭配再生能源,邁向淨零的重要角色。全球許多國家積極發展氫應用,在新能源時代不落人後;工研院連結產官研與國際夥伴制定「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從發電、工業、載具三大應用著手,協助產業減碳,並厚植技術競爭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